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5日上午,蒲城县图书馆暨“诗词曲联学会”,在三楼会议室,圆满举办了本年度第五期"开卷有益,尧山讲坛”活动。特邀请原中学语文高级讲师,现老年大学诗词曲联课教师张继虎老师倾情主讲“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是中国文学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一、诗歌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劳动是万物之源。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文明,创造了艺术。文字产生前,最原始的诗歌就在人们的劳动中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呼喊的有节奏的号子中加入一些词语,就成了最原始的诗歌。它和人们的的劳动、生活、情感息息相关。《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由此可见,一开始,诗、乐、舞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诗又称作诗歌。这种联系贯穿于整个诗歌发展史,不过后来不象开始那么联系紧密罢了。象汉乐府,乐府本来是朝庭的音乐机构,主要职责是搜集民歌或文人创作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庭祭祀或宴会时演奏,后来把其搜集的诗称作乐府诗。格律诗出现后,一些受欢迎的作品亦被谱曲传唱。词本就是入乐歌词,乐谱失传后只按词牌格式填词了。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即完整的戏剧,散曲即清唱唱段,全是为了演唱。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诗虽然从歌、舞中独立出来,但是诗的创作以及格律要求和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音乐的影响。诗词曲的节奏平仄都和音乐有关。直至现代诗的出现,这种联紧依然存在。歌曲就是诗和乐的联姻,歌伴舞更是把诗、乐、舞三者联系起来,诗歌朗诵也往往是配乐朗诵。</p><p class="ql-block"> 中国远古时代的第一首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意思是:把竹子砍断,做成弹弓,再把泥丸当成子弹,射向要捕获的猎物。</p><p class="ql-block"> 二、诗歌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1、先秦诗歌</p><p class="ql-block"> 先秦即从人类产生到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即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p><p class="ql-block"> 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一《诗经》,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也是世界第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期由孔子编定,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五百年的诗歌。共311首,其中6首有目无辞,有目有辞者305首。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故称诗经》。</p><p class="ql-block">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分包括15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诗经》在形式上多为四言一句,兼用杂言,隔句押韵。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赋即“赋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先言他物,再言所咏之词”。其首篇《关雎》通篇运用兴的手法。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p><p class="ql-block"> ②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一一《楚辞》。楚辞即楚国人的歌词,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汉以前并无楚辞这一名称。汉成帝时著名学者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它与《诗》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不同,它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与《诗》古朴的四言体不同,句式灵活,系杂言,多用文言虚词兮。《诗经》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则代表了江南文化。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其抒情诗《离骚》为代表作。故后世称《楚辞》为骚体。所谓各领风骚的风代表《诗》,骚代表《楚辞》。</p><p class="ql-block"> 2、秦汉诗歌</p><p class="ql-block"> 由于秦代严酷的专制统治,其文学、教育、几乎停顿。流传下来的只有几首民谣。</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乐府诗的出现,表明诗歌有了新的发展。后人把乐府系统搜集保存下来汉代诗歌统称汉乐府。它是继诗经以后古代的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p><p class="ql-block"> 汉乐府的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它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它取材于东汉汉献帝年间的一桩婚姻悲剧。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p><p class="ql-block"> 到了汉末,由佚名诗人所作的《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体诗基本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 3、魏晋南北朝诗歌</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出现了多个诗歌流派和诗体。其中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影响最大。</p><p class="ql-block"> 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陈琳、徐幹、陈瑀、应玚、刘桢。他们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有突出贡献。他们与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一起组成建安诗人的主力军。建安诗歌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同时也继承了汉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和风格。虽然诗人各自风格各异,但总体气势豪迈,慷慨悲凉,被称为”建安风骨”。</p><p class="ql-block"> 竹林七贤</p><p class="ql-block"> 嵇康、阮藉、山涛、向秀、刘伶、</p><p class="ql-block">王戎、阮咸。其诗歌体现了对当时的黑暗现实的极度不满,其中以阮藉的《咏怀》(共82首)和嵇康的《幽愤》最为有名。</p><p class="ql-block"> 魏末晋初出现了两位很有影响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其诗恬淡自然,又极简炼。在质朴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稍后的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一派。其一生纵情山水,其诗多描绘山水名胜。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都取法于谢灵运。