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湾汾河水曲流长长,纵贯了山西的中部、南部。我的家乡因滨临汾河而得名“临汾”。</p> <p class="ql-block"> “临汾城”如今建设的很美好,我却一直很怀念少年时候的“临汾城”,有时候自己也很困惑,昨天听了电视剧《曾少年》里的一段话,我茅塞顿开:牛津大学的一位人类学家说过,人永远觉得年少时的歌最好听,电影最好看,零食最好吃,桃花最可爱,那是因为在青春里所有的感觉都是最幸福的,会令所有的以后都黯然失色!</p> <p class="ql-block"> 我实在是不会画画,连个鸡蛋🥚都画不好,要不我一定要还原一下我小时候的“临汾城”,其实临汾这座古老的城市,那时候还有很多老建筑,依稀可以看见它“旧”的美好,还有很多那个时代的标记商场、饭店、澡堂等等,它们记录着一个新旧时代交替……</p><p class="ql-block"> 这个梦想看来不可能实现,我只有用笨拙的笔头来慢慢回忆:</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的“临汾城”,犹如一个饱经历史沧桑的半旧老人:高大巍峨的的古城墙损毁严重、四大城门及双瓮城、角楼尽失,就连号称半截子插在云里头的“大中楼”也只剩下了半截子了……</p><p class="ql-block"> 但临汾——尧都平阳,毕竟是曾建都立国的一座古城:东大街依旧店铺栉比、商贾云集,大云禅寺——铁佛寺还是挺拔浑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它像一个半旧的禅人老者,在风中拄着禅杖望着这片:有着源远流长历史文化滋养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一》临汾城的鼓楼东大街</p><p class="ql-block"> 东大街——是60年代初临汾城最繁华的一条街,华灯初上,西山的云霞正慢慢隐去,坐落在东大街上的临汾大礼堂(戏剧院,现在群艺馆的位置)门前已是热闹非凡,看得出临汾人酷爱“戏剧”。</p><p class="ql-block"> 我国戏剧走向成熟是在元代,而那时全国有两个戏曲中心,一个是北京元大都,一个就是平阳(临汾), 而这两处戏曲中心相比较,平阳戏曲的繁盛要比元大都早30年。“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便是临汾人。</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的前身就是关帝庙的一座古戏台,大礼堂就是拆了关帝庙在东大街的南大门和古戏台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门前墙面各种戏剧剧照在霓虹灯下闪烁,音调高亢的蒲州梆子在空中激昂,眉户(华阴迷胡)剧悦耳的调调绕人的缠绵,兜卖瓜子的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礼堂对面“明朝的四龙🐲琉璃古壁”下西瓜🍉摊坐客兴隆</p> <p class="ql-block"> 西瓜摊一张张桌子前,是一排排小板凳,西瓜🍉是分牙卖,一芽西瓜2分钱,随买坐板凳随吃,切西瓜🍉用的是月牙🌙大刀,刀刀利落,先切成莲花盛开形,后自然分牙大小均匀……,红沙瓤西瓜🍉多见,有时也有黄沙瓤的,颜色搭配清凉舒爽……,老爸那时在外地工作,星期天回来夏日里有时带我来这里,买几牙西瓜🍉看我狼吞虎咽,他则笑容灿烂……</p> <p class="ql-block"> 买了票🎫看戏的必买瓜子,漏斗式的自叠纸筒,小巧玲珑上圆下尖,拿在手里很是方便……</p><p class="ql-block"> 戏多有古装戏:窦娥冤、四郎探母、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蒲剧《窦娥冤》(王秀兰主演)58年就搬上了电影🎬银幕。也有现代的剧目:眉户剧《一颗红心》(临漪王传合的故事)红遍大江南北,偶尔也有话剧《南京路上好八连》。</p><p class="ql-block"> 晋南蒲剧唱起来慷慨悲状,演历史剧多些,记得《四郎探母》中杨四郎甩扬发绺盘旋旋闪,激情的要去见母亲,转圈的甩、上下的甩、左右的甩,博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还有《杨家将》等戏里的将军耍起翎子功,配上音乐的抑扬顿挫、加上枣木梆子的轻重敲打,把一个将军谋略时的各种心情和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中,普及样板戏,临汾纺织厂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非常成功的演绎了革命样板戏芭蕾舞剧《白毛女》,当时可以说轰动了整个晋南地区,在“大礼堂”演出场场爆满,我有幸在大礼堂第五排(不过是旁边的座位🤭)观看了演出</p> <p class="ql-block"> 她们都是临纺的纺织工人,但芭蕾舞演员和乐队的整个水平一点都不差,最后谢幕的时候掌声久久不能平静,观众久久不愿离去……</p><p class="ql-block"> 夜渐渐深了 ,戏散了、人倦了、灯影淡了,月儿却悄悄爬高了,像一轮银盘镶嵌在深蓝的夜空,此时把礼堂的后边照的通明……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后面原“关帝庙”的一大片地不知原来是什么建筑,60年代初,已经是临汾行署的招待所,一排排比较新的排房,还有很大很大的一座食堂。</p><p class="ql-block"> 再往后是原“关帝庙”最重要的一个院落,东西两旁是长长的两排耳房,中间是一座气势恢弘的大殿——供奉的是我们山西的民族英雄“关云长”。山西自古就是英雄辈出,民族英雄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都是我们临汾人。</p><p class="ql-block"> 前面戏台唱英雄、扮英雄、演英雄,后面大殿供英雄、敬英雄、祭英雄,原“关帝庙”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大殿及院落当时是给了地区粮食局办公用,我那时上小学,有幸跟粮食局子弟进那里玩了几次,进去后的确被大殿的气势恢弘震撼了,尤其是大殿四周又宽又长青石的台基,似白玉石雕有各种图案的廊栏板,还有多根似白玉石雕的栏柱,每根栏柱上都雕有白玉寿桃</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每每想起那座庄严古老的建筑,它的气势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与“关帝庙”隔着廿十府口巷(现在的体育南北街在东大街的十字路口)东西相望的还有一座文庙(现在想来“关帝庙”应该是“武庙”?这样想就感觉对上了,隔巷相望,一个文庙一个武庙,当时初建时应该规模都不小,都是前从东大街起……)</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的 “文庙”大成殿也是在文庙的最后边,当时这个院落是给了地区幼儿园,修缮的比这个新了。我上幼儿园就是在这里,大成殿当时是孩子们的寝室,里边摆满了有护栏的小木床,外边空地也都盖了房子。文庙大成殿给幼儿园用,也算是用到教育上了呵呵🤭</p><p class="ql-block"> 文庙的正门也是在东大街上,文庙前半部分给了临汾行署一些局,有农林局、水利局等,后来我们上了小学还经常从东大街机关的正门进去,一直穿到后边的幼儿园玩滑梯、转椅,转椅是铁和木头做的,比较笨重,但是很结实。进机关一路上能看见一些小的殿宇,都成了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 至于“文庙”在东大街上原来是什么样子,应该知道的人不多了,很遗憾,我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机关的大门了……</p> <p class="ql-block"> 出了机关大门往右一拐,有一座典雅的明清建筑,砖木结构的窑洞“三孔窑”</p> <p class="ql-block"> 东大街上的“三孔窑”和上图这个厦门的三孔窑很像,也是底下一层是青砖砌成的很厚实的三孔窑洞,二层却是砖木结构的,木柱带廊的圆瓷瓦顶三间房,档次当然比这个要低一个档次……</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过年🧨哥哥领我去“三孔窑”听翼城琴书。我们进去的时候已经开始,前边的长条凳子人座的满满的,哥哥只能把我架在脖子上,站在后边。</p> <p class="ql-block"> 翼城琴书应该是“说书人”的发展、扩大,一般有三五人,有了固定的美化的舞台。潺潺流水的扬琴、空灵的三弦、哀怨、苍凉、悠长的二胡,说书人惟妙惟肖的表演,更是引人眼球!不记得当时听的是那出戏了,但是最后谢幕的时候,女演员居然变成了一只柔美圆润、羽毛丰满的“大公鸡”,公鸡的眼睛👀分明在里边转来转去,我感觉就是那个女演员的眼神,所以很神奇,这个场景一直是我一个难忘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散场后,刚走到廿十府街路口(现在的体育南北巷东大街十字路口),从鼓楼方向闹正月十五的队伍迎面而来,浩浩荡荡、蔚为壮观。街口立马沸腾了!四面八方涌来看热闹的人们围的水泄不通,队伍前边两排扛着“三眼铳”的,戴着圆黑墨镜🕶️、叼着香烟,用榴弹发射器似的“三眼铳”,雷霆乍惊般的轰开了一个大圆的表演场地,哥哥连忙又把我扛到肩上,退回了“三孔窑”的台阶上,坐的高高的我感觉看的比哥哥清楚多了,这时“三孔窑”的二层也站满了人……</p> <p class="ql-block"> 游行队伍最前边的,是起源于尧舜时期的粗犷豪放的晋南威风锣鼓)(已经列为国家非遗)表演起来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冰冷的空气立马变得燥热了,恬静的阳光立马变得飞溅了,困倦的世界立马变得亢奋了”锣鼓声“咚”“咚”整个东大街都在回响!人们的心“咚”“咚”整个人群在激昂!北方汉子的强悍矫健的身姿,在鼓皮上震荡、在铜钹上飞扬、在大地上奔放……</p><p class="ql-block"> 阵阵霹雳盖顶、急风暴雨后,渐渐由欢快热烈转为庄严肃穆,队伍在散鼓声中拨开人群流水般又向前推进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游行队伍后面还有“踩高跷”、“扭秧歌”“耍龙灯”等等,队伍过了,人群散了,廿十府口十字路口旁边的“女子商店”的橱窗,在新年里显得格外招人醒目(这些照片那时实在是没有照好,那时的三八商店还是很气派的)如果说现在的摄影作品是美化了,我可以说这些照片只是远远的模糊的拍了下,其实那时的三八百货商店长长的到了廿十府巷口还拐过去很多,它和糖业七部的建筑,在那个年代刚刚修葺一新,也算是高大上了</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女子商店”在临汾东大街,也算得上是北京王府井的百货大楼了,之所以叫“女子商店”是因为它的营业员是清一色的女营业员,后来改名为“三八百货商店”。