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蒲城

云水禅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次与蒲城相识,是在一个滂沱大雨的周末,全然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一声命令,仓促出行,对蒲城完全是一片陌生态,不知在何方,打开导航,全力寻找即将战斗的地方,努力让心灵和环境融合一处。在第一印象中中,这座远离关中腹地的小城带着浓浓的忧郁色彩,随着时空占线的拉长,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一)桥陵坐落于蒲城。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建于唐开元盛世年间,此时,大唐国力鼎盛,社会生平,经济发达,玄宗为感激父亲让位之情,以空前规模为其建造了寝陵。睿宗皇帝一生三让天下,一让母亲武则天,二让哥哥中宗李显,三让儿子玄宗李隆基,两次君临天下,一家老少皆为皇帝,素有“六味地黄丸”之称,其一生跌宕起伏,在波云诡异的皇室倾轧中,进退得当,安然生存,后人追其庙号为睿宗,寓意睿智通达。这座皇陵盘亘了几千年,静静的守候着,给这座县城打上了大唐帝国曾经辉煌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二)晚清内阁大学士王鼎诞生于此。清道光年间,国事日益衰退,英国通过输送巨额鸦片,让国人精神麻木,进而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于是,朝堂之上出现了以王鼎和穆彰阿为代表的两种观点。王鼎力挺主战,而穆彰阿力挺主和,起初,王鼎的建议占据上风,全面禁烟,才有了后来林则徐广东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后满清政府采纳了穆彰阿的建议,打开国门,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无疑,王鼎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深怀民族大义,舍弃个人权位,在满清贵族占主流的社会中,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的步伐,促进了国民的初步觉醒。</p><p class="ql-block"> (三)蒲城是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的故居。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合抗日,一致对外,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壮大了抗日名族占线有声力量,在现当代历史上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北人那种朴实忠贞的性格和国难当头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国人。</p><p class="ql-block"> (四)时过境迁。当下,蒲城是著名的瓜果之乡。蒲城西瓜和酥梨成为馈赠亲人和饭桌上的佳品,也是当地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远去了昔日历史留下的耀眼光环,这片厚重的黄土地,深深哺育了当地人勤奋,正直,豁达的性格。扎根黄土地,感悟黄土情,新训之初,梦想选择从这里起航,就是传承先辈这种忠贞不渝的根系血脉,锻造铁血利剑,铁心向党的军人血性,培塑过硬的铁拳尖刀,用实际行动书写当兵无悔的华美乐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