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命在付出爱心中欣欣向荣。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这是父亲在《医者仁心》一书中《九秩述怀》一文里写的一段话。离休30余年,责任与奉献构成了父亲生命中的主旋律。原来我更多的是在个人的生命体验中感受父亲的慈爱,而他走了以后,我却在他的书柜中,他装书信的箱子中,感受着他灵魂的波澜和他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p><p class="ql-block"> 说来惭愧,在90年代我虽然也是一个媒体记者、主持人,但对于父亲这种无私情怀知之甚少,直到了2002年之后才渐渐了解。早年逃难和上学的经历使他懂得:“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是生命的快乐和意义所在。”他在自己的笔记本扉页前这样写。</p> <p class="ql-block"> 仁 心</p><p class="ql-block"> 1991年初,一个偶然机会,父亲从报纸上看到沈阳康平县农村一名患病失学儿童寻找社会求助的消息,当即便在继母的搀扶下来到报社捐助了400元。他通过记者了解到社会上的失学儿童的境况,自那以后父亲的离休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就是资助失学儿童。从贵州铜仁到浙江湖州到辽宁康平,父亲通过当地的青少年基金会和希望工程办公室陆续不断地了解情况并转交捐款。</p><p class="ql-block"> 一个个鲜活求知的少年,一个个贫穷苦难的家庭,一桩桩相似又不同的遭遇,一封封发自肺腑的来信,深深触动着父亲的心房。</p><p class="ql-block"> 2002年贵州省铜仁县和麻江县的两名失学儿童手中收到了从铜仁县希望工程办公室转来的500元钱。11岁的罗书烈是麻江县碧波中学小学四年级一班的班长,学习成绩优异,他父亲1997年病逝,一家四口人生活重担全都落在了母亲身上,他和哥哥每学期都拖欠着学费,再加上年近八旬的老奶奶患病在床,哥俩面临着辍学的危机,罗书烈第一次收到学校转来一位陌生老人的第一笔资助后感动得一夜未眠。</p><p class="ql-block">他在回信中写道:“尊敬的姬爷爷,我和我们全家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语言来感谢您!我是麻江县碧波中心小学四年班的班长。我爱校如家,热爱学习如热爱自己的生命,可每学期我都欠下一半的学费,往往是学校老师们和班主任帮我补交。我家住在碧波乡虎场村,家住两间破破烂烂的木房子,父亲去世之后便失去经济来源。我还有一个哥哥在学校六年级学习,家中还有一位78岁的患病奶奶。我妈妈40多岁,在家务农,看上去就像50多岁的人,身体不好,一头白发。她常常鼓励我和哥哥努力学习,可是现在我们又要面临辍学的危险。没想到此时我们得到了您的资助。您给了我学习的光明前程,您对我和我们家真是恩重如山,我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报答您的恩情。” 父亲随后也立即给孩子回信,并跟两个孩子建立了长期联系。</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3日,罗书烈再次给父亲写信:“姬爷爷您好!来信在10月31日收到,您老人家在2月5日发信后算起来8个月了,这段时间我好想念您,看到您关心我的学习生活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您说要继续奋发进取,也要注意有好的心理素质,不怕挫折,团结友人,尊重老师,关心父母,也要注意卫生,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一段时我觉得您是我最亲近的人。这段话真是我学习生活道路上的指南针……</p> <p class="ql-block"> 这年年底,罗叔烈把获得的学校三好学生奖状寄给姬爷爷,并在奖状背后写上:敬爱的姬爷爷:在您多年的资助下,我沐浴着温暖春风,经历了似火烈日,穿梭过无数的雨露星光,在老师们的谆谆教诲里,从考场里走出来,离开了我的母校,我的内心真是感激、留恋交织在一起,昨天我已领取到了碧波中学录取通知书,此时更想念我的恩人姬爷爷……”</p> <p class="ql-block"> 铜仁县一中高二贫困女生龙菊,在2002年8月21日给姬爷爷的信中说:“我家里还有一位比我大两岁的哥哥今年高中毕业,父母都是没有文化的农民,体弱多病,光靠守着那份田地,只能维持生活而已,自从我和哥哥都考入了县重点中学就给本来寒酸的家庭造成更大的负担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才知道自我入初一时,父母就瞒着我们兄妹去桃松血站。