</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喜欢去这个商店,不但是因为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还有这个商店的营业员阿姨都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最喜欢的漂亮阿姨是“三八百货商店”旁边的“糖业七部”的“夏美岩”阿姨,她也是两条辫子,但她的头发自然的发金黄,还略有些卷,(感觉她有点俄罗斯美女的血统)脸庞粉中透白,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脸上总是笑容满面……</p> <p class="ql-block">那是1964年了吧,国民经济刚刚从1960年的困境里走出来,市场逐渐恢复稳定,大白兔奶糖🍬、还有包着玻璃纸的形状和真桔子很像的桔子糖🍊,吃着酸酸甜甜、桔子瓣还有白砂糖包裹着</p> <p class="ql-block"> “夏美岩”阿姨不但人漂亮,还是当时临汾有名气的商业标兵。妈妈那时经常让我去打酱油、醋、买白糖,这些差事我特愿意干,因为找得零钱可以给我买糖块😊,每次看见“夏美岩”阿姨手脚麻利一边将包的四方齐整白糖递给我,一边笑容满面的嘱咐我拿好,我的心那时感觉很甜蜜……,有一次我居然馋嘴😋当时就剥开糖吃,还不忘把糖块装好,却把白糖忘在了柜台上,等后来我慌慌张张跑来找白糖的时候,阿姨轻声细语的笑着递给了我:回家挨骂了吧!哈哈😄</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把“打酱油”用为网络用语,一句我是“打酱油”的,就意味着我只干现成的不操心,我们小时候第一次大人交给我们“打酱油”的任务,那是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能帮家里打酱油那是一种受信任的感觉,有责任担当的感觉,感觉自己有用了,很幸福的感觉,我们山西人呵呵不光打酱油更多的还有醋😄,营业员叔叔阿姨们拿着木制的或者白铁皮的提子,一提一提的在大缸里把酱油、醋舀上来,用漏斗再灌进我们自带的瓶子里,那酱油浓浓的酱香味、那醋的酸香,还有食品商店里各种气味混合的特殊的味道,也是我们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糖业七部”它之所以生意兴隆,不仅仅是因为它门脸大而排场,主要是它还是“前店后厂”,🈶️做糕点的车间,院子规模也很大,全糖业公司的人在那里也经常开会。</p><p class="ql-block"> 糕点每天上新,品种多,又新鲜,肯定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 临汾的副食品商店其实还有几个也是前店后厂的,比如 糖业八部,坐落在扁担巷巷口。但是它起步比较晚了,后来改为“双庆门市部”。</p><p class="ql-block"> 临汾的各大副食商厂的糕点、面包🥯、饼干的供应主要还是靠东关的“糖业食品加工厂”。那个年代粮油紧缺,尤其是60年刚过、还有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现象在糕点质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受物资供应短缺影响,很多花样点心都停做了,就是剩下的品种很单一的一些点心,也因为缺油、鸡蛋,都是很硬很硬。在临汾当时流传一个笑话:一个老太太买了一斤点心,不小心摔了一跤,点心滚到了马路中间,被汽车压了,当老太太去看点心的时候,却发现点心没有被汽车压坏,而是柏油马路上压了个坑!</p><p class="ql-block"> 所以记得有一段时间大都是硬点心、盒装饼干、散装动物🐒饼干,还有黑色的糖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长时间里临汾糕点厂的很多师傅们,因为没有施展能工巧匠的机会也很憋屈,71年过后,国民经济又开始慢慢复苏,糕点厂的师傅们就尝试着,在大部分点心、饼干不加大用料的情况下,做一些盒子装的精细点心,因为材料供应受限制🚫,就各式花样都少做点,拼凑到一个盒子里,当时这种盒点心出厂的时候就是拼装好的,卖的比较贵,但是里边花样很多</p> <p class="ql-block"> 因为就这一种盒子是贵的点心,所以当时东关食品厂出厂的这种盒装点心里边,比上边这些图片的花样还要多,就是每种都很少,我记得除了有上边的品种以外,还有:荷花酥(像含苞待放的荷花,花心中央一层层花瓣初开的样子)、江米条、花生蘸、桃🍑酥、鸭子酥、等等,鸭子酥临汾做的很特别</p> <p class="ql-block">不是做成这种立体的“鸭子”,而是:先包成点心和酥皮点心包法一样,包上馅以后把它扞成椭圆形,从中间切开平着弯过来一个鸭子头,点上眼睛,再平着压出翅膀的痕迹,再刷上一层蛋黄液,烤出开是平着的鸭子🦆,但是亮晶晶的很好看</p> <p class="ql-block"> 和这个有点类似,但是比这个好看多了,对了里边还有一种油炸的一边是甜(用红糖和的面炸出来是深棕色的)的,一边颜色是淡、口感也是淡的(估计没有和红糖)的油酥条,(有点像洪洞的炸“麻糖”)特别好吃😋</p><p class="ql-block"> 东关食品加工厂有个面包车间,但面包只有一种,是一排一排得面包连在一起的,一元钱买十个,一角钱一个</p> <p class="ql-block">需要买几个,营业员给你掰几个,“糖业七部”和其他副食商店都在那里进货。</p><p class="ql-block"> “糖业七部”对面还有一个很小比较特别的门脸,门脸虽小,但是素雅清新简约的风格,夏天给人一种很清凉的气息,它一到夏天就是一个小小的“冷饮店”,但是它只是门店,临汾的“冷饮厂”是在解放路,解放路当时的马路是大砖头侧着铺成的人字形马路,糖业六部”在解放路三中的对面,“糖业六部”后边,有个一到夏天就开始生产的冷饮厂,那个冷饮厂是东关食品厂的附属厂子,冬天职工们都回东关食品厂,夏天再过来开业,主要生产:冰糕、冰棍,冰淇淋和酸梅汤也生产,但是量很少,就是供两个全城仅有的小冷饮店。冰糕和冰棍则全是靠城里的老太太们卖,夏天天刚蒙蒙亮,冷饮厂的门前就排了很长的队,她们一个个推着小推车,上边摆满了冰壶,在这里批发冰糕、冰棍,然后去各种地方摇铃叫卖,一声声长长的喊声“冰糕”~~5分一根~,“冰棍”~~3分一根~~,这声音此起彼伏声声响起</p> <p class="ql-block"> “叮玲🔔”“叮玲🔔”,这声音🔊是“临汾城”夏日的脚步,响彻“临汾城”的大街小巷,伴着夏风来到,和着蝉声消失,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是我们小时候的清凉;是我们小时候的甜蜜;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从“糖业七部”再往鼓楼方向走,两旁旧的建筑门店比较多</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旧”的建筑门店,当时东大街还不少,他们外表虽很沧桑,没有任何装饰,但骨子里透着些当年的雍容典雅,诉说着当年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下边这张照片是糖业七部对面当时的“文化馆”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就是通过“文化馆”的大门可以看见的里边,一进馆,两边是带檐的长廊,长廊的墙上经常展出一些照片,比如各个行业的“标兵”的照片等等,馆里的办公室在后边。</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白天“文化馆”的大门两旁会有摆“小人书”摊位的,现在想这做生意的一定是“文化人”👍!不但有这么多的藏书,还很会选地方😊!文化馆旁边摆书摊是多么的🈶️创意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小小的书摊,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图书馆”,在这里我们这些严重缺乏课外读物的孩子们,吮吸了很多童年得不到的文化营养!记得最清楚的是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小人书,当时看那么多桃子🍑好馋😋,尤其说王母娘娘蟠桃会上有“琼浆玉液”,我还经常幻想那该是多么好吃😋,偶尔吃西红柿🍅拌白糖的时候我会想:这么好吃应该是“琼浆玉液”了吧😊。可以说“琼浆玉液”这几个字当时都念不准,但知道是好吃的呵呵,所以印象很深刻😊,我这个词绝对是在这里学到的呵呵😄!知道这些小人书对我们有多大吸引力吗?知青好友云平回忆“有一次妈妈让去打醋,结果路过小人书摊子,看的上瘾了,竟然忘了打醋的事啦”,这回家肯定挨呲哈哈😄</p><p class="ql-block"> 摆“小人书”的也不容易,他们每天还要搬许多小板凳过来,怕风吹起书页,还需要拿一根根重点的细铁丝棍子压住……看一本书他们收的也不多,有一分的,也有2⃣️分的……,事隔多年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化馆”往东不远处有个很窄很窄得小胡同,当时东大街上这种小胡同不少,别看胡同窄,进去以后有“大乾坤”,我们有个同学就住这后边,胡同虽小后边院子很大</p> <p class="ql-block"> 她家住最大的三间堂屋,房子结构是四梁八柱的的设计,前脸都是旧式玻璃窗,很明亮,屋内有点像老北京大房子的格局,卧室都是有带柱子的木格子隔墙,这房子的主人解放前应该殷实富足人家,小时候去她家玩,经常可以走到房后,有更窄一条路,上攀下跳几经周折居然能走进“文化馆”的后院……</p><p class="ql-block"> 有幸联系到南街小学“晨歌”校友,高23班的学长,他热心、细致的回忆,为我们还原了东大街廿十府口到财神楼南北街口这段商铺鳞次栉比原来的模样,他回忆:“我们家是东大街南边85号,我家往西是一间订鞋铺(86号),订鞋铺过去就是照相一部(文革前叫和平照相馆)87号,然后有个胡同是88号,里边住着很多人家,再往西是裁缝店、丁家胡同,胡同前是专卖戏剧服装道具店、纺织品门市部、靳家裁缝店、水利局大院、专卖化工染料门市部、针织厂的一个小门店、葛老五家胡同、文体商店、南廿十府口(现在的体育南街)。</p><p class="ql-block">我家85院往东边是修理钢笔铺、裁缝店、新华书店门市部、野味门市部(肉店)、南财神楼街口。</p><p class="ql-block">我们家的胡同正对面(东大街路北)是县招待所,在它的东边是山货行店、北财神楼口。西边是76年盖起来的大华商店、农林局大院、医药器材门市部、以前说书的三孔窑后来成为买布匹布料的商店、蔬菜门市部、北廿十府口、女子商店(后改三八商店)、糖业七部(夏美岩在这里站柜台)、晋南地区大礼堂(现临汾市艺术馆)。”在这里特表感谢,根据他的回忆,东大街原来这段的轮廓渐渐清晰了,这很宝贵,以后不会有人再记得这些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边的商铺我对“和平照相馆”印象最深,文化大革命中改名“照相馆一部”</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人们几乎没有自己的照相机📷,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亲戚、朋友,再有就是欢送同学、战友才会到照像馆拍张照片留念!