(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是王羲之,谢即一代名将谢安。谢灵运乃其侄女</p><p class="ql-block">“咏絮之才”的典故说的就是她。</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除文人的诗大放异彩外,乐府民歌亦有长足发展。南朝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的叙事诗《木兰诗》乃这一时期民歌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诗人还发现了汉语的四声,创立了“平上去入”的四声学说,为格律诗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隋代就出现了第一部韵书《切韵》,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岀现了《唐韵》,南宋时刘渊和王文郁在《唐韵》的基础上编成了《平水韵》,因编者居平水(山西临汾)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4、隋唐诗歌</p><p class="ql-block"> 经过南朝北阶段的萌芽酝酿,隋代的发展,唐初形成了一种新诗体一一格律诗。它有别于以前的一切诗体,故称近体诗。以前的一切诗体均称古体诗。狭义的近体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排律(长律);广义的近体诗还可包括词和散曲。</p><p class="ql-block">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后世集结成书的《全唐诗》收诗四、五万首,诗人2000多位。唐代的文人无一不能写诗,皇帝也写诗,唐玄宗的五言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就收在《唐诗三百首》里。唐代包括古体诗与近体诗在内的各类诗体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万紫千红。共可分为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①初唐阶段一一准备期。(公元618一712年,约96年)</p><p class="ql-block"> 代表人物是初唐四杰一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开拓了一代新诗风。杜甫对四杰推崇备至,其《戏为六绝句·其二》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p><p class="ql-block"> 重要诗人还要陈子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沈佺期和宋之问合称“沈宋”,是律诗的奠基人,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诗标志着五、七、言律诗已趋于定型,沈宋体成了律诗的别称。</p><p class="ql-block"> ②盛唐阶段一一鼎盛期。(公元713一一766年,约53年)</p><p class="ql-block">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诗歌亦发展至顶峰。诗歌的题材、内容得到了开拓,并出现了相应的诗歌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他们的诗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乃至古风,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韩愈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其创作的诗歌不仅是唐代诗歌的高峰,而且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李白被称为“诗仙”。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最杰出代表。理想主义、反抗精和英雄气概在的诗中贯穿始终。他极大程度地开拓了诗歌的美学境界。体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阳刚之美。其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节》等。《唐诗三百首》录其诗27首。</p><p class="ql-block"> 杜甫被称的“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的最杰出代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创作态度如本人所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尤其擅长七律,冠绝古今,无人超越。其《登高》被誉为天下第一七律。代表作有《登高》《蜀相》、三吏、三别等。《唐诗三百首》收其诗38首,居第一。屈小平的《杜甫与蒲城》记录了杜甫四次履蒲的经历,曾寓居的西洼杜家村名即因杜甫寓居而来。</p><p class="ql-block"> 王维,字摩诘。是著名的在家菩萨,人称诗佛。在诗画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孟浩然称“王孟”。《唐诗三百首》收其诗29首,仅次于杜甫。</p><p class="ql-block"> 盛唐时期社会现实生活丰富,诗人的眼界和胸怀大大开阔,诗歌题材广阔。占比重较大的是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p> <p class="ql-block">③中唐阶段一一发展繁衍期(公元766一835年,约70年)</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风格流派比盛唐更多,诗歌开始出现字锤句炼的现象,出现了苦吟诗人。孟效、贾岛是苦吟诗人之代表。</p><p class="ql-block"> 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主张。他和元稹共同领导了新乐府运动。“元白”并称,其诗的共同特点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他们在文学理论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p><p class="ql-block"> 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其诗歌创作亦个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积极创作民歌,律诗、绝句亦很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李贺英年早逝,在中唐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唐诗歌浪漫主义的新天地。</p><p class="ql-block"> ④晚唐时期一一衰弱期(公元836一一907年,约71年)</p><p class="ql-block"> 晚唐时期社会状况急转直下,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又出现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起义。这样的社会背景导致晚唐诗歌出现衰弱之势。诗歌的总体特点是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消极颓废。</p><p class="ql-block"> 被称为晚唐一抹亮光的是杜牧和李商隐,曰“小杜李”,为盛唐李杜之后劲。杜牧以七绝见长,《山行》《过华清宫》《江南考》等为其代表作。李商隐以爱情诗见长,《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为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5、宋代诗歌</p><p class="ql-block"> 两宋时期,诗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另一种重要形式词在宋代达到了顶峰。词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顶峰于两宋。它是一种音乐化的诗歌形式,被称好“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它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雅士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代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分庭抗礼的另一座高峰。