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记第八辑:藏北-西藏秘境

老芋头

<p class="ql-block">离开拉萨,我们前往神秘的藏北高原,首先迎接我们的是美丽的纳木措。在高速公路上,我们就远远地看到了念青唐古拉山脉,有个服务区里专门修了观景台,供路人观景和拍照留念,我们当然不会错过啦。</p> <p class="ql-block">纳木错,位于藏北高原的东南部,湖面海拔4718米,湖域面积约1920平方公里,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p> <p class="ql-block">“纳木错”是藏语,意为“天湖”。纳木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纳木错南面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和西侧是高原丘陵和广阔的湖滨,东南方有白雪皑皑、峰入云霄的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62米。广阔的草原围绕四周,圣湖象一面巨大的宝镜,镶嵌在藏北高原上,神圣而美丽。</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扎西半岛湖边,远观纳木措,它像一条白色的哈达蜿蜒在念青唐古拉山脉间;近看湖面,蓝冰上覆盖着薄薄的白雪,还有造型奇特的小冰山连绵起伏;近岸边,化了冰的湖水随着角度的变化,会呈现湛蓝、深蓝和青绿色的光泽;滩涂上低洼处形成了几个小湖泊,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海鸥、黄鸭等小鸟,其寂静的湖面把远处的雪山,近处或飞翔或游弋的小鸟,还有湖边漫步的游人及牦牛和马等映在了湖面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定格在我的相机里。</p> <p class="ql-block">湖岸边牛羊成群,远处雪山皑皑,高原牧场的美丽景象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纳木措最具盛名的景点“圣象天门”出于环境保护的要求被关闭了,为此我们也打消了前往班戈县游览班戈错、色林错的念头。离开美丽的纳木措,我们直接前往神奇的萨普神山。</p> <p class="ql-block">萨普神山,地处那曲市比如县羊秀乡普宗沟境内,距离那曲约360公里。在317国道行驶了大约130公里左右,转向558国道,不久便进入比如县境内,沿途是波涛汹涌的怒江,后来,一块写有“怒江第一拐”的小牌子出行在我们眼前,原来怒江第一个大拐弯是在那曲,而不是在云南。我们知道怒江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从那曲比如到云南香格里拉,还有1500多公里的路程,途中怒江不知道有多少个大拐弯,云南把他们那边的怒江大拐弯说成怒江第一拐,显然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大骗局。可能西藏美丽的景色实在太多,他们都懒得与别人争什么第一。怒江大拐弯处也不设景区,更没有围墙,就建了一个观景台供游人免费参观,这应该就是藏族人的包容吧。</p> <p class="ql-block">快到比如县城时,路边有个达摩寺,那里有个著名的多多卡天葬台 ,这是西藏唯一把人的骷髅留下来并且镶嵌在墙上的天葬台。我们进去参观了一下,感觉非常震撼。</p> <p class="ql-block">天葬是藏族人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止贡噶举所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止贡梯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p><p class="ql-block">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 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秃鹫(又叫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多多卡天葬台院子约有400多平方米,北面是一间僧房,专供为死者诵经祈祷的众僧使用,东南西三面有一人多高的土墙,在南墙和西墙上嵌有木架,分四格二列一组,每格内放4个人头骨,形成两面长长的骷髅墙,一个个威严的骷髅头骨,让人感到神圣的威慑和由衷地惊叹!西藏的天葬,尸体是全部都喂秃鹫的, 唯独比如县达摩寺内的多多卡天葬台,保留了死者的头骨,此举堪称世界一绝。</p> <p class="ql-block">达摩寺骷髅墙对人类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虽说天葬在当今世人眼里是一种奇特的葬俗,但是藏族人通过天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就像当地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一样,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天葬师阿旺丹说:“把骷髅头留下来,砌成墙,无非是告诫活着的人,要多行善,少有俗念,无论什么人,死了都不过如此”!俱往矣,如今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被人们称为"骷髅金字塔",我觉得能去现场看一下,都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p> <p class="ql-block">为了拍到最美的萨普神山日照金山景色,我们入住在靠近萨普神山最近的白嘎乡,早上天不亮就启程出发了,终于如愿拍到了日照金山的美丽场景。