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芬兰因为在21世纪首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出色表现震惊了全世界!这个PISA测评的目的是评估15岁的年轻学子在数学、科学和阅读领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时至今日,这个北欧小国的教育成就依然让世人瞩目。以“较少的在校时间,很少的家庭作业以及几乎没有标准化考试”著称的芬兰教育如何能够令他们的学生在PISA测评中取得足以与压力重重下的亚洲学子抗衡的PISA高分?借由在赫尔辛基一所公立小学教授五年级学生的机会,美国教师蒂莫西·沃克先生开始了芬兰学校的探秘之旅。他曾在《大西洋》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谈及他在芬兰的发现,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芬兰教育现场》集结了沃尔所有的心得,揭示了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在K12课堂上实施芬兰式教学的好方式。从保证大脑休息到创建平和宁静的课堂环境,《芬兰教育现场》拉开了世界上受称赞的教育体系快乐教学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本书从不同的话题切入,立足现实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把教育的专业问题和浓烈的人文精神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诠释尊重教育、尊重生命。</p><p class="ql-block">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元素”、学生视野和学生立场。36篇文章中有31篇是直接面向学生的演讲。以生为本,少有官话、套话和令人生厌的腔调,使学生爱听、乐意接受。</p><p class="ql-block"> 一所建校仅十年的中学,却跻身福建名中学之列,成为福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典范,是什么因素使得这所中学得以有如此之快的进步?在本书中你可以找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 当核心素养来敲门,学校准备好了吗?</p><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的文章都是经过《人民教育》杂志筛选、整理而成。凭借深厚的历史财富、广博的教育资源、深远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公信力,《人民教育》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一刊”,这样的定位保证了本书的专业性、公正性。</p><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是近来教育界的热词,但是对其概念,对其与国家教育方针、课程改革以及如何与一线融合等问题,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不甚明了。本书即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为广大一线工作者提供思考的方向和实践的指引,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p><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中的突出亮点有二,一是涉及学科层面核心素养的落实,二是从国际环境出发,探寻核心素养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和研究,扩宽了进行核心素养研究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 一个民族的所有文明,都集中体现在了教师的身上。中美两国*杰出教师之间的差异,隐藏着两国教育与文化深层次的不同。如果我们足够虚心,我们应该将之视为差距;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危机感,我们应该看这是一个可怕的差距;如果我们还有足够的勇气,我们应该将之视为一个挑战。</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期盼中国的比尔·盖茨时,我们能期盼中国的艾斯奎斯、比格勒、卡姆拉斯和梅耶尔吗?在我们不再情愿把教师比作蜡烛和春蚕之后,我们能将我们的教师称为英雄吗?</p><p class="ql-block"> 本书介绍了8位美国当代著名教师的故事、理念等,内容丰富,对国内中小学教师有激励作用,亦有开阔眼界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专家型教师做什么:提高课堂实践的专业知识》专家型教师如何从事教学?他们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他们如何处理在每一堂课中与不同学生互动而产生的困境和紧张局势?本书通过分析专家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师实践知识在课堂中的生成过程,指出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身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师研究的方式来使默会的教师实践知识显性化,从而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型教师。全书对专家型教师课堂实践精髓的凝练,以及对教学法理论所做的深入浅出的阐述,都将强有力地助益中国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和关心一线教师成长的教师教育研究者。</p> <p class="ql-block"> 成尚荣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教育研究。《儿童 立场》从理论与实践、儿童本身与教师视角,阐释了 作者的儿童立场,即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是 教育的基本立场。 </p><p class="ql-block"> 儿童研究是教师发展的“专业”,它超学科,为 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儿童是一种 可能性,教育的视野要从关注现实性向关注可能性转 移;儿童研究的主题是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因为儿 童对于我们,是熟悉的陌生者。</p><p class="ql-block"> 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儿童阶段所受的 教育会成为影响一生的关键因素,从这本书中,不管 是儿童研究的专家还是普通的一线教师都可以找到研 究和日常教学的若干连接口,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注入 新的积极元素。</p> <p class="ql-block">本书结合作者20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在我国香港地区、芬兰的教育观察经验,希冀回答国内课程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1.全球一起“核心素养”的时代,课程变革何为?2.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哲学基础。3.校本课程的内涵和开发路径。4.在历史和现实中确定教师的责任和身份。5.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案例的实用性探究范式。作者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个人阅历,使得本书的论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深思,可读性强。</p> <p class="ql-block"> 儿童立场——新世纪课程创新的源泉,回顾儿童学的诞生与发展,实现儿童研究范式的转型。</p><p class="ql-block">“核心素养与课程发展丛书”</p><p class="ql-block">《儿童研究:世纪的回眸与展望》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出版“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无论是回眸,还是展望,重要的是“standing point”。</p><p class="ql-block"> 一是时间节点。过去的20世纪,可以说是“儿童”被重新发现的世纪,无论是心理学、生物学、医学,还是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发展都愈发细致地描绘出了儿童形象的不同侧面。同样,飞速进步的社会经济文化极大地改变了儿童的生存状态,随之而来的,儿童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经过21世纪10余年的思考与探索,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但这个世界的变化趋势也更加迅速、惊人。</p><p class="ql-block">在本书中,作者引领我们伫立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尾声,回眸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既能看到儿童学的萌芽与曲折发展,也能看到新世纪研究范式转型的趋势,更能看到不远的未来儿童即将面对的不可预估的挑战,以及当代研究者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努力。可以说,这个时间节点的选择十分巧妙,就像落子之前需要长考,我们亟需总结经验,规划未来。</p><p class="ql-block"> 二是立场。“你眼中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点十分重要。只有儿童不再是“小大人”,“儿童”的身影才会被真正注视,“儿童”的声音才会被真正倾听。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研究者的立场决定其所见、所思、所言、所为,在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在《儿童研究:世纪的回眸与展望》中,无论是梳理与反思儿童研究的发展历程,还是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分析现实问题,很显然,作者们并不把自己单纯地当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或是教学工作者,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心理学、自然科学都是儿童研究的养分,但绝不于此。在他们眼中,儿童的历史、儿童研究的历史是由严谨的文章、重要的文件、生动的故事、生动的画作、感人的影视作品交织而成的,是所有重大事件参与者与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眼中“儿童”形象的集合。只有儿童,是一切的出发点,也是所有儿童研究者真正的立场。</p> <p class="ql-block">《幼儿工作者的视野/日本学前教育系列丛书》是作者津守真先生置身教育实践的记录。津守真先生作为一位儿童的研究者,一位心理学者,他在孩子的游戏中看到了人性教育的原型。因此,他来到儿童中,成为一个保育者。书中描述了他与儿童生活在一起的快乐与艰辛的探索,表达了对教育的感悟,充满了对儿童理解的智慧。这本书也是津守真先生对怎样才能通过游戏教育每一个孩子这个问题多年来的思考和回答。津守真先生希望这本书不仅对教育的研究者,而且对有经验的保育者、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家长们起到参考作用。</p>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课程是承载幼儿教育内容、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教师对课程的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反思能力是衡量幼儿教师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本书就是要与幼儿教师们一起感受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说出你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如何感受同行的教学艺术并进行教育教学的交流与沟通,如何在沟通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将的教学思想浸入到自己的教学文化之中。一个能够说好课、听懂课、会评课的老师一定是一名好教师。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他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说课、听课、评课就是教师与同行们交流思想,以分享经验为目的的一种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