形成了婉约、豪放两大派。</p><p class="ql-block"> 婉约派:即婉转含蓄,其的点是内容侧重于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语言圆润清丽,具有阴柔之美。代表人物:晏殊、欧阳修、李清照、李煜等。</p><p class="ql-block"> 豪放派:创作视野开阔,气象恢宏雄放,语亮宏博,涉及面宽。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著名诗人有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陆游等。</p><p class="ql-block"> 苏轼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集诗、词、书法、散文于一家,于辛弃疾并列“苏辛”。人民日报评选的40首优秀古典诗词中其占了两首,即《水调歌头》和《赤壁怀古》。</p><p class="ql-block"> 陆游是一位多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写了9200多首诗,许多诗都洋溢着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浑豪放。在宋代诗坛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示儿》等。</p><p class="ql-block"> ⑥元代诗歌</p><p class="ql-block"> 元代兴起了元曲,它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元曲的产生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的产物。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而游牧民族有能歌善舞的特点,所以戏剧在文学艺术上地位明显上升。再者,统治阶级废除了科举制度,那些落魄文人也就加入了元曲创作的行列。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散曲之所以叫散曲,是相对于杂剧而言的,杂剧有情节、唱词道白、布景等,而散曲只是一段清唱唱词,是零散的,故曰散曲。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p><p class="ql-block"> 元曲和传统诗歌的显著区别在于它大量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元曲具有浓厚的市井通俗文学的特色,并具有以往诗歌中少见的诙谐与幽默。故有“诗庄词媚曲谐”一说。</p><p class="ql-block"> 在元曲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传统诗歌亦有大量优秀作品出现。元诗四大家是: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元末的王冕亦是很有影响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7、明代诗歌</p><p class="ql-block"> 明代无论是诗人还是诗歌的数量都超过了元代,其诗歌创作的流派较多。</p><p class="ql-block"> ①前七子</p><p class="ql-block"> 领袖:李梦阳 何景明 骨干: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庭相。他们对当时的腐败朝政不满,针对虚饰、萎靡的文风,提倡复古,形成了一场影响广泛的文学复古运动。</p><p class="ql-block"> 康海,武功人,王九户,户县人,都是著名的散曲大家。康海对秦腔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明散曲虽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可与诗、词三足鼎立。</p><p class="ql-block"> ②后七子</p><p class="ql-block">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他们继承了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把复古运动推向极致。</p><p class="ql-block"> ③公安派</p><p class="ql-block"> 明后期形成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家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弟兄。因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其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复古主义针锋相对。提出“世道即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其声势最为广浩大。</p><p class="ql-block"> 李应策,字成可,号苍门,明代蒲城东街人。著述颇丰,北京大学读书馆藏明刻本《苏愚山洞续集》三十卷,收录其488首散曲,其数量居明代季军地位。作品在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时事入曲的写作手法,有补写古代散曲史的意义。苏愚山也就是县东北的卧虎山,曲家就长眠于此。</p><p class="ql-block"> 8、清代诗歌</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坛的主流是“遗民诗”,在当时汉族人民和清朝统治者之间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的情况下,具有反清思想的明“遗民”(改朝换代后仍留恋原朝代的人)诗人写了不少表现民族大义,闪耀战斗光芒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以明臣而仕清的诗人最著名的是钱谦盖、吳伟业、龚鼎孳,人称江左三大家。</p><p class="ql-block"> 屈复(1668一1745)蒲城县罕井镇人,后迁居县城北关。世称“关西夫子”。就是很有影响的遗民诗人。19岁童子试第一名。著有《弱水集》22卷,《杜工部诗集》18卷。《唐诗成法》8卷,《楚辞新注》8卷。其以弱水名其堂、名其诗,取意为虽无力载舟反清,但不愿同其他河水东流入海,要反其道而西行。阴晦地表达了反清复明的思想,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 康熙、雍正时期诗人首推王士桢、王士桢的诗是清诗进入盛世后反映社会矛盾的精神趋干淡漠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乾隆时期的诗人袁枚、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p><p class="ql-block"> 清后期最伟大的诗人是龚自珍,其诗敢于揭露批评黑暗的社会和腐朽的社会现实。针对性很强,极少有单纯的写景之作,打破了清代中叶以来诗坛吟风弄月的沉寂局面。</p><p class="ql-block"> 从总体来看,清代后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下坡路。而散曲则更是被边缘化,不能再与诗词分庭抗礼了。</p> <p class="ql-block">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使新体诗登上历史舞名。它也叫白话诗、现代诗、自由诗等。中国第一首白话诗是胡适的《两只蝴蝶》,刊登在1916年的《新青年》上。当代中国诗坛进入了旧体诗和新体诗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崭新时代。让我们耕耘于诗歌的百花园,拥抱这诗意盎然的春天吧!</p> <p class="ql-block">最后,周菊敏会长代表学会对张继虎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提出学会今后将继续举办这种形式多样的讲座,并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创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主办: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p><p class="ql-block">主编:周菊敏</p><p class="ql-block">副主编:赵拴柱 张继虎</p><p class="ql-block">成员:冯水利 段电学</p><p class="ql-block"> 刘增良 陈巧红</p><p class="ql-block">制作:刘小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