临汾当时最红火的照相馆就是“照相馆一部”,也就是“和平照相馆”,这里的机器设备比较先进,技术最好!</p> <p class="ql-block"> 当时因为大家照相很少,每次又感觉很隆重,当摄影师把大家排摆后,会一个手握着一个椭圆皮球,一个手指挥大家,并笑着渲染气氛,同时上边的、下边的、左边的、右边的灯光一起闪亮,顿时我们如登台亮相紧张😓得很</p> <p class="ql-block"> 每次这快门响起,我都木了一样,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照相📷😄,但现在看见这些珍贵的瞬间真是宝贵啊!它留住了我们的友谊、留住了我们的青春、见证了我们的岁月、见证了我们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那时头发梳成两个弯弯得小刷子的样子感觉好清纯啊!这张照片是我要去插队她们三个好友欢送我,现在远离家乡50年不见,也不知道她们过的好不好!看见照片又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家家都有不止一本的相册,想亲人的时候打开;想同学的时候打开;想远方的恋人打开;想战友的时候打开……</p> <p class="ql-block"> 每个🏠家的墙上几乎都有像框,挂上幸福的全家、挂上成长的记录、挂上牵挂的亲人、挂上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照像馆一部再往东走东大街上还有一些老建筑,比如“前进百货商场”</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东关的回民饭店</p> <p class="ql-block"> “五一饺子馆”当时的老建筑也在,只是没有留下影像……</p><p class="ql-block"> 东大街东边的电影院、果品公司、新华书店等等都已经进行了改建,没有原来“旧”的风貌了</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东大街——鼓楼东大街,它是以钟鼓楼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所以越往东边老建筑就越少了……。</p><p class="ql-block"> 说起了临汾的钟鼓楼,它历史悠久,饱经风霜,经过七次修建,恢复了它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虽然60年代我们初见的临汾“钟鼓楼”,它已经是只剩底座两层,但是透过它雄厚高大墩实巍立在半空中的身影,完全可以看得出大中楼,它曾经龙盘虎踞,冲大而立,以其高大雄伟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 鼓楼南北街的道路形成已有1300年的历史,鼓楼的建成也有800多年了,大中楼基座大青砖券砌四大门洞,十字相交,连通四条主路:鼓楼北路——当年的驷马辕车🐎🐎🐎🐎风尘扑扑从省会幽并之城太原驶来,遥远望见“大中楼”那是回家的温暖;鼓楼南路——驮着商车的商队“大中楼”集中出发,志在翻秦岭、攀蜀道那是临汾人的雄心;鼓楼西路——黄河、汾河、吕梁山的英雄儿女们,在这条路上用独轮车推出了抗日、解放战争胜利;鼓楼东路——太岳山里源源不断的物资从这里进城;我恍然明白:为什么“大中楼”的东北角当时有一个很大规模的车行,60年代初,汽车还很少,南来北往的各路 “车”,都会在这里修理养护那时我看到修的都是这些“车”,主要是修轴承、换轮胎等等</p> <p class="ql-block"> 后来70年代、80年代,这个车行归了临汾的“橡胶厂”,橡胶厂那时已经开始生产轮胎。</p><p class="ql-block"> “大中楼”其它三个角:西南角那时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不记得60年代这里经营了什么,但最初这里应该是南来北往的车马旅人住宿的地方,门前的三间棚房应该是马🐎歇脚得地方,旁边有个饭店当时还在,叫“农民饭店”。</p><p class="ql-block"> 鼓楼的东南角当时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上边第一张是当时的“鼓楼百货商场”拐向鼓楼南大街的一边,下边这张图是鼓楼百货商场拐向东大街的一边。当时我们大院里有一个阿姨在鼓楼百货商场是卖布匹的营业员,阿姨人利落、善良,1970年那年寒冬腊月,我的父亲在“临汾地区学习班”再没有回来,他被定为不改悔的“走资派”。机关人员谁都不敢靠近,是大院里的阿姨连夜敲开鼓楼百货商店的门,和院子里的阿姨们一起连夜做了寿衣等等,这些我永远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鼓楼东北角当时就一排小房子,后来开饭店的多些。</p><p class="ql-block"> 大中楼这四个角是四条通往东西南北大道交汇处的产物!,1300年的历史形成了它的格局。其实最让我能记得小时候的“鼓楼”,是因为它虽然只有半截子了,但仍是巍峨高大、遮荫蔽日,雄厚的墙体夏天里边特别凉快。所以就有卖些小吃的在里边:小摊上的凉粉和饽粉是我们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冰爽透心的凉粉筋道柔软,尤其是绿豆粉浅浅的淡绿,圆圆的晶莹剔透,放在案板上像一陀碧玉,用小露勺一璇,像粉条一样的长长的盛到碗里,放上各种调料,酸辣可口、香气扑鼻…… </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能让我们这些孩子们打牙祭的食品不多,鼓楼下边的小吃和东关的小吃等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的影响很深😊下面这一段是我的知青朋友“春玲”回忆的 “鼓楼门洞那时可以通行,内里有食品摊,其中的羊汤摊点与人记忆犹深。冬日进城的农民总是喜欢把自带的馍掏出来咚咚泡到锅里,浸软后,和着羊汤饱餐一顿,既驱寒又实惠。我也喜坐在小凳上去喝一碗热乎的羊汤。也记得东关有一家羊肉蒸饺铺,做的很好吃,咬一口下去油顺嘴流了出来,连弟弟本是对食物品质很挑剔的,都赞不绝口。”知青好友“云平”的回忆“忘不了和我奶奶鼓楼下边吃热粉,忘不了电影院门前喝醪糟汤🥣”,知青好友华华的回忆“童年的时候在鼓楼下边喝羊汤、喝醪糟汤是最奢求的,是我们童年最幸福的事”😋😊🌹</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小时候能在外边买小吃的时候还真不多,其实当时东大街上是有几个不错的国营饭店,比如:大礼堂斜对面的“大众饭店”、县政府对面的“工农兵饭店”、新华书店斜对面的“人民饭店”后来改为“聚仙楼”,还有快到东关大十字的“五一饺子🥟馆”,但是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几乎没有在饭店里吃过饭,可能是因为那时的人们孩子多家庭都不富裕,再一个就是在饭店吃饭不但要钱💰,还需要“粮票”,那可是当时的受限制稀缺的票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过饼子、麻花有时候还是会买点吃的。细细长长金黄酥脆的麻花,外酥里嫩层次很多的酥油饼,当时感觉特别解谗😋,那真是:香酥一口、 幸福久久啊!!</p> <p class="ql-block"> 粮食困难时期也没有难倒手艺熟巧饭店的厨师们:二面饼子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就是玉米面和白面掺和着做的),那也是别有得风味……(待续)</p> <p class="ql-block"> 《二》临汾城的胡同小巷(待续)</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小巷那是爸爸的身影——有没有在等你回家;故乡的小巷那是妈妈的声音——有没有在喊你吃饭;故乡的小巷那是童年上学的路——有没有小伙伴一路相伴;故乡的小巷那是出嫁得地方——有没有一群伴娘拥着新娘……</p> <p class="ql-block"> 60、70年代,临汾的胡同小巷主要是分布在“鼓楼东大街”的南边和北边。</p><p class="ql-block"> 南边的主要胡同从西边数:扁担巷、廿十府口(体育南街)、财神楼南街、青狮子南街、南洪家楼</p><p class="ql-block"> 北边的主要胡同从西边数:商会巷(花果街)、廿十府口北街、财神楼北街、青狮子北街、北洪家楼</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小的小巷,也是七拐八拐通着东大街的😊比如最靠近鼓楼的其实是南边的一条小窄巷:塘子口巷,它在当时的东大街上的“临汾县人民医院”的东边些,(当时临汾的大点的医院🏥还有一个临汾地区医院在解放路上)从这条很窄很窄的小巷向南走一段路,会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和它连起来,也叫塘子口巷,所以说塘子口巷是丁子型的,巷子西边通向鼓楼南大街,东边通向扁担口巷,,(扁担口和塘子口连接拐过去有一个“新兴澡塘”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叫“塘子口巷”)当然它这条巷不是很直的,中间有些房子盖的不规距,巷子会鼓出来一个大肚子😄。我记得当时我们同学的妈妈是临汾县人民医院的,我经常和她一起从塘子口巷去医院家属院玩,从扁担巷走到东西向的塘子口巷里,一进去不远巷子的北边有一个大门很气派</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闹革命过来的“老红军”最吃香,听说那个气派的院子里就住着一个当时🈶️名望的“老红军”!估计是斗了地主、资本家后,院子分给了革命的有功之臣呵呵😄。每次路过那院子,我都会探头看看,时不时里边出来的人是“军装”,有的是呢子军装呢!但已经没有了领章、帽徽……,走半路会有房子凸出来挡半个路,拐一下往前走,医院在快到鼓楼南街的地方,巷子北边是医院的门诊部的后门,巷子南边是住院部的前门,可以说这条东西向得“塘子口巷”,是从原来的临汾县医院中间穿过去的!医院门诊部的前门在东大街上,门诊部是带内廊的一个大厅</p> <p class="ql-block">住院部也有一个大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他是一排排的小平房,整整齐齐,院子里凉得白色床单、被褥,住院部的西边下个大坡,南边一排二层的带外廊的房子是医院的家属楼,家属楼西边有一个大门是通向鼓楼南大街的……。感觉那时的医院好安静,不像现在有许多检查的机器,人呢也不多,那时的医生会看病,不是靠机器的,每次给得药也很少,但都挺管用的,我挺怀念那种看病的方式:一般的病医生花很少的钱💰能治好!严重的病回家养着不折腾顺其自然,不让人恐惧😱……,患者很相信医生,医生不忽悠患者,人们活的都很平静。现在去医院看病时间长:大病小病都让你各种检查啊!