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记忆中也不乏谎言,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辨别真假。而那些文盲,他们既不明白他人的过错,也不了解自己的权利。——翁贝托·埃科《密涅瓦火柴盒》</p><p class="ql-block">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有多优秀一样。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梁晓声《人世间》</p> <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晴</p><p class="ql-block"> 123.《典籍里的中国》《汉书》</p><p class="ql-block">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p><p class="ql-block">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有八十万字。</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 晴</p><p class="ql-block"> 124.《典籍里的中国》《淮南子》</p><p class="ql-block"> 《淮南子》著录共分为内二十一篇、中八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中篇养生,外篇杂说。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塞翁失马”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p><p class="ql-block">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晴</p><p class="ql-block">125.《典籍里的中国》《淮南子2》——秦穆公亡马</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晴</p><p class="ql-block"> 126.《典籍里的中国》《后汉书》</p><p class="ql-block">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7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 127.《典籍里的中国》《三国志》</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p><p class="ql-block"> 陈寿(233-297年) ,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他少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p> <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晴</p><p class="ql-block"> 128. 《典籍里的中国》《三国志2》</p><p class="ql-block"> 《草船借箭》《桃园三结义》的历史真</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晴</p><p class="ql-block"> 129.《典籍里的中国》《说文解字》</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p><p class="ql-block">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晴</p><p class="ql-block"> 130.《典籍里的中国》《搜神记》</p><p class="ql-block"> 《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原本已佚,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其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搜神记》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篇,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3日 星期四 晴</p><p class="ql-block"> 131.《典籍里的中国》《世说新语》</p><p class="ql-block">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p><p class="ql-block"> 《世说新语》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4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 132.《典籍里的中国》《伤寒杂病论》</p><p class="ql-block">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p><p class="ql-block"> 张仲景 [1]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晴</p><p class="ql-block"> 133.《典籍里的中国》《伤寒杂病论2》——“望闻问切”" 中药为何能够治病”</p><p class="ql-block"> 中医望闻问切是一种中医用语,指观气色、听声息、询问症状、摸脉象,合称四诊。</p><p class="ql-block"> 1、观气色:是指望,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脸色等症状,来作为病情的初步判断。比如眼睛比较明亮和清澈,脸色红润有光泽,一般属于健康的状态,如果眼睛浑浊无力,面色苍白,可能提示身体健康出现问题。</p><p class="ql-block"> 2、听声息:是指闻,通过鼻子或耳朵聆听患者身体部位的症状,比如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如果呼吸均匀、没有咳嗽等症状,可初步排除呼吸道疾病。一旦患者有气粗声高、肺部湿啰音、咳嗽等症状,可能提示有支气管或肺部的疾病。</p><p class="ql-block"> 3、询问症状:是指问,询问患者以往的病史,或者是最近的饮食、睡眠以及排便等情况,判断患者的基本情况。比如最近睡眠质量不佳、食欲低下、大便溏稀等,可能提示有内分泌或消化道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4、摸脉象:是指切,中医通过把脉观察患者的脉搏,可以从脉象看出身体五脏和气血运行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晴</p><p class="ql-block"> 134. 《典籍里的中国》《博物志》</p><p class="ql-block"> 《博物志》是西晋博物学家张华(232年-300年)著作的志怪小说集。作为一部博物学著作,内容记载异境奇物、琐闻杂事、神仙方术、地理知识、人物传说,包罗万象。《博物志》记述了八月有人乘浮槎至天河见牛郎的故事,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最古文字起源。</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晴</p><p class="ql-block"> 135. 