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音乐背景:江山无限</p> <p class="ql-block"> 转自神韵新化</p><p class="ql-block">注:乾隆皇帝祖籍是新化,一直是新化很多人特别是圳上人据理力争的话题。最近,本地学者罗贵雄综合诸多史料及口述,撰写了一篇较系统的文章,推断出了较可信的结论。结论是什么?请细细分享!</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皇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祖籍竟在新化圳上,一直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反对此说者则认为是无稽之谈,乾隆皇帝属满族人,何谈祖籍在新化?面对正反之争,本人认为须尊重文字记载与口耳相传的史料。如果乾隆祖籍真在新化,何其有幸!这将给梅山文化注入大料,给新化旅游更添神彩。本人翻阅和浏览了大量书籍和网上文章,听取了很多口述,推断结论是:乾隆祖籍真在新化圳上。</p> <p class="ql-block">一、祖辈遭蒙辱</p><p class="ql-block">乾隆的祖父名叫陈惟山(又名陈俊),居住在新化圳上镇的三塘村(圳上村)。康熙十八年(1679年),圳上发生大旱灾。旱灾引起庄稼颗粒无收。陈惟山一户三口,陈惟山当年正好三十岁;新婚妻子方建柔,二十六岁,已怀身孕,娘家在圳上方家院;母亲七十多岁,眼疾耳聋,因饥吃野䓍和神仙土,肠胃不通,在死亡线上呻吟:“给我吃口米饭,死好闭目”。陈惟山孝义当先,无奈之下,便摸进祠堂公仓偷粮,两个月后案发,陈惟山遭处严刑,被绑着石头沉入水塘。下葬时,坟址选在天子山(又名狮形山)。按圳上习俗,须在坟上将挖坟的土箕伴干柴烧起大火,以防死者变水鬼。没想火越燃越大,将远处的冲天蜡烛山照得通亮。人们皆称启动了天地灵气,从此会出大人物。冲天蜡烛山后来改名为“救庸寨”。</p> <p class="ql-block">婆婆和丈夫离世后,方建柔孤苦伶仃。有一天,偏偏她养的一条小猪仔掉进粪坑,一好心邻居男子正好路过,帮她救了上来,但没想粪污弄脏了裤子,方建柔只好将家中旧裤让其换上,将弄脏的裤子洗干净晒干。没想这男子在方建柔家中换回裤子时,正好被男子的老婆撞见,从此村里有些人说方建柔这寡妇偷人。方建柔走投无路,只好回娘家辞别,投塘自尽,被堂叔之妻罗氏救起,然后带其远赴浙江海宁谋生路。在海宁,方建柔遇上了盐商郭九(又名陈郭老或陈阁老,另有资料说是陈世倌),不久嫁给了他,夫妻恩爱,生下遗腹子,这遗腹子取名郭朦恩(后改名陈朦恩,又名陈义举)。</p> <p class="ql-block">这陈朦恩聪颖好学,一表人才。二十岁时,正逢康熙帝南游举试召士,陈朦恩所撰试文文理清晰,宏谈阔论,康熙大悦,当即赏银,并送京城录用。</p> <p class="ql-block">陈朦恩入京后,随康熙征讨噶尔丹,并与贝勒爷胤祯(后来的雍亲王及乾隆帝)关系融洽、往来密切。这其间,陈朦恩娶妻钱氏(另有一说是李氏)。胤祯(妻钮祜禄氏)与陈朦恩盟约,如各生男女,指腹为媒,订为亲家。数月后,即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同一天傍晚,在承德避暑山庄,天空漫天祥瑞红云,钱氏生出了男孩,钮祜禄氏生出了女孩。同喜之际,贝勒爷有旨,请陈朦恩送男孩入府受赏,陈朦恩只得遵旨,没想到一个时辰之后,抱回来的已换孩,变成了女孩。从此陈朦恩自已的孩子就入了宫,成为了胤祯的王子四阿哥爱新觉罗*弘历。康熙六十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雍亲王胤祯被宣布为雍正皇帝。</p> <p class="ql-block">雍正当朝,励精图治,有所作为。雍正五十八岁之时,当着家人心腹立弘历为储,并将弘历神秘身世立文,将密匣封存置于“正大光明”匾后,注明只能在雍正驾崩后才可解封。