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背后的三线故实14:揭开自贡〝七普〞的神秘面纱

陈桥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自贡三线建设文化专题收藏》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板块,即〝自贡市三线家书〞(目前有200余通)。前天在清理这些三线家书时,对其中的地质矿产部第二地质大队蒋某某寄给韩雅林的信,又不能确定其为〝自贡三线家书〞范畴,因为它上面没有自贡所有三线建设单位的任何信息。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研究,信封上面的〝地质大队〞、〝地址:四川自贡市大山铺〞两组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难道它与自贡三线建设历史上的〝地质部第七普查堪探大队〞(自贡人习惯简称其为〝七普〞)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因为史料记载,作为自贡市三线建设单位之一的地质部第七普查堪探大队,它曾经的地址也是在自贡市的大山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桥藏地质矿产部第二地质大队蒋某某1985年写给韩雅林的信:</p> <p class="ql-block">〝七普〞在自贡大山铺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走近〝七普〞的机缘</p><p class="ql-block"> 早在2022年11月,我曾写过《“神秘”的地质部第七普查勘探大队》一文。当时,之所以说它“神秘”,不是因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字多且咬口,而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为止,在民间可以看到关于这个单位的文字记述特别少;再就是在已经出版的关于自贡三线建设的四部专著中,一点也看不出这个“地质部第七普查勘探大队”它在自贡的三线建设历史上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究竟做了一些什么具体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桥藏地质部第七普查堪探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纪念毛主席像章:</p> <p class="ql-block">  怎么考证?因为没有任何史料(网上买不到,百度查无果),我是一筹莫展。</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对〝七普〞之稽考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猛然间,一下想起我曾经朋友介绍添加了微信的原地质部第七普查堪探大队老工程师谢家诚先生(谢家诚:探矿工程师;1983年7月,代表地质系统出席四川省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为主席团成员;1984年3月,被四川省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被地矿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何不向谢老先生请教一下呢。或许,这完全有可能就是揭开〝七普〞神秘面纱的一个机缘。</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21日上午10点过一点,我给家住自贡的谢家诚谢工发去了上述信函的图片,并说道:</p><p class="ql-block"> 谢老好! 请帮忙看看上面信封上的〝地质矿产部第二地质大队〞是不是之前的〝地质部第七堪探普查队〞呢? 另外这个写信的人您老知道吗?谢谢!</p><p class="ql-block"> 另人兴奋的是,我很快就收到了谢家诚老先生的微信回复:收信人韩雅林是地质矿产部第二地质大队安技科科长。</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谢家诚老先生还发来一张自制演示图,该图清楚表明:地质矿产部第二地质大队的前身即是地质部第七普查堪探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家诚工程师自制地质部第七普查堪探大队沿革图:</p> <p class="ql-block">  更另我感动的是,对于我这样一个素未谋面的地方文史爱好者,谢家诚老先生竟同意将其珍藏的,属于凤毛麟角的〝七普〞史料,借我阅读、使用(快递寄来富顺),终使今天的我们,能够走近自贡三线建设历史上那〝神秘〞的地质部第七普查堪探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桥藏四川省地质局第七普查勘探大队小报:《为尽快找到钾盐而共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七普〞之由来</p><p class="ql-block"> 地质部第七普查堪探大队的前身是第二地质大队。</p><p class="ql-block"> 第二地质大队原名为四川省地质局钾盐地质队,它始建于1961年8月29日,队部设于四川盆地南部的自贡市大山铺,曾历经部管、局管多次反复,管理体制变更频繁。其主要工作地区经历了四川盆地——中国东部——四川盆地3次迁移,工作区域面积涉及西南、西北华南、华北及中国东部各省区约320万平方公里范围,工作任务经过了由预测普查——探盐找钾、由固守一业——多种经营的两次重要转折。第二地质大队前后由7个队合并发展而成,并形成如下之历史演变:</p><p class="ql-block"> 1961年6月,为适应国家“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解决农肥资源、支援农业建设,四川省地质局在成都成立了钾盐地质队筹备组。</p><p class="ql-block"> 1961年8月29日,根据(61)川地办字51号文《关于铝矿队更名为钾盐地质队的通知》,即以该队为基础,正式组成钾盐地质队。队部设资中县金带乡。</p><p class="ql-block"> 1962年7月19日,根据(62)川地办字第27号文有关机构变化的精神,105地质队正式并人钾盐地质队,队部仍设在资中金带乡。</p><p class="ql-block"> 那时,105队是根据1962年2月10日(62)川地办字第14号文《四川省地质局关于调整机构的通知》精神,由原宜宾专区地质局第四地质队与泸州地质队合并而成的。正式成立时间为1962年2月15日。(成立文号:(62)105地办字第008号)。</p><p class="ql-block"> 1964年3月16日,根据(64)川地办第13号文《关于钾盐队更名为210地质队的通知》,钾盐地质队更名为四川地质局210地质队。 </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12月,根据(66)川地办秘字第29号文《关于210队与212队合并的通知》,210队与212队合并,队名仍为210地质队。队部设自贡市大山铺,于5月1日正式办公。</p><p class="ql-block"> 当时,212队原为西南石油地质局第二普查勘探大队一部的251区队。1964年二普人川后,根据四川地质局的决定,由251区队接替原承担自贡盐卤普查工作的205队,并于1965年脱离二普归局管辖,组成212地质队。