萨普神山千百年来一直矗立藏北高原,它群山连绵,冰雪终年覆盖,山下圣湖相依。主峰“萨普棍拉嘎布”被尊为神山之王,海拔6556米,是藏传佛教中的苯教神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看视频会更有感觉。</p> <p class="ql-block">萨普神山由萨普群峰组成,传说是一个家族,其成员从左至右依次是:萨普的妻子漠峰,萨普妻子的私生子,萨普的二儿子,萨普的大儿子,萨普自己和萨普的女儿。 萨普群山冰雪皑皑、云雾缭绕,山脚下的萨普圣湖由神山千年冰雪融化而成,春夏时山底湖水湛蓝,花红草绿、水草丰美。冬季时冰湖与雪山融为一体,非常壮美。由于普宗沟谷深偏僻,交通十分不便,这片叹为观止的雪山、冰川和圣湖一直深藏闺中而鲜为人知,是一块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每年5月15日,当地的藏民们会在萨普神湖举行隆重的转湖祈福宗教活动,相传萨普主湖在每年的5月15日这一天,湖面会在一夜之间全部解冻,又在每年的9月15日,一夜之间全部冻结,这一现象可谓奇妙无比。</p><p class="ql-block">尽管在西藏,雪山冰川珠玉在前,强手如林。但2017年,一位摄影爱好者将萨普群山的诸多影像公开发布后,“萨普神山”迅速声名鹊起,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雪山、冰川和圣湖被许多游人冠与“绝世秘境”“雪山深处的伊甸园”“冰峰桃花源”等盛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徒步和旅行爱好者前往探访,成为了雪山界的"网红"。但目前不收门票,听说夏季旅游旺季时可能会收门票。</p> <p class="ql-block">萨普(中间)、萨普女儿(萨普左边)、萨普大儿子(萨普右边)。萨普山峰比较平缓,女儿山峰比较尖和挺拔,大儿子山峰圆钝且略显倾斜。</p> <p class="ql-block">萨普的妻子漠峰,线条感极强,显得美丽妖娆。</p> <p class="ql-block">萨普二儿子(前)、萨普妻子漠峰的私生子(后)。两座山峰都呈正三角形形状,非常的美。</p> <p class="ql-block">漠峰的私生子刚劲挺拔,山峰上云雾飘摇,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在萨普神山前留下合影,这是我们的第五次合影,也是此次自驾游最后一张合影照片,四个老头子挺“帅”吧?</p> <p class="ql-block">都说最美的风景必定有最烂的路,说的一点不错。从比如白嘎乡到萨普神山的路面大部分都是土石路,超级颠簸,朋友孙总可能走得快了一点,轮胎爆胎,这也是我们此行唯一的一次爆胎。拍好萨普神山后,我们就奔赴昌都市丁青县,去探访此行最神秘的一个古寺:孜珠寺。</p> <p class="ql-block">从比如到丁青县,导航提示必须从原路返回到317,行程630公里,需要近12小时,那么当天要赶到丁青孜珠寺是来不及的,必须途中住宿。经过打听,了解到有一条导航不显示的县道,从比如县直接穿越到索县,可以少走200多公里路,节省3-4个小时时间,但要翻越海拔5300米的康欣拉垭口,且路况比较险。经商量后果断决定走近道。虽然道路艰辛,但沿途风景美丽,尤其是翻越5300米的垭口时,周围连绵不断的雪山尽收眼底。可惜垭口积雪太厚,想爬到垭口旁边的山坡上面拍照未能如愿,只能在路边拍了一张盘山公路的照片和经幡的照片。这是我们此次自驾游翻越海拔最高的垭口。</p> <p class="ql-block">在317国道上,还有一处远眺布加雪山的观景台。布加雪山,一个藏区最著名的苯教圣山,坐落在丁青西部,主峰海拔6328米,是藏东最高的山峰,也是西藏七大神山之一。连绵起伏的雪山景色非常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布加雪山还有着奇特的地形特征,从不同的方位望去,有着不同的形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真实写照,且这里有一山四季的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离开布加雪山不久,我们就到达丁青县城。</p> <p class="ql-block">丁青,藏语意为"大台地",古称"琼布"。地处昌都市西北部 的他念他翁山麓,北面与青海省接壤。丁青有着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山峰造型奇特、浑厚端庄而不失艳丽 。 那片红,在丁青的317国道上完美演绎,盘山公路在丹霞地貌腹地,像空中飘落的彩带系在腰上,扮亮了一切。此情此景,像上天打翻了画家的调色版,浓墨重笔绘画出绝色的丹霞美景。</p> <p class="ql-block">丁青县也是一个充满神奇的藏地,是历史上的东女国所在区域,崇尚一妻多夫制婚姻。据《新唐书》对东女国习俗的记载:"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可见在重女轻男的东女国,女人通常是拥有多个男人的。他们推祟一妻多夫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几兄弟共娶一个妻子,家里人多,不用分家,劳动力强,家庭财产不会分散,家境越来越兴旺。也就是说,保护家庭为单位的财富和生产力,成为当地人认同一妻多夫婚姻形式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丁青县最具盛名的当然是孜珠寺,这座位于丁青县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的寺庙,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祠叠叠。