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行之窦大夫祠

自由人

<p class="ql-block">在太原的文物古迹中,有一座与晋祠同为国宝级的祠堂,名气虽不及晋祠,但却有许多惊艳之处,它就是窦大夫祠。</p> <p class="ql-block">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的上兰村旁,倚靠着二龙山,汾河在门口流过,整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现存有乐楼、山门、献殿、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窦大夫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而建的。窦犨曾在太原市北边的阳曲县修过水利,造福一方,后人为了纪念他,因此修建此祠。</p> <p class="ql-block">“二郎手印”山门顶额“窦大夫祠”。山门东侧原有彩塑白马、红马。传说:这两匹马是二郎神的坐骑。一天夜晚,一匹红马跑出正门,正殿右侧耳房里边的二郎神闻讯,急忙出去追赶时,被门槛绊倒,在地上留下了手印,至今尚存,成为八景之二——离祠红马和二郎手印。</p> <p class="ql-block">1959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此留下了《访窦大夫祠》的诗篇:“孔子回车处,驻车尔却来。古祠为今用,遗像尚崔巍。烈石寒泉洁,危岩峭壁裁。澄清汾水日,一镜峡中开。”</p> <p class="ql-block">献殿也可以称为"祭亭",建于元代,面阔、进深各一间,正方形。它在古代的作用是每逢干旱的时候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都会在这祈雨、摆放贡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献殿、大殿均为元代风格,结构简练而严谨,为山西古建筑中罕见的金元时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八卦藻井"位于献殿,二层以上为八边形,一、二层为四边形,并于二层各边设神龛。融天圆地方,楼阁烟火,易经八卦为一体,寓意天地人和</p> <p class="ql-block"> 窦大夫祠正殿东侧有一块石碑,被称为《烈石祠祈雨感应碑》。碑体高大宽厚,碑由赑屃所驮负,表面光洁,玲珑剔透,光彩照人,人称“透灵神碑”</p><p class="ql-block">直到今天,前来窦大夫祠的人,如果有缘的话,摸摸赑屃的头,会看到石碑上面有个身着官袍、手持笏板的影像若隐若现,那就是被老百姓尊称为“水神”的窦犨窦大夫。</p> <p class="ql-block">正殿的窗户是唐、宋一直到辽金时期,除了直棂窗以外,也发展出了更有特色的破子棂窗。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记载了这一类型的窗。这种窗的立棂是将一根方木从对角线破开,变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所以有个“破”字。直角的一面对着外面,而室内的一面是平面,方便张贴窗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破子棂窗这一类型的窗现只存于佛光寺、南禅寺。</span></p> <p class="ql-block">祠内现有碑刻20通,其中辟绳极元碑1通、明碑4通、清碑15通。</p> <p class="ql-block">崛围山博物馆窦大夫祠碑刻精品拓片展</p> <p class="ql-block">鼓楼下的窑洞,曾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先生研读经史的书斋,他在明崇祯十至十五年间居读于此,室前有老杏树一株,其状若虹,故名“虹巢”。</p> <p class="ql-block">壁画类文物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载体。壁画一般分为宫廷壁画、墓葬壁画、寺观壁画和石窟壁画四种。山西境内存在大量佛刹道观,其中保存有辽、宋、金、元、明五个朝代的数千平方米的精美壁画。题材丰富,画艺高超,无疑是我国绘画史上的光辉篇章。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应该是这光辉篇章中精湛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为清代的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窑洞(以前住僧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上层为观音阁。内塑送子观音像,为近代重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宁寺是一组明代的建筑,供奉的是明代的塑像关公、关平和周仓。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以细致、精巧、精雕细刻、雕梁画柱。</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关公塑像极具特点。第一是他的姿势,平常所见的关公都是手持大刀的站姿或者是捧书夜读春秋的姿势,而这尊关公像采用的是坐姿。第二指关公的面色,大家所见的关公都是红脸关公或者是金脸,而这尊关公像为黑脸。第三指关公的胡须,关公有一个雅号称为美髯公,指他的胡须是连鬓为一个整体的,而这尊塑像为三段胡。第四指关公的肩部为溜肩。</p> <p class="ql-block">在赵戴文公馆西围墙外,有一民国时期的水塔。一个水塔都修得如此精致,足以看出以前的那些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民国建筑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赵戴文祠,赵戴文,生于1867年,山西辛亥革命先驱,后半生涉足政坛,官至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长,山西省政府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病逝于吉县克难坡,抗战胜利后迁葬于此。赵戴文非常信奉佛教,清心寡欲,洁身自好,所以这座公馆的主要组成部分便起名为“念佛堂”。整座公馆采用的是中西结合的方法,外部全部采用的仿古建筑,内饰装修采用的是仿欧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山西辛亥元老赵戴文墓地。墓碑上的字迹和我们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同出于马文蔚先生,赵戴文的长子赵宗复是中共地下党员,为太原解放做出突出贡献,曾任太原理工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窦大夫祠乐楼(戏台)位于景区中轴线最南端,紧邻汾河堤坝,为清代遗构建筑面积186.83平方米。旧时乡人每年七月都会在乐楼进献戏剧。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月,汾水怒发,将乐楼冲刷殆尽,基址半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闰八月重建乐楼峻工,重建的经过记载于窦大夫祠馆藏碑刻《重建乐楼碑记》。</p><p class="ql-block">楼的整体结构特殊,由两部分构成。南向为后台,面阔5间,单槽砸山顶,琼璃剪边,梁架结构为5架梁前廊式建筑,北向为前台,面阔3间,卷棚歇山顶,琉璃剪边,梁架结构为3架染卷棚式建筑。前台与后台由两个建筑连体而成,由北向南看感觉是一座前设抱厦之殿堂式建筑,由南向北看是一座前廊式单檐硬山顶山门。两建筑构为体形成乐楼,其造型实属少见,是研究我国戏台发展中之别例。</p> <p class="ql-block">前台与后台由两个建筑连体而成。</p> <p class="ql-block">由南向北看是一座前廊式单檐硬山顶山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