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识肖特,还是五年前从同事手中借来的那本《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厚厚一本,收集了肖特大部分经典的课堂教学实录。虽未能有幸现场聆听过肖特的课堂,但透过这本书,一篇篇记录详实、真实具体的教学案例,似乎将我带进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堂现场,着实领略到了肖特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借来的书,不好随意勾画,但又对其中的内容爱不释手,就将许多案例摘录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并在笔记本上做了反复勾画。虽然由于工作变动,那曾让我视作珍宝的笔记本早已遗失,但其中的许多珍藏还记忆犹新。那以童话故事特点和概念直接导入的《皇帝的新装》案例,那以“身边那一抹绿”引发学生联想的作文教学案例,依旧让我回味无穷。 </p><p class="ql-block"> 直到前几日又拜读了肖特的新作《培东有约》的第一部分,整理研读了他在安康市教研室开展的“新语文融教学第二次专题研讨会”中精彩的示范观摩课——《桃花源记》的课堂案例,让我真切明白了肖大师是如何在浅教中让课堂教学“有法可依”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立足文体是有法可依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肖老师在书中提到,对于童话类文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解读品味文中的想象和夸张,来思考探究故事的主旨;对于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在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欣赏环境描写等方面下功夫,聚焦小说的构思艺术、叙事角度、线索安排、情节设置、语言艺术、人物形象、场景布局等,进行真正富有小说教学味道的教学;散文阅读应重在悟情。那游记的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景物的特点,梳理作者的游踪。在整个《桃花源记》的教学过程中,肖特在主体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结合文本内容抓住“绝境”一词,去概括这是“绝—之境”,在师生共读之后,总结出“绝秘之境”“绝安之境”“绝乐之境”“绝静之境”“绝富之境”“绝妙之境”“绝无之境”,这就抓住了桃花源记整体的特点来品读,充分应证了肖特所说“浅浅教学,应该立足文体而教”的原则,因为这是让语文教学有法可依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二、立足解读是有法可依的途径 </p><p class="ql-block"> 肖特在书中告诉我们,拿到一篇课文,应该反反复复地读,并用笔圈出文本的关键处,语言的品读点,文本的思想情感的深化处,以及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正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过程中,肖老师以“用原文关键词回答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一问题激起学生对“绝境”的感知,再结合原文具体内容分析这是“绝—之境”,又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整个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从“绝境”入手,以“绝—之境”激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读和感知,在肖特的精巧设计下,“绝境”一词便成为了“文本的关键处,语言的品读点,文本思想情感的深化处,以及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更是学生思维的启发点,正如“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是《老王》这一文本的关键处和品读点,是整个文本思想感情的深化处;正如“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看过那样的好戏,吃过那样的好豆了”是《社戏》这一课学习的疑难点。 </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课堂的最后,肖特以这样的总结语“桃花源是一个绝境,给了我们精神寄托,它说不尽写不完,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作者的文字里探寻。”做总结,这也是肖特对整个文本的思想解读。文本教学因为有了执教者个性化的认识和解读,才有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所以,立足解读,是让教学有法可依的途径。</p> <p class="ql-block">三、立足文本是有法可依的前提 </p><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到: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紧紧扣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讨论鉴赏,体悟并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肖特执教整个《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无不遵循着这一主旨。为深入体会这是“绝—之境”,学生无不紧扣文本,紧扣文句,触摸着文本的脉搏,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笔下这一片世外桃源的魅力。 </p><p class="ql-block"> 书中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不能仅仅靠教师的讲,不能仅仅靠脱离文本的对话讨论,主要的还得靠学生自己的读。” </p><p class="ql-block"> 在探读活动之前,肖特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人物情态的形容词,如“欣然”“ 异”,有深刻意蕴的副词,如“乃”“竟”,揣摩情境中人物应有的心情,并对全文进行了充分的指导朗读。正是这一充分朗读活动的引导,才为第二部分学生结合文本内容精彩纷呈的探读活动奠定了基础,才让探读活动有的放矢。所以,立足文本,是让教学有法可依的前提。</p> <p class="ql-block">四、立足学生是有法可依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肖特的课堂总给人一种不急不慢,稳若泰山,胸有成竹,行云流水的从容之感。他的课堂绝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引导之上,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自读活动、思考活动、交流活动、展示活动之上。充分的学生活动,让课堂多了一丝灵动,让学生多了发言权。整个《桃花源记》的课堂教学中,主体环节——对桃花源特点的品读活动,就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读文活动,自主的理解之中,结合文本充分的分析活动之中,最后才有了“绝秘之境”“绝安之境”“绝乐之境”“绝静之境”“绝富之境”“绝妙之境”“绝无之境”这些散发着智慧光芒的思维碰撞。所以,立足学生是让教学有法可依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应证了肖特在《培东有约》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文体、立足解读、立足文本、立足学生”的理论观点,他也更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践行着这样的教学真理。</p><p class="ql-block"> 其课,令人赞叹,魅力无限。</p><p class="ql-block"> 其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