我们吃的就是父母肉体上的血啊,父母一个月要去一两次,每次只能得几十块钱。我得知此情后,每次见到面色憔悴的父母就心如刀绞一样。可我们兄妹俩阻止不了他们。我们是那样的无奈,我年少的心灵就背上了沉甸甸的包袱。当我们兄妹考入铜仁高中,难以想象的经济负担又落到几乎不能挪步的父母肩上。当我怀着满腔的希望和愁苦踏进学校大门时,我知道这段辛苦的路程再艰难我也要走下去。可进了铜中之后,我就是个交不起学费的学生,自卑的心灵,让我在学习,同时还要承受着贫寒家庭带给我的压力。父母如今已经成了血站的老顾客,他们的身体也越来越差。母亲还多次在医院晕倒出事。连血站的人都怕她,劝她不要再去了。可是之后母亲仍强打精神直起腰,掩饰她虚弱的病体。父母都是在为我们俩拚命呀!所以每次开学我觉得都是我最黑暗的日子,因为这两年1000元的学费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在我寸步难行的之时,是您资助了我,那时我欠学校两个学期的学费。姬爷爷,您的资助………让我们摆脱了无法描述的痛苦,也使我的心扉沐浴到了社会上灿烂的阳光。我内心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诉说的。”后来龙菊经过刻苦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她无限感激姬爷爷给予她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位贵州的初二女学生颜文凤在给“姬爷爷”的信中说:“现在已经是2006年初夏了,与我和姬爷爷在信中相会已相隔了一年了。我一直都很想念您,但苦于没有您的地址,曾给您写的两封信都没有寄出,现在又有机会与姬爷爷在信中见面,我有说不出的激动,但愿这封信能送去,我对您真诚的祝福,我现在已经上初二了,感觉学习十分紧张和困难,但是我没有放弃,仍然在不懈努力,因为我头顶有一轮太阳,它照耀着我,鼓励着我,给我的人生以希望,他对我的爱和激励,使我不敢,也不能放弃,而我头顶上方的这轮太阳就是您。是您的关爱,鼓励着我,我坚定了信念,我想我一定会勇敢地走向成功的彼岸!现在相对于去年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父亲的病情好多了,他可以帮助我妈妈放牛割草……”</p> <p class="ql-block"> 父亲经常给外地的学生寄钱,由于视力不佳,经常需要继母陪同去邮局。继母曾问父亲:“怎么又给贵州孩子寄钱了?”父亲答:“贵州是我念高中和大学的地方,那儿的孩子们苦啊!” </p><p class="ql-block"> 2002年4月,父亲接到了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教育局的一封信函,除了感谢父亲资助两位小学生之外,还向父亲介绍:我县是一个贫困县,全县范围内像这样的贫困学生还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本学期中小学还尚有200多人。在此,我们想姬老,您若能在您的室友或熟悉的社会团体中,能让他们向我们伸出更多的援助之手,我们更是不胜感激!针对您的捐助资金,我们将会认真落实……</p> <p class="ql-block"> 接受教育本是一个孩子最基本的权利,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度里,却仍有那么多贫困地区的或城市中的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已经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是这样?父亲心痛。于是父亲又提起了笔,给“亲爱的老同志们”。“每人每天节省一元钱,资助一名贫困学生”的倡议被父亲在干休所提了出来。他觉得:在部队我们这些老干部、老专家待遇都够好的了,涨工资每一次涨得很多了,该对社会有所贡献。他还写纸条劝继母:“把钱都自己存着能长肉吗?能有爱吗?要懂得拿出一点来奉献。”继母不情愿地说:“你自己献爱心捐款可以,干嘛要强迫别人。你在第八干休所这样提议,是在显摆你自己觉悟高,人家嘴上不说,但心里不乐意,这不是强人所难干涉别人自由嘛!”“怎么是干涉别人呢?”父亲反驳,“这个东西是自愿的,愿意做就做,不做也没有人强迫!