十三年后,雍正崩驾于乾清宫,朝中大员取出密封件,宣布弘历登基,乃乾隆皇帝。乾隆看罢密文,才知自已身世离奇,长叹祖宗竟在何方,遂萌下江南追宗问祖之念。</p> <p class="ql-block">二、皇帝下江南</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神秘的身世,经朝廷传出后,不径而走,乾隆皇帝深知事关家国存亡大事。乾隆为了表明自已是正宗的皇脉血统,多次有意作诗或诗注昭示自已的出生地是北京雍和宫:“虽曰无生喻宗旨,到斯每忆我生初”,还有:“斋阁东厢胥孰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虽然乾隆口头一再表明自已是正宗皇族,但自已内心非常明白自已“从哪来,到哪去”。至今有人一再追问乾隆为何数次(一般称六次)下江南巡游,除了国家长治久安,体察官风民情,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在寻根问祖,他在找家味乡愁,寻觅那个祖坟。但又决不可声张,因为这是天大的隐私,他只能“私访”。据记载的推断,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都下过江南巡游,每次随行几千人,行程数千里,时间达数月,最长的一次126天。</p> <p class="ql-block">三、乾隆在新化</p><p class="ql-block">据多方纸质及网上资料所载及口述推断,乾隆应于乾隆三年、乾隆十年、乾隆四十一年、乾隆五十六年(八十岁了啊,可见一个人的叶落归根之念多强)四次到过新化,每次都是正月上、中旬出发,四、五月份返回,有的正好是清明节当天返回,推断有扫墓祭祖之意。他所经的路线应是新化、安化(益阳)、平江、湘阴(岳阳)。安化有关资料称,安化的衡龙桥竣工时,是乾隆四十一年,当日恰逢一路贵人经过,后来才知是乾隆私访经过,因此取名“衡龙桥”。敢用“龙”字,只有与皇帝有关才敢取。又有岳阳有关资料所述,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私访到过岳阳三台茶堵山,在山上品茶,并题写“茶王”匾额。又据平江的资料称,乾隆两次到过平江。</p> <p class="ql-block">乾隆在新化寻访期间,只能根据“冲天蜡烛山”、“救庸寨”这些有限的线索寻找故园。既然“冲天”,应该是本地最高的山。而且“蜡”与“大”谐音,“庸”与“熊”谐音,估计乾隆一行推究成了“大熊山”。于是登上了大熊山。乾隆在贞仙寺、娘娘殿、西泉寺、笔架山、香炉山、马蹄石等处留下诸多遗迹和美谈。在娘娘殿遗址的园形巨石上留有“乾隆三年”字迹。在大熊山十里坪前有三块石碑,镌刻“十里屏开独标清胜,熊山鼎峙半吐精华”的楹联,和“山水清音”匾额。字体遒劲飘逸,雕刻精致细腻,工艺讲究,独具匠心。仔细品鉴这楹联和匾额,乾隆对“清”字情有独钟,独标清胜中的“清胜”二字,有夸赞清朝胜况之意,半吐精华,更寓意家国旭日东升。</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新化期间,途经白溪。一是因为白溪是北宋初年古县城,二是拥有繁华的水运码头,乾隆将在此上船再行巡游之路。乾隆一行便决定在白溪八仙街店歇宿几天。店主第一餐便烹制豆腐招待。席间,乾隆几次细尝品味,越品越觉鲜嫩,深感自已身为天子,虽吃过无数美味的食物,但这样的豆腐还是第一次吃到,随口便要“再来几盘”。店主又送上三盘,乾隆好不欢喜。临走,他吩咐左右备上匾额,亲笔题写:“走过天下府,白溪好豆腐”,扬长离去,店主这才猜出是当朝天子。同时,乾隆在新化所经之地还题写了诸多匾额,有的尚保存在新化向东古街。</p> <p class="ql-block">任何一个封建帝王都有他的历史局限和思想弱点,但乾隆能够做到多次深入民间调研体察,甚至微服私访,能够执着地寻根问祖、珍视来路,这或许是创造康乾盛世的重要内因。新化,或因飘过乾隆的气息而更增文化底蕴,更涨人文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