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太行:赤岸村

山居亭主

有同学自遥远的黔南来,不亦乐乎。阔别四十余载,同学皆已含饴弄孙,心性却如少年,一见面,依然形不掩饰,口无遮拦,叽叽喳喳,笑料不断。学子相聚,结伴“壮游”,古已成例,我们也谋划了“壮游”行程。冀南的邯郸,西依巍巍太行,东踞华北平原,平原古城人文景观、太行山区山水风光皆“壮游”之选,第一站,我们沿青兰高速,驰向了太行山。 八百里太行,千峰竞秀。太行山古称盘古山,传说为开天辟地时盘古以筋骨所化;太行山又称女娲山,是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地方。太行山因此被寓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华夏儿女的家园。抗战时期,太行山是八路军根据地,太行山水间,至今随处可见抗战遗址遗迹,到处流传着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我们前往的地方叫赤岸村,是一处著名的八路军遗址。 赤岸村在邯郸涉县西北太行深山中,村庄对面是传说中“女娲补天”的中皇山,“女娲造人”的清漳河从村前静静地流过。明朝初年有张姓人家迁到这里定居,繁衍成村。村西河岸有一红色土丘,故称赤岸。小山村虽名“赤”,但数百年默默无闻。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进驻赤岸村,一住六年,这段红色历史,让这个小山村真正“红”了起来。<br> 游赤岸村,景点有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一二九师陈列馆等,核心景点是一二九师司令部。司令部由三团四合院组成,这是太行山区典型的农家小院。小院错落在村西的一片缓坡上,下院是司令部办公的地方,院内尚生长着当年刘伯承、邓小平等几位首长亲手栽植的丁香树和紫荆树,中院为“刘邓旧居”,是首长的宿办室,上院是司令部作战室 。 老同学们虽然来自遥远的贵州,但对于太行山,却并不“陌生”,提到八路军,提起一二九师,同学们还倍感亲切,一些同学的父辈就是当年的老八路,后来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留在了云贵高原,可以说,我们是听着八路军的故事长大的。游览中,恰逢一队队少年学生参加红色教育活动,导游的解说,把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带回了那烽火燃烧的岁月。<br> 那一年秋天,忻口会战激战正酣,国军既要抵挡装备精良的日军的地面进攻,还要承受天上敌机的轮番饱和轰炸。一天早上,硝烟散尽,天高云淡,日军的飞机没来,第二天,飞机依然毫无踪影。国军总部接到八路军在山西代县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歼敌百余,毁伤敌机24架的消息。八路,就凭手中的“烧火棍子”,摧毁了日军的机场和飞机,这么大能耐?<br> 阳明堡夜袭战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对日作战的首战。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纠集重兵,分多路对我发起进攻,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其中西路进攻的重点是山西,企图一举完全占领华北。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抗战计,将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辖第115、第120、第129三个师,迅即开赴山西华北抗日前线。 为缓解正面战场国民党军的压力,八路军在装备落后、枪弹短缺、无后援、无根据地的情况下,毅然开辟敌后战场,夺得了平型关战役、冯家沟伏击战、雁门关伏击战、阳明堡机场夜袭战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策应了正面战场的国军,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在转战山西、转战太行的艰苦岁月,八路军军威大振,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在太行山站稳了脚跟。 一二九师在转战中,先后开展对日作战3万余次,歼灭日伪19万余,神头岭伏击战、七亘村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沁源围困战等等,都成为我军军史上的经典战例。在那艰苦的战斗岁月,一二九师官兵与太行人民共度时艰,以赤岸村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太行、太岳、晋冀豫、冀南等多个抗日根据地,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燃遍了黄土高原,华北平原。<br> 赤岸村北有一座小山岗,叫做庙坡岭,是当年一二九师首长运筹帷幄的地方,数十年后,原一二九师首长们“心系老区,魂归太行”,刘伯承、徐向前、李达、黄镇、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等将帅的骨灰,先后安葬或撒播于此,庙坡岭成了将军岭,铸成了“太行魂”。登将军岭,山脚到山顶分为三段,每段129级台阶,象征着一二九师艰苦卓绝的抗战征程。 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一二九师在与日寇的浴血奋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由刘伯承、徐向前、张浩率领九千壮士进山西,到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三十万太行子弟出太行,一二九师升华为威震八方的“刘邓大军”。据统计,1955年开国将帅大授勋,出自一二九师的开国将帅人数最多,打响阳明堡夜袭战的一二九师第七六九团获授开国将军的人数最多。 <p class="ql-block">  游览赤岸村等革命老区,我和我的同学,我们这一代人,还有着强烈的代入感,我们亲眼目睹过战争在父辈身上留下的印迹,胸膛的弹痕,脊背的刀疤,筋骨上残留的弹片,让我们深切体悟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安宁生活的来之不易,而今天的少年学生,听老革命故事,仿佛在听说古。革命的“古”还须多说,红色基因的传承,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