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月的华北大平原,麦浪滚滚,遍地金黄,一望无际。每年这时正是农村最忙的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时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夏”的关键是夏收,俗话说:芒种三天见麦茬,指得就是麦子成熟要开镰抢收。不然一场大雨,就可能将大半年的辛苦断送在地里。收完麦子,马上就得抢种玉米等其他作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人民公社那个年代,国家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每年“三夏”,城镇周边农民的小麦抢收任务基本上就被各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瓜分了。大块大块的麦地里红旗飘飘,人们一字排开,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村里送些绿豆汤,条件好点的还送凉拌黄瓜之类慰问支农的人们。那几天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城乡关系最紧密的日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上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下乡插队,我几乎年年参加“三夏”的夏收,至今记得那骄阳烈日下抢收小麦挥汗如雨的场景,真正体验了“汗滴禾下土”劳作的艰辛。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知道了农民的种田的辛苦。小学一二三年级时,学校组织我们去给生产队里拾麦穗,从小体会了颗粒归仓的真实含义。四年级从地里往地头抱麦个(捆)子,帮着装(马)车。初中到高中开始拔或割麦子。那几天每天都是天还没亮,早晨4点多就起床往学校赶,集合后到某村去拔麦子。拔下来的麦子要捆成一个个直径约一尺的麦个子,要先拔一把麦子分成两股,在麦穗处用手拧一个扣(叫要子),平放在地上,然后把拔下来的麦子整齐的码放在要子上,麦子放的差不多时把要子一拧,一个麦个子就捆好了。每次都有社员跟班打头,只见人家手脚默契配合(双手拔起的同时,用脚踢掉麦子根上的土),身后放置的麦个子大小一样,距离一样,连倾斜的方向都一样。同学们个个不甘示弱,争先恐后,但地里麦个子横七竖八,大小不一,五花八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休息时望着田野的风光,闻着处处弥漫的麦子的清香,揉几支麦穗,把还有点韧性的麦粒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品尝含有自己汗水的粮食,虽然累但很惬意。等麦收结束了,农民将新收的小麦交公粮。有一年我们学校还出些学生去当仪仗队,当时我们保定一中上百人威武雄壮的鼓乐队和红旗方队后边是某个公社长长的满载新麦的马车大队,走在市里的大街上,那感觉也像参加阅兵式那样意气风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中毕业后下乡当了知青,插队的村子是菜区,以种菜为主,麦田不多。在生产队长定下拔麦子日期的第二天早上三四点钟,人们就陆续自觉的赶到地里,可能又怕当了无名英雄,手脚再忙嘴也不闲着,嘻嘻哈哈,大呼小叫……,待太阳从东方升起时,人们已经打扫战场准备收工了。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真正忙碌的是在打麦场上,提前几天,队里选一块地平整好洇上水,指派有经验的人用马拉一个碌碡反复碾压,直压得光溜溜平展展就可以当打麦场了。一队二队用几把铡刀铡麦子,我们三队搞了一个发明,用电锯锯麦子,两个人站在电锯两边,抓着麦个子往高速旋转的锯片上送,送多快锯多快,那真是一带而过,效率极高!带穗的半截再送到脱粒机脱粒,人歇机器不停,每半小时换一次班,休息时躺在麦秸跺上,望着满天星斗,放松疲惫的身体。一不小心睡着了错过了接班,老乡们也不忍心叫醒知青,那忙里偷闲的小睡感觉好香甜。连续三天紧张忙碌,新麦子就入库了,麦秸垛也抹好了。第二年我调到大队当会计,书记要我出油印的“三夏战报”,每天一期。各队知青写稿,我连刻版带油印带下发,发到我们三队时就在打麦场上跟着大家忙活一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工作已是1979年9月,八十年代初期,国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叫承包),集体经济划分为个体经济。好像从那时起,支援三夏没人提了。后来看小说有个“麦客”的词,指专在麦收时节帮缺少劳力的人家收麦子的人,可能就出现在那个时期。好在矛和盾都在发展,近些年麦收时节,联合收割机从南往北一路走来,机器“麦客”彻底解决了三夏劳动力不足的难题。热火朝天的拔麦子场景也慢慢被人们遗忘了。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09.12.11初稿于鹿泉;</b><b> 2019年8月改为美篇《那年那月那些事》;2023年6月24日从中摘录本节单独成篇。</b></p><p class="ql-block"><b>注:本文所有照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即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