我也不是领导下命令,我就是一个倡议!” </p><p class="ql-block">没想到父亲的倡议得到了十几位离退休老干部的响应,他们开展的1+1助学活动在不长的时间内便捐出了7000多元。</p> <p class="ql-block">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的学生黄斌在给姬爷爷的信中介绍:“我的父亲黄根江1976年入伍,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一等功,但1986年被医院确诊为乙型肝炎,之后多次病重住院,他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便因肝癌病世了。我的心灵和我的家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家里也陷入经济危机……然而爷爷,您的无私援助把我从绝望中拯救出来……”</p> <p class="ql-block"> 一位从小学时就被父亲资助过的学生罗苏联,后来终于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他常年与父亲保持通信。他在2011年3月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说道:“敬爱的姬爷爷:非常感谢您对我的资助!我对您的感激之情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忘不了小的时候,您对我伸出的援助之手,忘不了那份无私的奉献,它对我家意味着什么。小学时家境贫困,就在我濒临辍学之时,是您的资助让我重拾上学的梦想,并让我和我们全家拥有了憧憬的明天。是您的爱心才让我的学业得以走到了今天!您对我恩重如山,虽然我和您远隔七省,但无论多远的距离都阻隔不了我对您的感激之情!姬爷爷,我现在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在机械工程专业读大一。学校是一所理工科类的重点大学。再次收到您的资助那一天,我无比的感动,多年来您对一个陌生学子的无私援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无疆,您资助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我们年轻一代人的关怀和鼓励。在当今社会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您就好比一位家长,一位很慈爱的父亲,每当回想起小时候您对我的帮助,我都无限感慨。金钱有价,但爱却无价。古人说,滴水之恩当以泉相报,您对我的恩情滴水又怎能相比呢?没有当初您对我的资助,我又如何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您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有精神上的莫大鼓舞。在您的关怀下,我幼时的大学梦终于成真,是您让我克服了人生的困境,走到了今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姬爷爷,您对我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只有在以后的生活中以学习为第一,要任汲取知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毕业后投身祖国社会。那也许会给您些许心理慰藉!姬爷爷,沈阳是东北天气该很冷吧?您应多保重身体……”</p> <p class="ql-block">父亲给部分失学儿童的汇款单,1995年至2005年部分部分汇款记录,及少数学生的成绩单反馈。</p> <p class="ql-block"> 沈阳市苏家屯村一名贫困小学生2005年中考考上了本区第二名,但家中却交不起学费,父亲在报纸上得知之后立即又给孩子寄去了500元,并告诉这名贫困学生要供她考上大学为止。这名姑娘考上大学了之后,也把喜讯告诉了父亲。还到家里来看望了父亲,当她看见这位拄着拐杖的爷爷只能用一只有微弱视力的眼睛打量自己,感动地不禁热泪盈眶,握住了父亲的手,鞠躬,还跟父亲合了影。</p> <p class="ql-block"> 从90年代初到2012年20年的时光里,贵州,浙江,黑龙江、辽宁等地的许多贫困地区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亲笔信件、家长感谢信和当地教育部门希望工程办公室的信件、照片、证明,陆陆续续落叶般纷纷扬扬飞入家来。