</p><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14日,根据(66)川地办秘字第42号文《关于将物探大队710队划归210队的通知》,驻内江市梅家山的四川地质局物探大队710队从1966年8月1日起,归属210地质队。而710队则是始建于1954年,其前身为中梁山测井队,是当时地质部三个专业测井队之一。先后隶属于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局西南大队、四川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地质部第七物探大队。</p><p class="ql-block"> 1968年5月14日,根据地质部(68)石字第1号《关于将四川地质局210地质队改为地质部第七普查勘探大队的通知》,210地质队更名为地质部第七普查勘探大队收归部管。</p><p class="ql-block"> 1971年3月24日,根据地质部革委会(71)36号文《关于地质部第七普查勘探大队更名为四川地质局第七普查勘探大队的通知》,地质部第七普查勘探大队更名为四川地质局第七普查勘探大队,归局管。</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16日,根据国家地质总局地办(78)第984号文《关于四川地质局第七普查勘探大队改为国家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大队的通知》,四川地质局第七普查勘探大队改为国家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大队。归总局管。</p><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22日,根据地质部地办(1979)779号《转发中央关于成立地质部的通知》关于“1979年8月27日,中央决定撤销国家地质总局,成立地质部”的精神,接地质部直属地质队管理局通知,国家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大队更名为地质部第二地质大队。归部管。</p><p class="ql-block"> 1981年6月27日,根据地质部地矿(1981)402号《关于第二地质大队体制改变的通知》精神,第二地质大队下放给四川省地质局领导,为适应跨省(区)工作的需要,原队名不作变更;同时,将山东区队,即在山东兖州的原第二地质大队一区队(约400人左右)改建为地质部第三地质大队(地质深钻井队),划归山东省地质局领导。并规定,两队今后工作范围仍是全国性的。</p><p class="ql-block"> 1990年5月3日,根据地质矿产部地发(1990)9号《关于调整部第二,第三地质大队找矿任务和隶属关系的决定》精神,四川省地矿局川地办发(1990)240号文《关于将“地质矿产部第二地质大队”更名为“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的通知》,更名为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归局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地质大队荣获四川省1990年度先进施工企业称号:</p> <p class="ql-block">第二地质大队1991年12月被授予〝全国地质堪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七普〞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地质部第七普查堪探大队,即后来的第二地质大队,〝是一支技术力量及队伍规模最大的盐矿专业队〞。</p><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到1991年底,第二地质大队有职工1270人,共产党员286人,共青团员141人,各类干部404人,现职正、副队级干部8人,正副科级干部65人,308名各类科技专业人员中,高级工程师19人,工程师106人,助理工程师69人,技术员101人,技师13人,管理干部中,经济师2人,统计师1人,会计师5人,助理经济师4人。助理会计师9人。从1985年起实行队长负责制。大队有25个科室(含委、办和勘司、勘院),5个井队,2个分队,一个工程队,组建有地质矿产勘察设计工程公司和地质工程勘察院拥有石油系列钻机5台(套),地质钻机9台(套),各类运输车辆42台,职工人数最多达1889人,最高开动钻机10台,最深井深38661米、能承担大、中、小型各类矿床的普查、详查、勘探和工程地质勘探及施工工作。</p><p class="ql-block"> 自1961年至1981年的30年间,地质二大队为四川和祖国的盐及盐化工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亲临万县高峰盐矿看望施工中的第二地质大队员工:</p> <p class="ql-block">  一是钾盐地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30年来,第二地质大队基本掌握了全国各成盐时代,各成盐远景区的成盐条件及找钾远景,为进一步开展找钾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基本查明了四川有3个成盐地质时代。其中,四川震旦纪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成盐时代和地区,寒武纪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成盐地区,初步查明了四川盆地三叠系成盐条件有2个成盐旋回、7个成盐期、18个聚盐期、3个成盐带、22个盐盆(体)、6个杂卤石盆(体);在南充和成都两个盐盆中发现有钾镁盐矿物在达县、万县两个盐盆发现测井含钾异常;在达县和成都两个盐盆发现有富钾卤水,氯化钾含量超过固体钾盐的工业品位;提出了嘉四、嘉五和雷四3个有利成钾层位及成都、南充、宣汉——达县、万县4个成钾远景区,使找钾方向更趋明朗。</p><p class="ql-block"> 二是盐矿勘查工作获得重要成果。30年间,第二地质大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勘查评价或发现了四川威西、自贡、荣县、江津、万县、渠县、合川、江苏淮安、洪泽、丰县以及广东三水、龙归等市、县的一大批盐(岩)矿,为四川、江苏、山东等省区盐化工生产发展提供了盐矿资源地,目前,第二地质大队已在四川省的15个地、市、州和51个市、县,发现有盐(岩)矿分布,已知全省盐矿资源总量达6万多亿吨,居全国首位,其中已探明的B+C+D级盐矿储量为191.03亿吨。</p><p class="ql-block"> 三是卤水勘查及科研取得明显进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第二地质大队基本掌握了四川盆地卤水资源分布,已知有9个含卤层系,21个储卤层段、159个储卤构造,含卤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三叠系卤水资源总量达2<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27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首位;确认了龙女寺、老关庙、罗家坪等14个富卤构造;开辟了兴隆场东段和邓并关西段两个新的卤水生产基地并已开发利用;同时,发现盆地卤水品质特优,富含国家急缺的碘溴、硼、锂、钾等无机化工原料,达国家规定单独开采的工业品位。