医院里人满为患,去医院各种怕……</p><p class="ql-block"> 鼓楼东大街南边往东的第二个巷子“扁担口巷”,它确实是胡同的北口、南口有点窄,胡同的中间东边是地区体育场”的后门,西边是临汾师范专科学校的前门,两个地方基本上是对着的,胡同到了这里也宽了,所以整个胡同中间宽两头窄像是一条“扁担”。</p><p class="ql-block"> 扁担巷里的当时的临汾师范学校,是临汾的一颗“文化明珠”。</p> <p class="ql-block"> 临汾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深厚的社会人文观:自古临汾的人们崇尚文化,重视教育。1918年在此建立了“临汾师范学校”,从此临汾就擎起了山西师范教育得大旗。64年的时候已经升为“山西省师范学校”。临汾师范历来不乏大师,著名作家文坛巨匠萧军、萧红等都曾在这里任教,当时的临汾师范和临汾人共同孕育共同生存,临汾的河西那些村子里都会出很多教师,我们当时上小学的班主任兼语文的“李万丁”老师就是“临汾师范”毕业的,我们老师也是河西人,是一个非常非常优秀的老师,不管是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都是一流的水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东大街上的南边从扁担巷往东走还有一个小巷,说它小其实马路不窄,不过它也是一个丁字巷:巷子在东大街的入口处西边是有名的“大众饭店”,东边是“工人文化宫”的《售票处》,巷子向南走一段就是一个丁字路口,顶头是“工人文化宫”的大门,西边的巷子通往“扁担巷”,东边的巷子通往“体育南街”,可惜这条巷子的名称我不记得了很遗憾!但是这条巷子里的“工人文化宫”是那个时代临汾人重要的娱乐文化场所:那里的露天剧场、工人文化宫(电影院)、舞池、平房教室、小二层楼教室是当时临汾文化娱乐的地标性建筑!因为那个年代是“我们工人有力量”的年代!那个年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所以那个时代的“工人文化宫”有着太多的鼎盛与辉煌,亦就给了老临汾人许多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在这里包场电影🎬,记得最清楚的是和同学们“工人文化宫”一起看《英雄儿女》的电影,去的时候我们是各个班级排队去的,那天刚下过雷阵雨,雨后的天空湛蓝清澈,远处飘着淡淡的几朵白云,心情很嗨!电影非常好看,多少年后、看了多少遍后,还想看王芳清纯的笑脸;还想听气势如虹的英雄赞歌歌声;还想看王成拿着爆破筒那视死如归威武得身影;还想听“向我开炮”那荡气回肠声音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散场的时候我们是各自结伴回家,一路上看到很多男同学在哪里模仿“向我开炮”、“向我开炮”!!!</p><p class="ql-block"> 那会看电影🎬还有一种特别美滋滋的享受,就是可以随便嗑瓜子😊,知青好友春玲回忆“说起电影院一边看电影一边嗑瓜籽应该是最惬意的享受了。如果夸张点儿说那咔吧声快淹没了电影对白声都不过分。不过也确实让人乐在其中。只是苦了那些打扫人员了吧,散场后已是一地瓜籽皮。哈哈😄</p><p class="ql-block"> “工人文化宫”的北边的一排整齐的教室,还有西边的小二层楼,主要是搞各种讲座的培训,还有各个厂矿的文艺排练指导。文化大革命后,我们一批年轻人急切需要文化知识,像久旱的土地,渴望着雨水的滋润。那个年代文化宫这些教室每天晚上灯火通明,各种培训班像雨后春笋似的不断涌出,有外语班、有文学班、有经济管理学班等等辅导讲座班。那时的培训班是不收费的,大家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各种学习班,整个社会那时也是学习气氛浓厚……,。现在想那时年轻的我们,不管风吹雨打,赶着时代的潮流努力向前,虽然辛苦💦,但也幸福😊。</p><p class="ql-block"> 暮年的我们,多想再次吹吹那时的风;多想再次淋淋那时的雨;多想留住那青春的脚步👣;多想留住那芳华的颜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化宫南边,中间是砖砌镂空花栏矮墙,两边是台阶往下走,整个地势要比文化宫的院子低很多,我们小时候那片地方杂草丛生,有些荒芜,但可看到有很大一片水泥露天平台,据说50年代全民交谊舞这里每天也是“蹦擦擦”🎵……</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时最喜欢的是工人文化宫的“露天剧场”😊,那里是不收门票的✌️。从文化宫东边有个小门进入,其实它的大门开在廿十府口(体育南街),两边都可以进入。一有演出,我们一大帮小朋友都会像螃蟹🦀️一样胳膊腿都用上,横着走也要拖很多小板凳,早早去给全家人占座位。“露天剧场”的看座,虽然是黄土地但很瓷实光滑还略带点坡度,像剧场一样前排不会遮挡后排……</p><p class="ql-block"> 小孩们吹口哨的声音、喇叭里的音乐🎵的声音、认识的人们打招呼的声音、各种声音糅合,渲染着人们情绪愉悦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露天剧场”舞台很大,上下两层,前台大,后台还有很大的换装室、休息间。我们小时候一、二年级的时候因学校修教室,我们整个年级还把舞台各个房间当作了教室,用了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说是露天,演出的时候一点也不凑合,幕布从紫红平绒、青色、粉色等绸布,一样都不少。那时的“铁路部门”“临钢”“动力厂”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经常在这里演出……</p><p class="ql-block"> 《洗衣舞》的舞姿还在舞台旋转、《我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还在空中回荡、打竹板的声音还那么清脆、三句半的小锣还敲的铛铛……,像是昨天,却已是遥远……</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经常也放一些电影🎬,即便是看过,我们也会挤进人群再看……再看……</p> <p class="ql-block"> 过了文化宫这条巷再往东走就是廿十府口巷了(现在的体育南街),当时的巷子没有这么宽阔,两旁没有现在的门面,有院子的住户比较多。刚进胡同的不远的东边有个大院子,旁边还有个很窄比较细长的胡同,进去以后也是深宅大院。这两个院子里我们南街小学的同学比较多,还有我们班的同学。我们班当时有个男同学在这个大院子里住,因为他家妈妈好像是太原那边的人,每天班里的同学会开玩笑的拉着很长的声调,学他妈妈喊他吃饭的太原口音的喊声:×××吃饭啦……!……!那个同学后来转到了解放路小学,再也没有见面,但印象很深,这是我学会的第一句太原口音😊,当时那个男同学可能还有点恼,但这么多年后,他再次想起妈妈喊他吃饭的那亲切的声音,一定会很想念很想念……</p><p class="ql-block"> 再往南走,西边就是一条通向工人文化宫的胡同,当时里边有一个大车门院子,五一剧团在里边呆过,后来就都是住家了。东边也有一条胡同,是“姚家胡同”,里边有当时临汾县的幼儿园,还有文化大革命前南街办事处也搬到了这条胡同。南街办事处里边有个小礼堂,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街道居民经常在里边开会,我们小一点也跟在大人旁,有时候也会在院子里学毛主席语录、开会等,那时候临汾“027”部队的飞机✈️成天训练,在天空声音隆隆,记得一次开会时,当时的街道办主任念文件,天空作响,影响的声音🔊断断续续,他就发了两句唠嘈,然后被群众贴大字报,说他对人民解放军不满……,那时大字报小字报在院子后边一排房子里,刻蜡版、挥毫墨,红卫兵们很是气势,走路都带风……</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街道办事处一级政府,什么事都管:征兵、知青插队、民事调节、开各种证明等等,甚至连吃什么饭都要说一说,我们小在旁边听:要干、稀搭配吃,你家天天饽馍馍(就是烙饼🥞)、干面,你家粮食能够吃吗?呵呵🤭。搞四清运动街道办事处也是首当其中,组织开会学毛主席语录,背“老三篇”,当时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们个个背诵毛主席语录滚瓜烂熟……</p><p class="ql-block"> 体育南街再往南走一些东边有一条巷子</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席家胡同”,巷子口有一个大的场地,几条街的自开水管就在这里,一条扁担两个水桶,每天这里的人络绎不绝,等待的时候人们谈天说地……也有洗衣服的、洗菜的,尤其是快冬月的时候,每家都会在这里洗芥菜疙瘩,腌制咸菜,大人们泡在大水盆里风吹的红通通的胳膊、小孩子们奔跑嬉水的笑声……旁边还有一条斜插进去的胡同叫“斜胡同”。</p><p class="ql-block"> 走进这太熟悉太怀念的“席家胡同”,我好想哼一哼蒋亮的歌:一路走来好风光,心花🌹怒放溢满巷,小狗🐶躺在5号院大门口,做着梦、晒太阳,老地方没怎么变样……走走,走走,太阳在向我招手🌞,走走,走走,摘下白云我咬了一口……少年时期的味道咋就这么的甜😄!呵呵😄歌词有我瞎编的哈🤭</p><p class="ql-block"> 自从出嫁走出这条小巷,从此担上责任才知道:这辈子是女儿、是妻子、是媳妇、是妈妈、是嫂子,只有女儿最好当,却是最不合格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条巷子当时是黄土地的巷子,巷子的两边有浅浅的下雨🌧️流水的小土沟,冬天同学的哥哥们,会挑很多水倒进水沟,一条长长的溜冰🧊场很是开心🥳……,当时我的棉鞋底下还钉了铁的小鞋掌,划过去一道道的白冰花印子,很好看……,戴着针织的黄色毛线风雪帽子、(当时那个黄色毛线🧶帽子是从后边往前戴的,帽子下边顺着织下来两条带子,可以挽结系起来,帽子沿着脸的轮廓往后翻一个一寸左右的小边,小边上绣着粉色、淡蓝色的小花,很好看)脖子上一根绳子两只棉手套,(手套是妈妈做的絮着棉花的手套,只有大拇指是分开的,剩下的4个指头是连在一起的,非常暖和😊)装备也不差😄,张开双臂、保持平衡,迎着风儿欢畅……</p> <p class="ql-block"> 巷子里也是我们学自行车🚲的场地,从开始 一只脚踩着脚踏板、一只脚在地上一点一点的往前楸着走,到半跨着蹬、转圈的跨着蹬,最后终于完全会骑了……,巷子里摔一跤还好土路不太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巷子里同学家11号院的大门,门楼高大,院墙厚、门洞深,大门口还有两个光滑的“石鼓”门墩。</p> <p class="ql-block"> 其实11号院子的大门是黑色的,比这个门旧一些,门洞可比这个还宽、还深,夏天底下很凉快,地面又是大青石砖铺地,没有堆积的杂物很干净利落。