今天我目测父亲书架柜中一个大口袋里保存的写着“希望工程孩子们的来信”足有上百封。那是父亲播洒的一颗颗爱之种,绽放的一张张动人的青春之花,那是青春最动人的乐章。如今这些孩子们心中的姬爷爷已经不在了,但他无私的给予使孩子们绽放的笑脸还在。孩子们的思念和感恩也一定还在。</p> <p class="ql-block"> 在20余载的春秋里,父亲一人资助了辽宁,贵州,浙江等地的约30多名贫困学生捐款。其中捐助贵州,甘肃等中小学办学4200元。(98年长江暴发洪水抗洪抢险他捐了3000元。汶川地震捐5000元,玉树地震又捐2000元)父亲多年累计捐款我没有进行详细的统计,他自己也没有详细统计过。然而在家庭生活中他与继母却简朴又节俭,家里陈设也十分简单,父亲和继母如果不是我们给他们买一些衣物,他们自己几乎从来不买。甚至父亲常常因继母多年不给家里缴水电费而给她写纸条,让她给家里适当献点“爱心”。</p> <p class="ql-block"> 烟民克星</p><p class="ql-block"> 在军区总医院的一些人眼中,父亲还被视为“烟民克星”。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绰号,是因为他常年坚持宣传戒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的是领导还是战士,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看见有人吸烟便会主动上前劝阻,甚至对有的人说“你生命中的五分钟又没了。”他苦口婆心地跟人家讲吸烟的危害,甚至还对屏幕上毛伟人的吸烟镜头也要“管”,为此还引起了我与他的争吵。</p>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休后、工作清闲了些,但写文章和宣传戒烟的热情却高涨起来。他查阅资料又结合临床心脑血管病的诱因,总结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积累编写了吸烟与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识,然后找总院宣传科的干事打印出来,复印后发给周围的烟民,向他们介绍长久吸烟直接诱发和导致的多种疾病。他参阅了国内外资料,1985年写了《吸烟仍然是中风的主要的危险因素》一文,在全国第三次脑血管病会议上得到好评,并在两家杂志上发表。到90年代中后期,每年世界无烟日,他便揣着自己撰写又让院里人打印的戒烟方面科普常识,在院区、机关、科室散发传单,逢烟民就给;有时他主动找到院领导,要求给连队士兵、医护人员、机关干部上戒烟课,还给院领导提建议要求全院行动起来在院内公共区域禁烟,建无烟医院。他在昆明军区总医院,在210医院230医院讲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在给院里的战士们和附近学校学生讲卫生课时,都不忘讲烟酒对疾病的危害。下部队为官兵就诊时,一边给官兵看病,一边宣传戒烟。对年轻的士兵讲吸烟的危害,对部队领导讲吸烟损伤部队战斗力的有害因素。</p> <p class="ql-block"> 一次去外地开学术会在列车卧铺车厢上,父看到一位中年男子在车厢内吸烟,就冲着人家说“同志,列车内有禁止吸烟的牌子,你没看到吗?”“你是干什么的啊?管这闲事!”那人吐着烟反问。“我是沈阳军区总医院的一位老大夫,我是为你负责啊!”父亲说:“你吸这根烟就减少了五分多钟的寿命,你知道吗?”那人觉得有点怪,“这我还头一回听说。”“美国学者常年跟踪得出结论,一天吸一包香烟大约减少寿命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平均每吸一根香烟就减少了5分多钟寿命。而且也增加了将来得肺病和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另外你在公共场所里吸烟,一是不文明,第二也会让他人被动吸烟,也在影响别人的健康啊!”那人听后掐灭了烟头。父亲于是从一包里取出自己撰写他人打印的烟酒与健康常识资料递给那人。看见乘务员来,又给乘务员递了几份。他还提醒乘务员:既然车厢里禁止吸烟,那看到吸烟者,就应该及时制止!</p> <p class="ql-block"> “一边开会,一边吞云吐雾”是现在社会上很多会议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一次医院开大会,会场没有要求不准吸烟,一时间烟雾缭绕,甚至主席台上领导也吸起烟来。当时正参加会议的姬老走到主持会议者旁边直陈其意,指出会场上应该禁止吸烟、当场受到会议主持者的赞同,即刻宣布不准吸烟的规定。