<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忆最深处应该只能是从1976年开始吧!那个年代虽然生活苦不堪言,但是对我来说是苦中有乐。</p><p class="ql-block">那时家里有四个姐姐,我和四姐、母亲住东房,也是厨房,其余三个姐姐住东小房,60多岁的白胡子爷爷,自然住在上房,也就是常说的大厅房,父亲则经常住在生产队麦场里的毛草房,一来解决了家里房子紧张的困难,二来生产队还给父亲每晚上记半个工分,还有二叔一家三口住西房。大姐二姐放学后总是帮父母干活,三姐四姐到家就是看管我和小我半岁的堂弟,一人背一个,她俩的肩膀上总是留着我俩黑乎乎的手抓印,很多时还会擦上鼻涕。</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只有吃中午饭时才能见到父母亲!因为他们常常为了多挣工分总是起早贪黑的干活,晚饭后父亲还去麦场上的茅草房里睡,给生产队里看麦子。姐姐们一早也就上学去了,我每天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枕头旁边放着的一块黑面馍馍,有时是烙饼,有时是面团。坐起身子吃完馍馍后,溜下炕楞,先踩在父亲给我提前放好的那个木头墩上,然后才下地出去找小伙伴儿玩。</p><p class="ql-block">院子后边有一块菜地,父亲经常种着大葱,韭菜,南瓜,白菜辣椒茄子等等的,劳动回来,母亲总是不辞辛苦,用那双勤劳的巧手和仅有的食材给一家人变着花样做饭吃,蒸一锅南瓜包子可算得上是美食了,可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死活不爱吃那个南瓜,当父亲看到我坐在他身旁板着眼努着嘴时,连忙就将包子掰成两半,掏出南瓜自己吃掉,把面皮递给我,这样,我就和父亲同时开心的吃起来了。</p><p class="ql-block">有一回下雨天,不知道母亲去哪里了,家里只有爷爷、父亲和我,我坐在炕上,双手搬弄着脚丫,望着半躺在身旁的父亲问:“达,今儿个吃啥饭呢?”父亲说:“我的娃,今个子就咱仨,我给咱做扯面吃,你等着。”我也就不知道啥叫扯面,于是聚精会神的盯着父亲忙碌的那双手:那双笨重粗糙的手揉起面来好灵活呀,不一会就把面团揉搓好了,用一个洋瓷盆盖在案板上,然后在炕头的火盆里架起了柴火,把一个小铁锅搭在了三脚架上,倒了八分满的水烧起来了。接着父亲从菜地里割来了韭菜,洗净后切碎,放在了一个小碗里,等水开后,父亲把面切成条状,在案板上来回搓了几下,压扁,两手提起猛一拉,哇!一下子拉得一膀子长,然后折回来又是一拉,放进锅里,火苗跳的高出了锅边,锅里的水翻滚着,面条在水里跳上窜下,父亲用筷子搅来搅去。我跪在火盆旁边目不转睛的盯着锅里,那面条是从没见过的白,从没见过的长,一会儿,父亲把面条盛进碗里,剜了一小勺臊子,抓了一把提前切好的韭菜,舀了一大勺面汤,赶忙端给了爷爷。当父亲把第二碗面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口水拉着长长的丝,早已流到了炕上。这一碗面晶银剔透,超柔劲道,醇香可口!嗯,这就是父亲说的扯面,也是我一生中吃到的最醇香的一顿大餐,如今回想起,还垂涎三尺。至此,我才知道父亲除了下地干活,还会做饭,而且还会做扯面。</p><p class="ql-block">想想那时候,父亲三十过半正当年啦,我几乎就没见过父亲累的时候,每天从地里忙完了,还要整理菜地,吃不完的菜还抽空背到集上卖了,换回来一些生活用品,比如砖盐、火柴、小苏打之类的,若逢端午还给我买一根红头绳,有时还给母亲买些针线。</p><p class="ql-block">就那样一贫如洗的家里,因为父亲的勤劳,母亲的节俭和精打细算,我们也就没饿着肚子,一个个都活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到后来我也上学了,每年开学季,家里就是一大笔开支,五个孩子的学费书费足足要二十元钱,没钱买作业本了的时候,父亲就买来些5分钱一张的白纸,裁成小块一沓一沓用针线订在一起,分别写上我们的名字,这样就能省一半的钱啦。上学每遇上下雨,因为那时候我是家里的老小,父亲总是会戴上大草帽把我背到学校里,还叮咛几个姐姐,放学后一定轮流着把我背回来。现在想,那时的我也很讨厌,每次爬在姐姐背上的时候,总是洋洋得意地拧来扭去不停侃,姐姐们拿我也没办法。</p><p class="ql-block">虽然缺吃少穿从来没有零花钱,但是当把那个寸.半方块的小花布缝制的书包斜跨在肩膀上向学校奔跑而去时,书包啪嗒啪嗒地拍着屁股,两只羊角辫唰啦唰啦地敲打着耳朵,也感觉是很幸福的事了,经常嘴里唱着欢快的儿歌!因为村里也有很多同龄小伙伴根本就上不了学。生活真的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却也是乐在其中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4日,包小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包小红,女,字庆平,甘肃武山人,生于1972年7月,1994年7月毕业于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后自学成医,自幼酷爱文学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