我们一帮女孩子会在里边玩抓“🐑拐”、“🐷拐”、“挑冰糕棍”,或坐在门墩上玩翻手绳;男孩子会玩打玻璃球、拍烟盒叠的三角片……</p> <p class="ql-block"> 席家胡同东头的南墙,高高大大也很长,是地区公安处,里边当时还有警犬,夜间有时能听见吠声,北边是13号院,院子里边很大,当时住着两家“老红军”,大门很独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上边这个大门很相似,但顶上是三个三角形,比这个还多两个,而且不是这种简单的瓦片叠花,是很精致的石头雕花,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让敲掉了,当时敲的时候我们还在底下看,因为石雕花比较结实,红卫兵们搬了很高的梯子,站在上边用钎具凿了好长时间,现在感觉好不可思议……,不过当时的形势就是批判封资修……</p> <p class="ql-block"> 席家胡同的12号院子和11号院子里边是有通道的,两个院子大部分还是亲戚关系,两个院落也算是庭院深深、高门大户了,记得“四清”运动的时候,大人们悄悄的背地里说:12号院子里谁的姑姑在香港,是有海外关系的。那个年代有海外关系的很容易被说成是“里通外国”“特务”之类的,在人们眼中他们是受歧视的,但是我看见她们都很和蔼慈祥,她们院里子里的大人看见比别的院子里的人有文化,有涵养,有的阿姨气质还很优雅……</p> <p class="ql-block"> 席家胡同我最喜欢的院子是同学家的“9号院”,小时候经常去她家玩、写作业……</p><p class="ql-block"> 9号院的大门是有比较高的青石阶梯的,进了大门有个大门庭,向西拐进院子,院子的中间是下沉式的院落,院子铺着大青方砖,上北房的台阶最多,也最宽,是青石台阶,前边是带两根高大的黑柱子的长廊,长廊又宽、又长且高大,青石方砖铺地。三间北房古色古香、(有一年她家糊顶棚我看见上边写着清代××年的字样)高大宽敞,玻璃窗中间的几块很大,其它的是小木隔子的窗棂。长廊还连接着北房的东西两侧很大的两间角房,在角房里算是高大宽敞的了,一间夏天在里边做饭,炉灶、案台,吃饭的桌子都很齐全。另一件储放杂物,当时感觉里边老书还不少,后来估计也都烧了……</p><p class="ql-block"> 夏天和春秋的季节,我们同学几个经常在她家遮荫避暑、雨天也淋不着的长廊下边写作业,她家还养着几只小鸡,小鸡绒乎乎的、在我们脚边啄来啄去……</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西厢房也是大屋三间,门窗都是回字锦花格,当年是高级服装店一位有名的服装师租住在这里,同学家姐妹多,花衣也比我们多些,做工且合体又漂亮,据说都是高级服装师杰作……</p><p class="ql-block"> 东房是比较普通的两套房,但是每套的面积也很大,分别住着两户人家,只有院子的南边没有盖房子,长着两棵粗壮的梧桐树,树形优美、枝条分布均匀,树冠宽大而丰满,树叶茂密,显的很壮观……</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们在廊上写作业,天空下起了大雨,雨顺着上圆下尖雕花的屋檐落下,像一串串穿了丝线的珍珠,落在被它打出的一个个小坑里变成一朵朵漂亮的水花,两棵梧桐树张开它满树的大叶子,让欢快的雨滴在上边飞溅,像是一朵朵绽放的水汽烟花……雨再大些,院子的青砖地上会溅起一层白蒙蒙的雨雾,宛如飘渺的白纱,此刻的我们,坠入仙境,早忘了该回家!</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后来这座院子同学家卖了,买主又把它给完全拆了……(最近回了一次临汾,又去席家胡同转了转,其他院子也都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面目,我想临汾城原来那些广亮门、如意门等明清大门、栋梁大柱的房廊、滴檐雕花的瓦房,应该都没有了吧!)</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院子在席家胡同人们都习惯叫它“新院子”,因为地区公安处西边原来是一片大空地,后来临汾县委在这里盖起了一排排的“县委家属院”。家属院大部分是县委的人,也有几户“027”部队的家属。</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回去,我还特意去看了看,排房已经拆了,盖起了楼房,最后一排没有拆完,残留着当时排房房后的一间小窗,我认得那是大眼睛阿姨家的客厅小窗,那时候我在家最小,特别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老去阿姨家看娃玩,阿姨知识分子气质,她家小娃娃眼睛更大:眼波明、眉毛清,可好看了!后来这孩子长大后考大学了挺出息的……</p><p class="ql-block"> 我一个人站在这没拆完的院子里,院子里没有声,也没有影,寂静的能听到“呼挞”“呼挞”拉风箱的声音🔊、小葱炝锅“滋啦”的声、锅碗瓢勺叮叮当当的碰撞声、小孩子追赶的笑声、大人喊孩子的叫声、姐妹们吵闹斗嘴的声……,家家户户的屋顶的烟囱摇曳着青青的炊烟,收音机匣子在播放着蒲剧、下棋的叔叔夹着根“黄金叶”喷着烟圈、太阳下一绳绳晾晒的床单……,谁家烙了葱油饼香气四溢、谁家带花边得饺子🥟摆上了桌,“滴玲”““滴玲””🈶️叔叔骑自行车下班回来了、还有阿姨们下班顺带拎着些青菜急匆匆的脚步……,院子里到处是她们忙碌的身影,到处是小伙伴游戏的画面……,我不由的向前……一转眼却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消失了……,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大地还是那片大地,时空却再也回不去了,大院里的人,早就散落了,大都不知了去向……</p><p class="ql-block"> 呵呵,我出了巷口突然想,科技这么发达,会不会以后发明时光隧道,我们可以返回🔙去,回去再和小伙伴们玩会……再听听妈妈的唠叨……再来一遍大院里的时光筹措哈哈😄,有可能……完全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那我就提前高兴😊一下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回到童年啦啦😊,是那样的浪漫无邪啦啦, 那时的我们童言无忌,那时的我们异想天开……我们是一只飞走的蝴蝶🦋,现在又想飞回来啦,我们不想有大人的烦恼,我们不想长大,我们就想愉快的玩耍,我们就想尽情的犯傻啦啦……啦啦……哈哈😄,哪怕是回去一小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次回到现在的体育南街,体育南街再往南走的西边主要就是当时的“临汾地区体育场”了</p> <p class="ql-block"> 地区体育场当时很大,主场体育广场当时很宽的体育跑道是用烧过的煤渣铺成的,下雨不会有泥巴,在跑道上跑步,脚下咯吱作响,中间的大场子很大,这里经常会开“运动会”,田径比赛,等等。地区体育场东门一进来,南边和北边各有一个大院子,院子的大门是砖砌的圆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边的圆门进去,有一个不太大的训练厅,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这个大厅是初练乒乓球球用的。西边是一排上下层的带廊的简易楼房,是教职工宿舍。</p><p class="ql-block"> 南边的圆门进去,是一个很大的训练馆,里边有乒乓球队和体操队的训练。西边也是一排二层简易楼,当时是库房等,有一年里边着了火,库房里很多体育比赛用的小奖章散的到处都是,我们捡了很多玩……</p><p class="ql-block"> 那时地区体育场的体育各个训练项目比如乒乓球队、田径队、体操队、篮球队游泳队,射击队等会在各小学选人),我们上三年的时候,乒乓球队来我们学校选人,我们年级选了两个人,一个是隔壁班的,一个就是我,那时候训练是早上5点半上学前,我就去了几天,每天就是让我们对着墙壁嗑球,教室里满地都是乒乓球🏓️……,后来我妈就不愿意了:这么早每天一个女孩子不去了。所以我就中断了,我也不知道人家训练队是根据什么选的,估计要是现在的家长那可要大力支持了!后来我们隔壁班的选上的男孩一直打到了国家队,据说是女队的陪练,我想我要是坚持下来会不会也是……?哈哈😄不可能我这么笨,肯定是选人的教练走眼了👀,哈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临汾地区开大会都在这地区体育场,我们当时全临汾的学校也经常会在这里开大会、运动会等,尤其是每年的“六一”儿童节,这里很是热闹……“六一”的天气每年都和我们的心情一样火辣辣的,是我们的节日、是我们的期盼,那一天妈妈会给零花钱,体育场门口有了买冰糕的😊!记得我们有一届的“六一”过的非常隆重:一清早临汾各个学校(那会是叫解放路小学三完小,我们南街小学是四完小,还有一完小、二完小)的都排着整的队伍,敲着校鼓(军乐鼓🥁),打着校旗从临汾城的解放路小学、东关小学、临师附小、南街小学等学校,来到地区体育场🏟️,开庆祝大会🎉!还有各个学校的体操表演,我们学校那年的体操表演规模很大,几乎全校学生都参加了,表演的主题曲是《丰收歌》,“麦浪滚滚翻金浪棉田一片白茫茫,丰收的喜讯到处传,社员人人心欢畅,心欢畅”……,男同学们举着麦穗,女同学们举着棉花(当时的道具做的很像,都是学校统一标准,家长和孩子们按标准自己做的👍),各种的图案变换,很壮观很精彩……,这和我们严格的训练分不开,当时训练的时候是每天放学以后,我们的卓越老师站在一张桌子上边,一边吹口哨一边举两个小旗,很有气势~~</p><p class="ql-block"> 地区体育场的大操场转圈的大看台的南边地势突然低了很多,里边是一个很大的长方形的练靶场。</p><p class="ql-block"> 体育场的看台后面下一个大坡,左边👈是一个游泳馆,右边👉有两个灯光篮球场。西边那个篮球🏀场的后面有一个小门可以通过去就是“扁担巷”。小时候的我们玩的很嗨,去“扁担巷”找同学玩从来不绕远,经常是从体育场的东门进,然后在蓝球场的西小门出,呵呵🤭抄近道😊</p><p class="ql-block"> 提起这“灯光篮球场”想起了一段难忘的童年:那一年白天庆祝完“六一”儿童节之后,晚上我们南街小学的“皮筋队”和解放路小学的“皮筋队”在这里进行了友谊比赛🆚。那个儿童节是一生中最难忘的儿童节,三年级的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朦胧的美感:我们学校穿着白衣服、绿裙子👗、白球鞋,头上扎着粉色的两个蝴蝶结🎀。解放路小学的也穿着白衬衫,但她们是红裙子、白球鞋、头上扎的是绿色的蝴蝶结🦋。那一晚灯光球场的灯开的特别的多、特别的亮,看台上坐满了人,我们“皮筋队”的皮筋是乳色的比较宽厚的那种皮筋,每隔一节会系一朵小红花,我们每个跳皮筋的都拿着两把扇子,扇子的一面是红色的,一面是黄色的,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我们会在变成五角星⭐️、太阳、菊花🌹等的皮筋图案上,像小蝴蝶一样🎀边跳边飞舞手中的扇子,我们还时不时用手中的扇子像大型歌舞“东方红”那样,集体拼起来扇子变换成:一会是红太阳闪着黄色的光芒;一会是 葵花🌻向太阳🌞,用皮筋一道道互相拉格,像葵花的圆芯一样一格一格,特别的美丽🌻🌻……看台上的人们掌声👏响起,久久不能平息👏👏👏👏👏</p><p class="ql-block">多年后,在路上见了给我们编舞并教我们跳皮筋的“席老师”,她居然还是那么年轻漂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的体育场,没有现在的体育场豪华、没有现在的体育场的设施齐全、没有现在的体育场的项目多。