从那以后,医院开会时大家都自觉禁烟。</p> <p class="ql-block"> 院里的一些烟民一看见他马上就把烟掐了。院里的一位老大夫是位“资深”老烟民,有一次又遇到父亲的劝诫,“你如果戒烟一年,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降低50%,那人跟父亲辩论:“吸烟的人也不见得就都短寿,不吸烟的人不见得就长寿没病。毛泽东吸烟活到83岁,邓小平吸烟活了91岁。”父亲立刻说,“疾病的形成当然有多种因素,吸烟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不吸烟的话毛泽东可能活到90岁,邓小平可能活到100岁。”</p> <p class="ql-block"> 2001年2月我儿子生后百天,父亲到我所住的地方看孙子,当时我住的房子没有电梯,快八十岁的父亲要走上六层楼,走的时候我送他下楼,下到三楼有个露天平台上碰见一位吸烟者,结果他竟然又跟人家说吸烟的害处。弄得我有些尴尬,又有些不耐烦。我下楼后来悄悄跟他说:“又多管闲事,别把你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劝吸烟得有个度,就如同真理和谬误之间就差一步。你这是干涉别人。在开放的露天的空间里人家有这个权利和自由。”而父亲却说:“这怎么是强加给别人呢?这是做医生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对于影视剧作品中的毛伟人等形象时常点燃香烟吞云吐雾,父亲也是颇有微词。他曾不止一次地提笔“请导演们莫镜中留烟”。我和继母不禁觉得他管得太多了,便少不了劝他:“你管科里、管院里现在还管到荧屏上的毛主席抽烟上了。这是不是管得太过了,也越级了!”“作为一个医生啊,人民健康匹夫有责 ,养成一个良好的健康习惯,就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注意。”“可你自己也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你不吸烟身体也不好,有十几种疾病,而且也有高血压、冠心病。”“我是有些不好的习惯,不过我的病跟吸烟都没有关系,跟饮食油腻和爱吃甜咸有关系,我都80多岁了!”父亲仍很认真地回应,“你知道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1/3的癌症归吸烟跟吸烟有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 我跟他辩论:“你说的是健康常识,是预防疾病的建议,跟电视里领袖人物的抽烟是两码事,人家是根据史实改编的艺术作品,又不是瞎编的,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吸烟,人家编导既是根据史实,也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的设计。你这是对艺术创作的干涉!”“你现在做节目做记者,做主持人,应该懂得社会责任感。”父亲仍振振有词,“我没有资格要求编导不要这样的镜头,但是让领袖人物拍过多这样的吸烟镜头,这对年轻人是一个不好的引导,领袖人物影响是很大的。”</p> <p class="ql-block">我跟父亲完全说不通,他也不理会我的话,我便又和姐姐说,两个姐姐也常劝他不要管得太宽,继母说,“你少写这些科普文章吧,晋级看学术专著也不看这个。你看某某主任比你年龄小,把精力都放在全国性大期刊上,发论文和学术著作上,人家就能够晋业务二还是三级,你也完全可以啊!”</p><p class="ql-block"> 可父亲毫不理会,依然故我,还执拗地要写他的文章,继母不给他代笔,他便自己拿着放大镜用一只眼仅存的弱视力又修改了给导演写的建议,寄给《光明日报》。当然他还是接受了我的一些意见没有对领袖吸烟直抒胸臆,而针对影视剧中普遍吸烟镜头过多的现象写了一篇题为《请导演镜中留情少留烟》的文章寄给了报社,结果不久该文被刊登在《光明日报》显著位置。</p> <p class="ql-block"> 几天以后我回家时,他拿着报纸颇有一番得意地给我看,之后又递我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给他的回信,我接过一看是一封印有醒目宋体红字“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抬头信纸。下面是吴阶平给父亲的信。此前两年,卫生部长陈敏章也曾经给父亲回信,对他进行疾病预防和宣传普及方面的工作建议给予了好评。