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沱古镇

马胤

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有一个极为有名的古镇,叫西沱镇,原名西界沱。因地处长江南岸回水沱而得名。 这里有“ 巴盐古道”之称,当年的西沱交通不便,长江在这里突然转了个弯,这里便形成了四面环山,加之西沱地处“鸡鸣三县”之界,也是古代巴盐销楚(今湖北)的重要通道之一。<br> <p class="ql-block">石柱西沱隔着长江相望的是忠县涂并,古代的涂并有较大的盐场。由于三峡水险滩多,盐遇水即化,为减少损失,盐商们便从旱路运盐。由于山区不便挑担,人们便用背夹子(用木头做的一种承运物资的架子)手持打杵子(歇气用的工具),用背负的方式来承担这类物资的运送。“巴山背二哥"就诞生了。</p> 千百年来勇敢的背盐工从陆路将忠县的锅巴盐运往湖北,背着沉重的盐包,翻山越岭,开辟了以西沱经黄水入湖北恩施的巴盐古道,直到1958年西沱公路修通,才结束了背盐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前,这里都还可以看见背盐工们背着一包包沉重的盐巴,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步一步艰难地背到镇上来,小镇不大但不是平地,一级一级石阶,既便是冬天,背夫们仍会累得大汗淋漓。背夫们会用竹子编织一个刮汗水的小工具,出汗了用工具一刮,汗水全无,比毛巾好用,还没有汗臭。背夫们在背夹上还会套上一个竹筒水壶,口渴了喝上一口,同时还会带上马灯以方便夜间行路。 <p class="ql-block">背盐哥用自己精瘦的肩膀背出了别人的需要,也背起自己的希望,曾经的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山脚码头等待船只抵达,为货物装卸搬运,背商客运货抗物。</p> 巴盐古道是川盐济楚盐道中的一支,北起西沱古镇,几千年来,背盐哥们在这条道上,用“背”把无以数计的巴盐和来自更远的川盐跨过着长长的云梯,背出这曲折险峻的云梯街,再由马队运送往各地。 背盐哥们中途在休息,用拐杖支撑分散背上的重物,以扎马步的姿势站立休息,背盐哥们的随身上带着竹水筒、走马灯、拐杖。<br> 背负百余斤茶盐的背二哥艰难地在有113个平台,1124步青石梯的西沱云梯街上负重前行。 西沱古镇是巴盐古道中巴鄂古道的起点,早在清朝乾隆年间,这里就是“水陆贸易,烟火繁盛,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深水良港;唐宋时,西沱又是川东、鄂西边境物资集散地之一;西沱古镇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自治县,在新石器时代,土家先人就在西沱镇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川东盐业兴起,“川盐销楚”,西沱成为当时川东南地区的商业重镇。<br> 据称,西沱背盐有千余年历史,如今交通已十分发达,背盐工已成为了历史。如今西沱背盐已成为非物资文化遗产,演绎当年背盐工的艰幸和历史成为西沱镇的一个文化符号。几位演绎者为还原历史旧貌,在穿着及道具上颇下了一番功夫,面对镜头毫无做作之嫌。如不亲临现场还以为他们所背麻袋仅为表演,其实表演中他们每人身背的是七十斤以上的重物,为的是表现场景的真实。 我怀着感激的心情拍完这组不算成功的片子,感谢西沱,感谢背夫的演绎者们没让这段历史的痕迹消失。西沱古镇背盐工这个为数不多的表演队无疑成为了巴山背盐工当今的活化石。<br> 一段历史的演绎让人回想过去,珍惜现在,寄语未来。虽然拍摄结束了,但背盐工已成为过往,人们用现代目光去感受背盐工的幸酸、孤寂、灼热、执着时,无不让人升华起一种对先辈们的崇敬,一种对劳动的执着和信仰。<br> 制作一段视频,记录了摄制组人员的努力,通过几天拍摄,大家被故事情节深深打动 ... ...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排左三为本文作者</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摄制组全体人员合影</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