《典籍里的中国》《昭明文选》</p><p class="ql-block"> 《昭明文选》,简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晴</p><p class="ql-block"> 136. 《典籍里的中国》《昭明文选》——阳春白雪</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用“貌比潘安,颜如宋玉”来形容男子的美貌。其中宋玉,不仅是位容貌姣好,更是一位才子。他师出名门,是屈原的学生,好辞赋,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p><p class="ql-block"> 宋玉是楚国的大夫,与其一同做官的登徒子嫉妒他的才华,向楚王打小报告,说宋玉很好色,提醒楚王要提防。楚王召见宋玉询问此事。宋玉举了个例子,说自己的邻居就是一位出名的美女,怎么美呢?增一分则太高,减一分则太矮,涂粉就显太白,抹脂就显稍红。这样一位美女啊,天天透过院墙偷看自己,足足有三年之久,而自己都丝毫没有动心。所以,怎么能说宋玉好色呢? </p><p class="ql-block"> 接着,宋玉开始反击:“大王啊,登徒子才是一个好色的人。他的老婆一点都不漂亮,可是登徒子一见就迷上了,而且跟她生了五个孩子。”从此,“登徒子”就成了好色之人的代称。 </p><p class="ql-block"> 楚襄王又问宋玉:“不少人都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该反省一下呢?”宋玉听完,微微一笑,并没有立即否认,而是从容地答道:“大王还是先让我说个故事再来解释吧!” </p><p class="ql-block"> 楚王很是好奇,点点头,示意宋玉继续说下去。“原来,有一个很会唱歌的人,他常在楚国的都城唱歌。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歌者唱的是楚国民间最为流行的通俗歌曲《下里》《巴人》。这时候,都城里的人听了,有好几千人都跟着他唱!”宋玉继续说,“但是后来,这个歌者唱《阳阿》《薤露》这样的曲子就有些高雅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懂,所以这个时候,就只剩下几百个人跟着他唱了。最后,当他唱起了《阳春》《白雪》,虽然歌曲曲调优美,抑扬婉转,但是大部分人都只能围观欣赏,没几个人能跟着唱。这说明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p><p class="ql-block"> 楚王随即明白了宋玉的意思,原来宋玉是说自己品性高超,一般人不能够理解,所以才会说三道四。</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 137. 《典籍里的中国》《乐府诗集》</p><p class="ql-block"> 《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全书共一百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所集作品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每一类有总序,每一曲有题解,对乐曲的起源、性质、演唱配器等均有详尽说明。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已失传著作的内容。《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诗歌总集,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以解题征引浩博、援据精审而为学术界所重视,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晴</p><p class="ql-block"> 138. 《典籍里的中国》《水经注》</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晴</p><p class="ql-block"> 139. 《典籍里的中国》《论衡》</p><p class="ql-block">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p><p class="ql-block">《论衡》共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被称为“奇书”。公元189年蔡邕来到江东,看到《论衡》一书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的友人发现他自江东回来以后,学问突有大进,猜想他可能得了奇书,便去寻找。果然在他帐间隐蔽处发现了《论衡》一书,便抢了几卷就走。蔡邕急忙叮嘱:“此书只能你我共读,千万不要外传”。友人读后亦称“真乃奇书也”。</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晴</p><p class="ql-block"> 140. 《典籍里的中国》《颜氏家训》</p><p class="ql-block">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p><p class="ql-block"> 《颜氏家训》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晴</p><p class="ql-block"> 141. 《典籍里的中国》《韩昌黎集》</p><p class="ql-block"> 《唐韩昌黎集》 明蒋之翘刻本,夹板十厚册全。此初印本书品完好,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 142. 《典籍里的中国》《河东先生集》</p><p class="ql-block"> 《柳河东集》作者是柳宗元。刘禹锡编。</p><p class="ql-block">全书四十五卷,外集二卷,集前有柳宗元的好友刘禹锡写的序文。全书按文体分类,体例明晰。原为宋人刻本。现在流行的有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和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本。这个集子收录了柳宗元的全部诗文。其中的哲学著作很少文学价值,但政论文字,如《封建论》等,表现了他进步的政治思想,说理透辟,论证缜密。他的寓言,将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片断发展成完整的篇章,同时赋予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现实性。寓言代表作有《三戒》。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另外,集中还收录了他的大量的传记文学作品。同时,这个集子还收有他写的古、今体诗二卷,约140余首。</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晴</p><p class="ql-block"> 143.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p><p class="ql-block">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分三卷十节,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茶叶起源、生产、器具等各方面知识,开中国茶艺的先河。 《茶经》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艺原理的综合性论著,阐述茶文化的书。《茶经》出现后推动了茶道的盛行,并影响到其后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世界三大茶书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