这种优质工业原料水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四川潜在的液态优势矿产,为我国一个新的找矿领域,有着极为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p><p class="ql-block"> 四是油气藏资源有一定发现。在30年的探盐找钾过程中,第二地质大队曾在川中的白庙场构造中1井钻遇高压气藏及凝析油,其中天然气日产50万方;在威西盐矿的傲家铁14井钻遇浅层油藏,并于1971年移交二普生产至今,在自贡自流并构造钻遇浅层低压气藏,日产2万方,并交付贡井盐厂使用。后日产、稳产达7000方。</p><p class="ql-block"> 五是科技工作成绩斐然。自建队以来,第二地质大队地质科技坚持“依靠”和“面向”方针,取得了丰硕成果。共有2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部、省、局、市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次;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二、三等及成果奖7次;获地矿部科研成果二、三、四等奖10次;获自贡市科技成果一、二等及成果奖9次;获四川省地矿局三、四等科技成果奖9次,有力地促进了地质找矿工作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贡市市委书记刘永顺为第二地质大队建队三十周年题词:</p> <p class="ql-block">自贡市市长陆强为第二地质大队建三十周年题词:</p> <p class="ql-block"> 30年经验积累</p><p class="ql-block"> 自1961年起,第二地质大队30年经历了探盐找钾之漫长、曲折、探索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吸取的教训。他们仅从地质经济的角度进行历史性分析、总结,便得到如下深刻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一、管理体制及找矿指导方针是影响找矿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30年来,因管理体制几度更异造成了大队的几度影响及动荡,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仍困惑着第二地质大队有很多关系尚未曾理顺。其中,不必要的消耗及损失是很难用数字来反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找钾指导方针的多变,使第二地质大队无所适从。深浅之争,有无之辨点面变化,重点与否使大队三上川东,一度面向全国,300型至4000型钻机频繁更换,给人,财、物结构的调整,工程技术方案的拟定,计划的编制增加了诸多困难,这是第二地质大队较长时期来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落后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二、技术进步是队伍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从第二地质大上世纪末期近5年的深刻变化足可证明这一点。1986年以前,先后开动4台石油钻机,共施工14个深井,总进尺43348.35米,钻井台月共计332.89个,平均井深3096.30米,平均台效仅110.40米,每口井的钻井周期平均为23.77个台月,停钻及事故率高达55.10%。1986年以来在设备更趋老化,钻具进一步陈旧的情况下,第二地质大队坚特依靠科技进步。一方面,立足挖掘内部潜力,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另一方面,着力引进、吸收先进的工艺技术,并结合大队的实际加以消化,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到了明显提高。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1年的5年间,第二地质大队先后完工深井10个,总进尺18670米,(其中3000米以上深井3个,总进尺9216米)钻井台月共45.40个(其中3000米以上为23.44个),平均钻井周期仅4.54个台月(其中3000米以上深井为7.81个),平均台月效率达409.69米,事故及停钻率降至35%以下(其中3000米以上深井为28.50%),犍盐3井钻井台月效率达1274米。</p><p class="ql-block"> 三、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扩大服务领域。第二地质大队能够从一支单纯普查找矿的地勘队伍发展成一支走向社会开拓地质市场,并逐步形成资源勘查——工程施工——矿山设计——矿山建设“一条龙”服务体系的地勘单位,正是在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的前提下拓宽视野,扩大服务领域的结果。 </p><p class="ql-block"> 四、要充分发掘历史资料的潜在作用,重视科技资料的二次开发。资料的二次开发,无论对加快找矿步伐,深化研究程度,还是对进一步开拓地质市场,提高科技水平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上世纪末的几年来,找钾新线索的发现,认识的提高以及地质市场开拓并比较稳定地占领,无一不是充分利用历史资料的潜在作用、科技资料二次开发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五、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便能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正确处理国家、集体、职工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妥善解决责、权、利有机结合、相互统一,就能有效地调动全体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便能激励职工奋发努力,充分发挥精神对物质的极大反作用。第二地质大队技术经济指标的不断提高,自我生存、发展能力的进步与增强,无可争辩地证明了这一事实。而从历史指标的分析中,他们清楚地看到,凡重视管理,加强管理的时期、生产就发展,效益就明显,可见,加强和完善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p> <p class="ql-block">  1992年2月9日,国家地质矿产部以地发(1992)29号文作出《关于调整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隶属关系的决定》,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更名为西南石油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归西南石油地质局管。由此,自贡历史上的〝七普〞,更进一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致谢:〝七普〞工程师谢家诚老师提供珍贵史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24日·北湖上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