但是,那时体育场的空间是那么的自由、天地是那么的宽广、呵呵关键什么都是免费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群小娃娃经常在哪里自由的进出,自由的撒欢,夏天的夜晚我们经常去那里乘凉,和小伙伴们一起数星星,看天上的银河,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刚学会自行车🚲在马路上无法过瘾,我们可以一个人在前边专门掌把、一个人在后边专门登车在空旷的体育场上玩车技;体育场上的单杠、双杠,我们经常在上边翻,;大大的秋千我们可以高高的飞;铁的天梯尽情的往上爬;还有田径的沙坑任我们使劲的跳……</p><p class="ql-block"> 天上的 星星一闪一闪记录了我们影像,地上的黄土一层一层储藏了我们的信息……只有你们还记得我们,只是你们不言也不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体育南街再往南走就和“贡院街”相接了,贡院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因古代科举时期设置贡院而得其名,后又以巷子最西边的“山西师范大学”名震四方。</p><p class="ql-block"> 这条巷子很长很长,和东大街一样的长,这条巷子很香很香,因为它有书香……,呵呵🤭那到不是远古贡院的书香,是因为巷子的中段坐落着我的母校“南街小学”,也就是文革中曾经有段时间改名的“红旗小学”,当时它还有一个名字“四完小”。我们学校每个教室门前都有一排绒花树,绒花树开粉红色的绒花,清香扑鼻……</p><p class="ql-block"> “南街小学”应该是五、六十代新扩改建的,学校大门坐南朝北,两个耸立的四方洋灰柱子,大大的两扇校门是实木、浅蓝色的,钢筋棍结构焊结成的弧形的架子,弯弯的连接在两个方柱的⬆️方,上边是“南街💡小学”四个大字,😊中间的灯泡是带有伞状的铁盘罩的,把一束光聚洒在这放学后寂静的小巷……</p><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长长的巷子东边太阳🌞冉冉升起,橘红色、温情的光斜照着小巷,跟着太阳的脚步👣,我们从四面八方,单肩背着的妈妈缝的小花布块对的书包、斜肩挎的帆布黄书包,三五结伴的涌向学校🏫,大门口两边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轻轻的将我们揽进校门,一条笔直的有点慢下坡的大道,两边有两排高高的白杨,晨光里披着彩霞迎接我们的笑脸😊,傍晚吻着夕阳闪着护送我们的目光,年轻的白杨像我们一样吸取着大地的营养,在我们温馨的校园里茁壮的成长!!(那两排白杨树真的长得笔直又很高耶✌️!我们学校整个地势一进大门是一直悄悄有点慢下坡的地势,这可能和临汾城是“卧牛城”有关,我们学校几乎是在临汾城的最南边,临汾城当时出城都是⬇️坡路,所以说临汾城当时像一条平地上卧着的牛🐂呵呵🤭)</p><p class="ql-block"> 学校大道的东西两边是一排排整齐的教室,每排教室之间有很宽阔的活动空间,我们课间活动都在这里,教室前边的绒花树,5、6月份枝叶繁茂,开出许多粉红色轻盈柔软的花朵点缀在绿叶丛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课间在树下跳皮筋、跳绳、打包……,一阵清风吹过,那粉红色的小绒花像一个个小降落🪂伞似的从树上飞下来,花儿随着我们飘,我们随着花儿荡~~</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下课后,全校同学都在各自教室前排好队,拉开距离一起做广播📢体操,全校每个年级三个班,共六个年级,校广播室的喇叭📣一响:“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121,121”,音乐响起,全校师生整齐的操练,那场面真是很壮观……,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少年以后每当听见喇叭里广播体操的声音,还是会想起那时难忘的许多场景……</p><p class="ql-block">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南街小学可能是当年收的学生有点多,我们班的教室设在了东边的一间教室里边,这是我们学校唯一一间不是南北通透的教室,(我们南街小学当时最东边和最西边还各有一排东房和西房,东边的一排房子有老师宿舍等,西边的一排房子有教导处、会议室、广播室、教职工食堂等)但是,上课的时候,从玻璃窗望出去,南北两排的教室长长的排列,中间宽宽的场地眼界很阔~。记得有一节课的课文是:滴答滴答下雨了,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正好那天是下着小雨,我一边跟着老师朗读,一边望着窗外青灰色的瓦檐滴答滴答的滴着雨滴,朗朗的读书声,外边教室的青砖、白墙、黛瓦伫立在雨气弥漫中的场景,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呵呵还有每次给老师背课文后,老师给课文上盖的那个红红的“背”子,在脑子里的烙印更深😊</p><p class="ql-block"> 教室的旁边还有一棵老树,老树褐色斑驳的树干,也许是受东边这排房子的影响,它虽高大但不挺拔,初夏的风拂来满树的叶子🍃婆娑起舞,我们几个小朋友喜欢围着老树玩游戏。后来我们的课文有一课是《皮球浮上来了》,我们几个围着树好想在它身上找个洞也试试,但是终究没有实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快放暑假了,也许因为我一年级转了三次学校(因为老爸工作调动的原因),也许和有个小朋友玩的特别合的来,有一天我和这个小朋友围着树转圈的时候,突然问她:放了假我们还能一起玩吗?她很认真回答:当然了!随即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就是我们长大了,后来都到外地工作了,然后都去买菜,我们两个还各自装模作样的,围着树转了好几圈,突然就遇见了,两个人就特别兴奋🥰,还抱了起来……,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们都把胳膊弯着,假装是挎着菜篮子🧺……,虽然过去了许多年、许多年……,这个场景我却一直没有忘记,我们两个长大以后也曾一起回忆过不止一次……</p><p class="ql-block">都说童年是一张纯洁的白纸,长大后、我们都成了社会人以后,这张白纸是会泛黄的、是会变色的,有时候这颜色会变得面目全非……,但我始终相信,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的:它是那么的美好、它是那么的纯洁、它是那么的无瑕、它是那么的暖心…………</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童年挺幸福的,比现在孩子压力小多了,那时我们最喜欢的声音是那下课的铃声</p> <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过去,再多的铃声还是没有下课的铃声最动听😄</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上学,上课下课都是门房的大爷,手里拿一个带把的摇铃,满学校转着摇,后来在学校中间的教室按了壁挂电铃,铃声一响,心就不安了,一颗躁动的心早就飞出了教室,任老师再唠叨什么都进不了耳朵啦……😄</p><p class="ql-block"> 喜欢春天里午后的阳光,太阳一线线西移,移到我们放学的地方。欢快的我们背着书包小鸟一样的飞出教室,院子的光线这时已经很柔,凤儿也是在慢慢的轻悠,整个校园沐浴着柔和的阳光,也许是那时没有很多的作业,也许是那时没有各种的压力,放学时的心情格外晴朗,眯着眼透过柔和的阳光,看着其它班的班长,“一二一”的声音喊的响亮……</p><p class="ql-block"> 秋雨绵绵的季节,放学时,“贡院街”这条《雨巷》也会像“戴望舒”的“雨巷”一样,有着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芬芳的姑娘,不过她们是一群像燕子一样欢快的姑娘,没有哀怨、没有惆怅,叽叽喳喳🦜飞向远方,任脚下的小雨靴踩入小水坑里,溅起带有泥土的水珠💦迸溅飞扬~~~!呵呵😄那时这个场景下居然会和课堂⬆️刚学过的毛主席诗词联系起来,自曰:乌蒙磅礴走泥丸!哈哈🤭~~~</p><p class="ql-block"> 春阳里总感觉还会走到“贡院街”那条悠长悠长的小巷,暮然回首我们那时的“南街小学”它分明还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们,让春风吹走离愁,清风悠悠,岁月依旧,校园里还是那些稚嫩熟悉的脸庞:对他们(她们)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世界这么大,时空那么长,我们在最纯洁的年纪相遇,我们在最清澈的年纪相逢,六年在一个时空里、在一个场地里,那是转角就会遇上的,所以我在抖音里和美篇里看见了他们的头像,一眼就认出了高两届的学长、低两届的学妹,还有同年级转走的隔壁班的同学!对他们(她们)那时的稚嫩的脸庞、浓密的黑发,青春活力的模样都记忆犹新,感觉像多年失联的亲人一样……</p><p class="ql-block"> 排排教室就在眼前,我好像又听见了老师还在认真的讲课,这下我一定要认真的听讲😊,绝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教室明亮的窗户照进来的阳光,铺洒在刻了字的木桌上,那是上一届学长们的杰作,呵呵🤭幸亏那时的木桌经得起他们这么凿;垫着脚擦玻璃小姑娘,报纸、抹布轮的忙,站在下边指指点点的同学,总感觉还有没有擦干净的地方;老师的粉笔吱吱嘎嘎写个不停,粉笔末像雪花❄️在讲堂上飘洒;王老师踩着脚踏风琴,正一句一句教我们唱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声在空中荡漾;(清楚的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经常听见旁边的音乐老师王老师的房间里,有当时高我们几届的“牛宝林”校友,和着王老师的琴声练习《金瓶似的小山》这首歌,真的很好听!但也没有想到牛宝林后来成了国家一级歌唱家,这首歌也成了他的成名曲)。 </p><p class="ql-block"> 教室的墙上还贴着毛主席的语录: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因为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时感觉好幸福,因为我们是少年,充满了人生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其实那时的“贡院街”,它完全不是一条街,不管是贡院东街、西街、中街,没有一处买卖商店。