雪山、丹霞山、溶洞和寺庙完美融合在一起,这种美,奇特而具强烈的冲击力,任何人走到这里,无不为这种既美丽而又庄重的美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现已是第四十三世。住持喇嘛被尊称为"孜珠活佛"。辛绕佛祖曾预言:当后世无量光佛像、左旋白法螺与具格的贤者孜珠山汇聚,即是我的身、语、意三宇具足,孜珠山佛法的火种将大放光芒,照亮世界。</p> <p class="ql-block">果然,此后历代在神山修行者中涌现出了80位大成就者,并留下了他们许多珍贵的遗迹。如有辛美祖普、东炯大师、占巴南喀大师、才旺仁曾大师、罗丹尼布大师、桑杰林巴大师等,以及他们和莲花生大师修行的山洞,并在石壁上留下了手印和脚印。孜珠山的圣迹比比皆是,岩壁和洞穴里自显的佛像、坛城、真言,令人目不暇接,将如此丰富的本教宝藏集于一山。同时孜珠山也有代表六道轮回的绕山隧道,众多藏民虔诚的不远千里来此朝拜,香火鼎盛。</p> <p class="ql-block">经典记载,孜珠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孜珠"意为"六座山峰",六座山峰象征观音菩萨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众生,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走向解脱之路;代表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及对众生的贪婪痴、嗔怒、傲慢、嫉妒、邪见的对治之道。</p> <p class="ql-block">十二年一次的神舞法会,是孜珠寺最为隆重的佛门盛事。每逢鸡年,数以万计的朝圣者不辞跋涉之苦,华服盛装地聚集在这海拔4800米的雪域圣寺,弘宣善法,祈福忏罪,殊情胜景,蔚为壮观。而最引人入胜的,就是法会期间上演的神舞剧"极乐与地狱",是藏传佛教举行法会庆典时由僧侣表演的一种宗教仪式舞蹈,舞蹈时,僧侣们戴着各种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穿长袍、佩彩带,既有普渡众生的意义,也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据说,我们去的当天,寺庙的天葬台有天葬仪式,所以山峰上停驻着不少秃鹫,天空也不时有秃鹫盘旋。</p> <p class="ql-block">寺庙开饭前有两位小啦嘛在大殿前吹海螺,这种方式也是孜珠寺里特有的吧。</p> <p class="ql-block">我把相机挂在脖子上,用盲拍的手段在寺庙里偷拍了一点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啦嘛我一进去就提醒我不能拍照,还一直跟在我身后,让我无法随意拍摄。</p> <p class="ql-block">临别前,在天葬台上突然有人撒龙达,估计是天葬仪式已经开始了。漫天的龙达和秃鹫一起在天空飞舞,它们承载着祈祷、祝福,也预示着灵魂的升天,这场景神圣而又壮美!</p> <p class="ql-block">孜珠寺拍摄结束后,我们到昌都市入住。昌都市 ,别称康巴。唐代,昌都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 现为西藏自治区所属一个地级市。昌都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 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要道,有藏东明珠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成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所以昌都是澜沧江真正意义上的源头。上图靠右边(有红色桥梁)的河是扎曲,靠左边(有拱桥)的河是昂曲。下图是澜沧江边的一个中石油加油站,牌子上赫然写着“澜沧江第一站”,还真的是名副其实哎。</p> <p class="ql-block">昌都有个著名的寺庙叫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的昂曲和扎曲两水交汇处,它巍峨地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下,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该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1444年创建的。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起名为强巴林寺。</p> <p class="ql-block">昌都是个多民族地区,有藏族、汉族、纳西族、侗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瑶族和布依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 ,是主要民族。下图是昌都街头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离开昌都,我们也就结束了西藏的行程,跨过金沙江,踏上四川的土地,回头看到的是解放西藏第一村: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解放昌都,在岗托村渡过金沙江打响了"昌都战役"第一枪,岗托村得到解放,这里成为西藏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地方,岗托村也被誉为"西藏解放第一村"。接下去的途中,我们将领略美丽而又神奇的川西风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