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手记:背默作文是一种隐性抄袭

李梅语文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教研手记:背默作文是一种隐性抄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梅|文</p><p class="ql-block"> 在作文阅卷中,常会发现一些雷同作文,此类作文从何而来,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抄袭,在监考不严的情况下,通过手机或者纸质材料抄袭,一种是背默,考生提前背好相关题目的作文,考场背记并默写下来。记忆会有遗忘,会有字面上的出入,但也不排除有记忆力超强的个别同学,不过如果真有这般记忆力,考场作文倒也可以自我抒写和发挥了。大概率来说,雷同作文多为抄袭。</p><p class="ql-block"> 对于背默的作文,在实际阅卷的过程中,阅卷老师评改时会有顾虑,也会有一些同情心,觉得孩子不容易,能够背下来这么长的文章,会稍加宽容。在我看来,考场上的背默作文是一种隐性抄袭。一个作者的作品写出来,就有了自己的权属,如果觉得别人写得好,想要背下来作为词汇积累和技法借鉴,我觉得是可以,但如此辛苦地写在自己的试卷上,就应该被视为是抄袭。</p><p class="ql-block"> 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背一篇《小石潭记》,在考场作文里属上自己的名字,不算抄袭柳宗元?背一篇《一颗小桃树》,写篇托物言志的作文,不算抄袭贾平凹?我们不能因为学生背的是考场范文、学生佳作,作者没有名气,不广为人知,就认为背别人的作文写在自己的试卷上就不算抄袭。即使不是名家名作,他人的经历、思想不同于自我,只要阅卷教师稍加认真,总会不难看出其中破绽。</p><p class="ql-block"> 写作文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认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表达和抒写,要以“我手写我心”,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活动,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写作要善于从阅读中得法,学会领略一篇好文章自带的光芒、气息和姿态,从中学习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裁剪生活中的这个片段,某个具体的人、事、物和写作者的联系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触发点、情感链接以及写作路径,好文指路,少走弯路,读懂读透一篇好文章,弄清楚其中的纹理,分析其立意、构思和笔法等,是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的。</p><p class="ql-block"> 但不能因此就提倡背默作文。如果只是简单地背默、抄写作文,不加入技法分析,不能借鉴其中的“法”,是不能完成真实有效的阅读借鉴的,这就相当于,仅仅把简单的范文示例当做作文教学的过程,也是没有真实的作文教学发生的。学生粗略地看范文,看示例,并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来,多半可能是囫囵吞枣,“临渊羡鱼”罢了,教师期待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学生写作的学习来说,其结果不过是“看花容易绣花难”。</p><p class="ql-block"> 背默作文在考场上的不少出现,一是学生写作困境的真实体现,一方面也是教师教学心理和当下写作教学土壤缺乏改良的真实呈现。仍然有不少老师,在思考作文教学不得法的时候,默认甚至支持学生会背作文、考场背默作文。认为这是一种捷径,其实是一种惰性和作文教学的不作为。有背作文的时间,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和体验生活,尝试做一些表达,即使表达起初是笨拙的,也应该鼓励,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如果鼓励学生背诵、积累、借鉴,有那么多的名家名篇可以选择和借鉴,可以根据学生写作的困惑点设置难度、精品细读。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某些方式和方法上,过于依赖一些商业化的资料、范文和试题,反而限制并挫伤了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积极性,阻塞了学生的四维空间和思考能力。</p><p class="ql-block"> 不仅在学生考场作文上,即使在文学创作中,抄袭也总是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只要有人有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沽名钓誉的想法,抄袭总是如斩不断的野草,有着缠人和可耻的倔强。但在教育教学上,我们不应该鼓励学生的这种所谓“辛苦”,也不应该鼓励教师作文教学的低效行为。</p><p class="ql-block"> 在实际阅卷中,考场上的雷同卷应该给予低分,将背默作文视为一种隐性抄袭,真正介入作文教学的真实过程,通过有效地作文教学路径,帮助学生真诚写作、真实写作,踏实为人、踏实为文。(作者系平桥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