我们学校在贡院中街,学校操场黄土夯成的墙,占了中街南边的半壁,整个中街有些像样的四合院,但土墙、宽院只有一排房子的院子也不少;倒是贡院西街那边殷实的人家多些,街面上似金柱门、如意门处处可见,小门小户的墙垣式大门也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偶尔发现这张照片,就是当时贡院西街的一处院门,虽然门已无颜色、墙砖、屋砖也成褐色,表明它的历史长久,但从那高大的屋墙侧面以及门庭的墙壁雕花,能感觉到老屋工程的坚美……。贡院西街还有原临汾师范大学的一座大院,大门座南朝北,几乎和从北边通过来的“扁担巷”对着,这座大院与“扁担巷”中的原临汾师范大学同命运,早先“临汾师范大学”的,后来“临汾地区党校”搬进,再后来为“临汾师范学院”,不同的是文化大革命中,贡院街这座大院进驻了4655部队。当时部队首长的孩子们也转入我们南街小学,我们班就有两个,小时候也偶尔和她们进去玩过,大门古色古香,不是很瞩目那种,但一进去正对着的一座教学殿堂是古典风格设计的,略带圆形,两边一路往后走,都有古色古香的旧学堂建筑,不是很多,一直往后走有新建的一排排的新房,再往后边走,有很大的操场,操场西边有一个大门,可通鼓楼南大街。</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贡院街这个有些古色的学院是最早的“1918年初建的临汾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学校扩建在“扁担巷”里建了新校区,因为后来的校区没有老式建筑……。贡院街上的老式教学楼是中国古典建筑,有独特的魅力,1938年作家萧军、萧红来临汾,那时她们(他们)还是恋人,一定在这古色古香的校园里有过悠闲的漫步走向通灵的世界,对这古老的临汾城一定有缘深缘浅的眷恋;这贡院街老巷的恬静一定给了她们在战争中些许的安慰……</p><p class="ql-block"> 贡院东街那边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幸福院”,还有“山西省第三监狱”了。</p><p class="ql-block"> “幸福院”有我们不少同学,也老去玩,院子是东边一长排房子,西边一长排房子,院子中间形成了长长的长方形。房子大都是一室一厅那种,东边的一排房子的小窗户后边就是南青狮街了。院子应该是解放后新盖的,大都是机关干部分配住在哪里的。那时每家的孩子都很多,现在想想也不知怎么住的下的,也没有耽误她们成长、更没有耽误她们认真学习、工作。下面是我们插队同学王春玲,那会跟随爸爸工作调动,从北京来临汾后,住在这个院子的一些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是70年回到临汾,住在贡院东街的幸福院。这样的名字应该是文革时改的。那时住的是个长方形的院子,两边两排分割成间隔的房屋,后来家家门前增盖了房间围起了小院,显的拥挤。中间面积缩小,只剩一条纵深的过道。对于房屋的结构留存在记忆中的是那屋内的顶棚_天花板,那是用麻杆先捆绑成架子,然后糊上麻纸形成的。这应该是传于古法。短暂的高中生活是在贡院那个家里度过的。有些片段留在了一生的记忆中。那个年代课外书籍是十分匮乏的,想找到一本无论是学术还是文艺书籍都是不易的。而那个时期的我们,又正是在求知欲强,喜欢阅读的年纪。同学、要好的朋友之间有谁通过渠道获得了书后一定会互相借阅。每每得到书后,又会在最短时间读完,以免延误下一手的传阅。还记得即使在这样急的时间内,也会抄下那些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年后的今天,各种书已很易获得。家家摆有书柜书架,上面整齐陈列着各种精美装帧的书籍。但却应该是少有人问津了,也很难再有人如饥似渴的阅读了。它只是成了一种象征,一种装修程式,一种衬托,用于告知来人自己家中的文化气息与氛围。人们在手机上消磨时间,成就了当今这个快餐文化。凭着这一点似乎还应该感谢那个年代的文化封锁了。要知越难得到越珍惜。现在的我,也很少去翻翻那些书了。不过也是另有原因。那时籍着还书借书之际,我们还时时一起交流探讨。谈书,谈理解,谈看法;谈文学艺术,也谈社会纰漏。有时夜晚在家中,在昏暗的灯下,几个人饶有兴趣地聊着,谈天说地,一直到深夜,……这样的探讨于人益处在于对于任何事的发生你会去思考,不会人云亦云,逐流附势,我想。如果说那时的话题看法讨论已经是在奠定着我后来的某些观念的形成都不为过。它直接影响了我后来分析一些事物发生发展的脉络走向,也使人在混浊中能足够的保持着清醒。我内心一直享受着这样的小“沙龙”(我喜欢这样想它)气氛。这样的氛围 环境 心情以后再也没有过。年纪大些以后于人交流已经更是象蜻蜓点水了,又象是在水的表面上,漂浮了过来,又轻轻划过去,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亦或连个像样的涟漪都没有起~~~。</p><p class="ql-block"> 好友王春玲的这段回忆真实形象的反映了我们那时对文化的渴求!如她所说,正是缺少更知道珍惜……,还有就是那时小房子、一家大都七、八口子人住,而且房子都不装修很简陋,没有条件给孩子们提供现在这么优越的生活,反而那时的孩子都比较听话、孝顺、吃苦耐劳,是不是我们也要反思一下……</p> <p class="ql-block"> “幸福院”大门几乎对着的就是“山西第三监狱”大门,好友王春玲因为经常去找我们知青队友玩,据她回忆:三监狱沿临汾城东南部老城墙段建设,(那时除了三监狱用的这段城墙,整个城南边的城墙都还在)省了多少材料先不说,那厚厚的城墙又增加了多少安全度可想而知,临街这边是高高的围墙耸立。不过这高高耸立的围墙,不在贡院街上,是在三监狱里边,靠贡院街这边有建设了管理人员的办公区,还有家属院等。</p><p class="ql-block"> 她的回忆又一次让我想起,当时的“三监狱”真的很大很大:可以说整个贡院东街的南边全是“三监狱”的。而且监狱里边一直往南到城墙都是“三监狱”的。也就是说“三监狱”它不仅长占了整条贡院东街南部,而且入深宽一直几乎到现在的“五一路”。</p><p class="ql-block"> 作为“监狱”的南边它依托了当时还很完整的那段城墙,城墙南边就是距离城墙很深的城壕沟,三监狱在高高的城墙上拉了铁丝网、修筑了岗楼,这些我们在原来出城外,隔着护城河远远都有看到:高大巍峨的城墙上,有持枪哨兵严正以待!一道道铁丝网似铜墙铁壁戒备森严!!</p><p class="ql-block"> 相反,在贡院街上,我们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三监狱管理局的干部多,子女也多,每天上学、放学路上比比皆是三监狱管理局家属院的同学,我们这个年级每个班都有不少。我们在那里也都有好朋友,经常去玩,完全没有戒畏心,也根本感觉不到监狱的阴森!而且,监狱管理局还经常会举办文艺汇演,2年级的时候我爸原来的同事在三监狱工作,还叫我们去看过演出。我的监狱管理局的同学回忆:我们有多次.和劳改人员一起看他们的演出,其中《血泪仇》就是其中的一部戏。至今都记得戏剧情节。也经常去里面看电影,坐的都是小马扎。我们坐在前面,他们坐中间,干部在最后面。</p><p class="ql-block"> 三监狱的另一个名字就是临汾汽车制造厂,小时候经常听临汾人说,那里边有的是“能人”,政府就把他们劳动改造利用起来,那时候能做得了“汾河牌汽车”,是大卡车🚛,也是不简单的啦!👍👍👍</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贡院东街的“山西第三监狱”,不但在贡院街上响当当,在临汾城也是很有名气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们小时候的贡院东街东只是到平阳南街,再往东没有了🤭。因为60年代贡院街再往东就是城墙了,那时临汾城墙墙砖那宽而大的、厚厚的、又坚又硬的长方形沉甸甸的砖,不知道什么原因剩的都不多了,南街小学南边的城墙上还有不少,后来临汾建游泳池,给居民分配了每家砸多少立方的碎砖头🧱,很多人都去城墙上搜寻大方砖,几乎所剩无几了,现在想来好可惜,这砸的都是文物啊,但那会完全没有那个意识!🥱</p><p class="ql-block"> 临汾的城墙、护城河(城壕沟)那时大多还在,下面是南街小学校友“晨歌”学长,对当时南街小学后边,城南旧貌和护城河的一段回忆:</p><p class="ql-block"> 从南街小学后校门出来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路。往东走到头是三监狱的看守所,向左拐走百十来米到贡院街。向西走三十多米是同学孙宝泉(四宝)家的大院,他家大院和学校后校门基本上是平行的都是座北向南,再走就是建行的家属院(工友贺新就住在这个院里),建行家属院是座西向东方位。从大院门口向东看是一个比篮球场稍小点有些方正的蒋家泊池,夏天时还能看到有莲花开到秋天就挖出点莲菜,后来不知怎么了泊池里没水了。向南有小路直通城墙洞子。站在建行家属院大门口就可以看见城墙洞子,出了城墙洞子就是城壕沟。过了城壕沟一条小路通向现在的五一路(那时不知道叫什么路)。城壕沟的北边是很高的城墙,城墙里面是三监狱,城墙上有岗楼。城壕沟水面宽约二三十米,中间还挺深。一到夏天同学们就到城壕沟里去游泳,这里就成了男同学们的乐园,女同学是不能过去游的,因为男同学游泳时都是光屁股,女同学们也是远远的看着,偶尔个别女同学到跟前看,男同学就泡在水里不出来。好多同学会游泳也就是那个时候在城壕沟里学会的。</p><p class="ql-block"> 晨歌学长的回忆描述的详细又生动跟着他的笔尖我好像从学校后门出去走了走,真好,原来的样子都在眼前……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后门出去的确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长方形的地基,不同其他地貌深深的陷入底下,原来它就是有名的“蒋家泊池”,可惜的是我们错过了它的秋波、白藕,没有看见过它的一池荷花点缀的绿叶……🍃还有想起了我们同学们也经常去护城河游泳的趣事,夏天还经常上城墙上边乘凉玩过,时间如果能回去,我想我们一定会真惜那宝贵的、厚重的、历史给我们临汾人留下的一切美好及高大巍峨的古城墙遗迹的!!!!!</p><p class="ql-block"> (这篇“半旧临汾城”已经写了一年多了,昨天晚上“2024年10月1日”,我的南街小学的老同学给我发来了临汾贡院街庆祝国庆75周年的图片盛况),看见贡院街如今的繁荣景象,看着新一代的:“南街小学”学生的文艺表演,我的心情好感慨!我问同学这个是在原来贡院街的那个地方?同学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原来体育街和贡院街的十字路口!