父亲进一步说:“吴阶平院士我61年在北京协和进修时候就认识他,他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p> <p class="ql-block"> 我低头看信,吴阶平对父亲提出的戒烟方面的宣传建议给予肯定,而且希望他多做这方面的呼吁。父亲似乎在跟我证明着什么,我跟他用玩笑的口吻说:“爸,你这也是官本位啊,知道走上层路线。”父亲表情似乎有一点囧,憋了一会儿,说出一句“我这是为了老百姓的健康,广泛呼吁,让领导重视啊!”</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父亲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职务升迁去留或职称评定走什么上层路线。他几乎是一个不谙世故的老古董。但作为一个医生来说他很有责任感,也很执拗认真,甚至用他从事的精神病学一句术语来形容有点偏执。后来我才看到父亲写的回忆文章才知道早在60年代初,人们对烟草的危害还不是特别敏感,父亲在医病救人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吸烟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一位带兵有方很有能力的营长因患呼吸系统疾病而被迫离开了他热爱的部队,最后病情加重,医治无效,含泪去世。当时是经治医生的父亲知道,长期吸烟是导致他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部队吸烟人很多,这件事给了他极大触动,他后来对所接触过的病人进行了统计,发现许多病因都跟吸烟有关系。从那以后一个宣传戒烟的念头就在他心中产生了。让烟雾远离人群。</p> <p class="ql-block"> 2004年,父亲获得了“全军优秀离休干部”称号。报社记者采访他,谈到为何在如此高龄还积极宣传戒烟时他介绍:我从事脑血管疾病治疗和研究已有近40多年,无论在门诊部还是在临床看到许多因大量吸烟导致脑血管、心血管、肺肿瘤等疾病患者备受折磨,经抢救无效死亡,给家人带来的痛苦。大量吸烟饮酒加速了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特别是造成心肌梗死、脑中风、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死亡的,占抢救危重病人死亡率的50%。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1/3的癌症归因于吸烟,85%的肺癌是由于吸烟引起的。我国人群肺癌死亡率正以每年4.5%的速度递增,其中农村年上升速度达10%。长期吸烟的危害比PM2.5人造成的危害大得多。三十年来,通过父亲不懈地宣传劝说,院里许多原本吸烟成瘾的老烟民在他的监督下戒了烟,父亲所在的第八干休所的几十位老干部大都不吸烟,他宣传戒烟的行为受到广泛的尊敬和理解。沈阳军区总医院从最初部分科室和机关办公室挂起“无烟单位”牌子到全院成为无烟医院。</p> <p class="ql-block"> 2015年他重病住院,期间有过2次神志不清的谵语间歇性癫痫发作。在病榻上精神迷离恍惚的他睁着一只混沌的眼睛望着天棚陷于一种谵妄之中,口中东一言西一语。一会儿说“你姑妈死了,你快去。”一会儿又跟姐说“小林死了。”时而闭着眼时而又发出梦一般的断断续续的谵语“现在,一个是抽烟,一个是喝酒,都是不好的习惯。……有一个情况要考虑,国家的现情,你们不是临床医生可能不知道,……“60年代我们(军内)第一个痴呆病人的尸检报告,(文章)就是我做的,……要做遗体解剖……”</p><p class="ql-block">当时参加过抢救的综合二科的副主任看了这个情景十分感动。从精神分析学说来看,一些谵语、呓语恰恰是人内心或潜意识一种真实的折射。</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夏季我儿子再从加拿大回国看望病榻上的爷爷,告他已经上大学了,父亲握着孙子的手,竟然还吃力地发出声音来:“不要抽烟,不要谈恋爱。”儿子马上贴着爷爷的耳朵大声说“爷爷,我一定烟酒不沾,更不会谈女朋友。”</p> <p class="ql-block"> 在我和儿子推他坐着轮椅到院里人工湖去看看的路上,见有陌生人在外吸烟,他敏感地指着那人却说不出话来,我明白他是想让我劝阻人家吸烟,我大声在他的耳边说:“你都98岁的人了,话都说不明白了,还管这事儿!”爸憋了一会儿含糊地说“死了就不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