我脑海里还是涌现出了那时的这个十字路口的样子: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是当时很兴旺的“临汾鞋帽厂”,生产的白底子或古桐色底子的松紧口的“懒汉鞋”那时好时髦,北京百货大楼也有他们的产品,还有“老头鞋”、带气眼系带的棉鞋,这些鞋大都是黑条绒面、冲锋布面,穿着很舒服,在那时能穿上这些鞋子,也算是比较奢侈了(我们那时大多还是妈妈做的布鞋,样子肯定不洋气咯😊),鞋帽厂当时在贡院街占地也很大,也很气派👍👍👍</p><p class="ql-block"> 贡院街回忆到这里,我们接着再从东大街上南边的巷子开始漫游,这下该财神楼南街了(其实,贡院街我写的早了点,但是到了哪里看到了“母校”,没忍住提前说了😊)</p><p class="ql-block"> “南财神楼”在东大街的巷口,东边是“糖业烟酒五部”,西边是一个食品公司的“东大街肉食店”,进了巷口两旁都是普通的院落,有四合院,也有套院。巷子快到贡院街的东边有一个临汾的艺术殿堂“临汾艺术学校”,它的马路对面是“地区公安处”。“地区公安处”,大门很庄严肃穆,常年有站岗的哨兵,门口经常张贴被处置的刑事案件《通告》。而对面的艺术学校则另是一番风景,出出进进的学生和老师们都有些艺术的气质,在这条街也是一道风景线,小小的我们也能感觉到很养眼哦😊……。经过艺术熏陶的年轻靓丽的艺术生的气质,也不是那时朴素的衣服能挡的住的,它是植入灵魂深处自然的美。</p><p class="ql-block"> 临汾艺术学院成立于1956年,在山西省当时很有名气,当时就开设有戏曲表演、戏曲音乐🎵,美术绘画等等。那会临汾其实还挺不错的,经常有北京、天津、上海的老师在临汾执教,据我的好友王春玲回忆:搜寻记忆在这个街巷中还发生过一事。也是在高中,一天放学我和玉玲走到快到南边巷口处的艺校附近碰到了高老师。他是从三中调到艺校教美术的。他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分到临汾三中任教。我们都觉是有些大材小用,因为那时学校基本没什么美术可教。初中班级有无安排课记不太清,反正高中是没有的。我们由于爱好美术,参加了学校的美术小组,在这儿认识了高老师。后来他调到了临汾艺术专科学校(全称是这样的吧?),才算开始学以致用了。</p><p class="ql-block">他说刚从河北探亲回来,请我俩去看画张,当时我们一听到说看画,有些兴奋连忙高兴地去了。一进门,老师拿出了从老家带来的花生请我们吃。这下我们才明白刚刚是听错了,“画张”其实是“花生”,当时我倆直觉尴尬,人家说请你们吃,你们就真的去吃了。太馋了吧!不过好在高老师还拿出了他在天津美术学院读书时的习作和收藏等,也算饱了眼福,满足了我俩看画张的初衷。要知道那时的环境是没什么机会欣赏到高级一点儿的作品的。</p><p class="ql-block"> 春玲好友的回忆也让我想起了这位高老师,他个子高高,眼睛深邃,很有气质,脸色像焦糖般醇厚,但很有独特的魅力……,这可能就是艺术内在的力量吧!!</p><p class="ql-block"> 后来文革中,“临汾艺术学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经常在临汾的县革委会门口、东大街大礼堂门口、公安局门口等地方巡演,当然她们的演出标准,那也是一流的!</p> <p class="ql-block"> 当时“临汾艺术专科学校”也很大,西大门在财神楼南街,大门进去要下个坡路,教室、排练厅都在前边,院子里还有洋灰砌成的一排洗衣池,北边是一排排教师宿舍,那时夏天的小孩子洗澡就是妈妈摁在洗衣池的龙头下,也不管孩子的尴尬,冲个凉爽爽呵呵😄,学校的东门在南青狮街了,这东西占地面积也够长。</p><p class="ql-block"> 说起南青狮街,这条巷子当时真不怎么繁华,巷子的西边“东大街上的工商银行”占了几乎半条街,那时的工商银行在东大街上的门面拾级而上显得高大且又长,而在北青狮街里边却大都是高墙,只有一个小小的后门。后门进去是锅炉房等挺荒凉的。剩下的西边的半条街也几乎都是“临汾艺术学校的墙了”,在北青狮街同样也是个后门而已,墙里同样荒着,半砖头、煤渣堆积。而挨着学校新建的一个家属院,当时里边我们学校同学不少,院子里从北京、太原等地聚来精英干部不少,孩子们也都很优秀,后来运城、临汾分家,不少同学随干部调动都离开了临汾。但这些孩子们在临汾的记忆应该给他们童年印下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从东大街上进“南青狮街”的街口东边有一“蔬菜门市部”,它在东大街上门脸不小,但后院更大。那个年代蔬菜🥬供应紧张,我和百货的一个朋友曾经在快过年的时候,走后门在后边的院子里等拉菜车半夜卸货,为过年囤菜。那时买“豆腐”也是逢年过节才会凭票🎫供应,常常要在寒风凛冽中拿着搪瓷盆排长队,不过过年妈妈炒的“葱炒豆腐”:薄薄小片油煎和着葱香,现在再也没有那种味道……南青狮街往南走艺校的对面还有临汾当时唯一的“眼科专科医院”,坐东向西,那时也不知道是孩子们读书少的原因,还是人们也不太重视,儿童时期很少去这个医院,只是听说那个孩子过年放炮伤了眼睛去过那里。</p><p class="ql-block"> 东大街上再往东走,南边的街就是“南洪家楼”了,但是还没有拐进那条街,就能远远的听见和看见东大街最东边大十字路口的特别高的一座电线杆子上的大喇叭📣,它永远在哪里不停的播放:各种革命歌曲、革命样板戏、最高指示、各种中央电台新闻等等。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只要是那个时代的歌曲都会唱,不是因为有人教,就是每天有各种大喇叭📣在放,听多了自然就会了😊。75年我刚参加工作后,每天上班要路过那里,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1976年的1月9号,天气很冷,早上骑着自行车上班的路上,大十子路口这个大喇叭📣一直在用很凝重的声音播放: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于1月8日因病逝世了!我当时一听就愣住了,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自行车,站在那个高高的电杆上的大喇叭📣下边听了好几遍,有点回不过神来!!到了单位,那时确实也没有举行什么悼念活动,但能看出来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因为也许我们这一代人是第一次经历国家领导人,尤其是周总理这么敬仰的人去世,感觉怎么会呢?那可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啊!!所以,后来每年的1月8号,我都会想起我在东大街大十字路口电线杆子大喇叭📣下边的那个场景……!!!!!(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鼓楼东大街的北边那些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府囫囵巷口两旁卖鸡蛋🥚的乡下大嫂和大娘……</p><p class="ql-block"> 花果街的石榴树和山楂树,果实累累,花香浓郁!环境幽静的小巷,两旁还有绿色带长条座椅的走廊……</p><p class="ql-block"> 体育北街“三八商店”后门和蔬菜🥬门市部后门的装卸商品的热闹,还有巷子里头两旁的大坑,红楼台的大坑下农产品市场的人头攒动、没有见它演过戏的戏台子,(后来马路西边的大坑建委盖了宿舍、东边的大坑大部分为尧都区市政工程公司、人防办)还有那条地区幼儿园背后铺满了烧过的煤渣的小道……</p><p class="ql-block"> 北青狮子街巷里的“中心粮店”,是我们这代人的粮仓,跟着爸爸、哥哥,推的二八自行车🚲,在拥挤的开票室里拿着粮油供应本和钱排队,玻璃窗里神气的阿姨噼里啪啦打着算盘🧮,精确的计算出每家每户的各种粮食的比例,然后拿上各种面袋子去大仓库,售粮的营业员半机械操作,一边把秤对好,一边一根有把手的绳子拉几下,就去写着白面、玉米面等各种漏斗一边去接溜下来的粮食……,然后自行车的后座、前梁等都搭满了一个月全家的口粮,大人推着,小孩子在后边扶着,都是一脸的幸福……,对了还有一个月每人的三两油珍贵的挂在自行车的把子上……</p><p class="ql-block"> 南洪家楼一进巷口的胜利商店是一座拐弯商店,从东大街拐进南洪家楼,那时的胜利商店在东大街东部是最大的百货商店。那时巷子里边商店还很少,有一些机关单位,“临汾地区卫生学校”就在巷子里的东边,一进大门,就是一幢大屋顶的清水灰砖建筑,屋顶的瓦是红色的平瓦,在那时是很有气势的一座教学楼。我去那座学校时刚开始“文化大革命”,学生们都在写大字报,游行,有时他们也回北校区,因为哥哥在这里上学,北校区有苹果园,每年还会给他们分一筐苹果🍎,清楚的记得哥哥每次只吃一个,就再也不吃了,都留给了我,记忆中哥哥是好吃的他都不爱吃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老临汾”城只留在了这些老照片里、只留在似水年华的时空隧道里。插队好友王春玲说:有时很是困惑,是此时的故乡美,还是彼时的旧城令人怜恋。我宁愿选择彼时,只因为和那个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虽然记忆中还有那陋巷,还有那一下雨黄泥浆都挤进了脚趾缝的尴尬。……此时故乡高楼大厦,沿河公园,对了还有那个闻名遐迩的公厕建筑,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应该就是那种无可复制的亲切感,那个写在记忆中的链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文的最后,我仅对此生,在这座“老临汾城”相遇的小伙伴们说声“想念你们”!!想念的不是我们的青春,而是我们那时的“纯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淡淡思念 淡淡槐香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静静远去 静静时光的流淌 ……</p><p class="ql-block"> 往事经过的地方 美丽得惆怅 </p><p class="ql-block"> 就像那年那夜漫天的星光 </p><p class="ql-block"> 轻轻的风 轻轻浮动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悄悄转身 悄悄流泪的脸庞 </p><p class="ql-block"> 温暖背影的目光 像从前一样 </p><p class="ql-block"> 我的心在飘向故乡的云上 </p><p class="ql-block"> 我在春天等你 思念随风化做雨 </p><p class="ql-block"> 等到花又开的时候 和你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 天地之间守着我们的唯一 </p><p class="ql-block"> 我在春天等你 山川岁月的约定 </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抬头看见那天上飘着云 </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们今生最美的相遇 ~~~ </p><p class="ql-block"> ( 温馨提示:谢绝接受鲜花💐,感谢大家的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