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七)后记:</b><br><br><b>一.《潮起》:</b><br><br>去年(2007)8月的一天,一位北京的朋友打来一通电话,然后发来一连串文件:北京2008奥运会三家顶级赞助商,正在内部招标,聘请全程跟踪火炬传递接力的拍摄团队,你们是否有兴趣试试?!此时,我正在美国宾州费城西的一个小镇——West Chester,我家后院的荒地上,顶着烈日,满身臭汗的在挖着鱼塘……。<br><br>1987年,我辞掉北京一家报社摄影记者的差事,领着三岁的女儿,作为太太的“陪读”到了美国,开始了又一段的“洋”插队生活。近十年后,我结束了“拳打脚踢”的“单干”生涯,离开我宾州的家,只身到美国首府华盛顿,为一家香港电视台CTN(传讯电视/中天频道)做摄像记者,一干五年;2001年,作为凤凰卫视华盛顿记者站的开站“元老”,又干了五年。06年底,我结束了十年奔波的两地生活,从华盛顿回到了宾州“乡下”——我的家。<br><br> 二十年前,我家周围全是庄稼地,离“不用电、不开车、穿纱袍、赶马车”的美国“另类”人群Amish居住区,仅不到半小时车程。我喜欢此地起起伏伏的丘陵,风花雪月的四季分明,更因为这里靠近土地——文革后山西插队九年的经历,使我对大自然充满了眷恋。如今刚刚开始过起了“自然睡、自然起,天天地里转、吃菜靠自己”的“悠闲”生活,正准备好好“休养生息”呢,再出山“打拼”?要考虑考虑!<br><br>说实话,我来美二十多年对体育活动都没太大兴趣。除了“工作需要”看过二场橄榄球、一场“NBA”、一场棒球外,再就是去看女儿参加的学校球赛了。对奥运会也从来认为是“健将们”和赞助商的事,跟咱老百姓生活没太大关系。就算是中国拿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我也未兴奋得“上纲上线”到“民族振兴”、“血洗耻辱”等等救国大义上。这可能是离国太久,缺少“运动”,降低了“觉悟”;还因为长期跑新闻,把“运动=$¥”太看清、看淡、看透,缺少了“激情”!更何况历届奥运会赚钱的不多,荡家的不少,而中国这么好面子的国家,这次又把办奥运当成个“政事儿”,“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就怕到时把钱折腾光了,砸锅卖铁成了“灾难”!我“杞人忧天”,因此从未想过自己也到这里面“插一腿”!<br><br>细看文件,我有诸多考虑:这次北京奥运的火炬接力传递,将跨越20余个国家,一百多个城市,近130天行程,是平均以每天一个城市的速度在快速行进的重头项目,将是目前奥运火炬接力历史上,传递城市最多、路线最长、观看人数最众的“世界之最”。<br><br>集我和我的同伴们几十年来国内、国际拍摄各种重大活动的经验,在技术层面不成问题,能够胜任。但关键是此次"奥运"已不是简单的体育赛事或单纯的商业操作,已被中国政府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作为国家政治大事来抓。奥运会成了展现中国现状、提升国际地位、融入国际社会的一次大检验,因此每一环节都必须非常严谨和严密,这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任何纰漏都可能被"上纲上线"!离国这么多年,“阶级斗争”的弦早已松懈,我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吗?<br><br>但这次活动的诱人之处,也实在使人心动。细想我这五O后之人,自中国来美国摸爬滚打二十年,且不说第一代移民的甜酸苦辣,僅在这回归媒体后:遭遇过“911”险境、随美军闯过巴格达、关塔纳摩基地探过秘、海地“维和”剿过“匪”……,但还没有长期跟踪采访过这样长的“和谐之旅”!且不说“百年梦想”、“百年雪耻”使人有些血脉膨张;就是这跑遍中华大江南北、山川大地,也使我这离乡多年的“海外游子”浮想联翩。还不要说一路上将会遇到的风风雨雨、磕磕坎坎,更使我这“唯恐天下不乱”之媒体人欲罢不能!<br><br>如今这机会居然送上门来,不禁一股热血又涌上了心头:试试吧,百年不遇,千载难逢!<br><br>主意已定:干!根据要求,我与同伴们马上组建了拍摄团队,并递出了标书:为重振中华民族的雄风,重整中华文明的精神,咱老汉再贡献一回!<br><br>但俗话说:好事多磨!如今跟国内打交道,“忽悠”的事忒多!而没想到的是,作为赞助商的堂堂外国大公司,如今也“入境随俗”“忽悠”起来。自07年8月开始,我们几次回国沟通、面谈:行程、人员一日三变,计划、预算暮四朝三,直到折腾得我们已没了精神、少了耐性、准备撒手退出了,终于有了确定回音:<br><br>自2008年5月4日海南三亚起,为一家赞助商全程跟踪拍摄北京2008奥运火炬接力境内传递,直到8月8日北京结束。于是,我作为一家赞助商的摄影师,公然“混”进了中国官方媒体团队,进入了“圣火“运行团队,成为媒体车上的一员。<br><br> 潮水涨起来的时候,你不知道会从大海深处带来些什么,我只有扑将进去,做一个冲浪儿,见机行事!<div><br></div> <b>二.《潮落》:</b><br><br>2008年8月8日下午北京101中学,当最后一名火炬手跑进庆典会场,车队离开时,我都没有感觉这火炬传递已经结束。最后车队停在“鸟巢”边,大家开始告别,并拉包提箱各自离开,我才突然觉得:火炬传递这近百天、百多城市的奔波,完了,真的结束了!望着远处朦胧中的“鸟巢”和眼前拥抱分别的“火伴儿”,我忽然觉得看不清了,泪水涌出了眼眶,我赶紧转过身去!<br><br>回到家,夜深人静时,一幕幕的传递画面经常在眼前闪现,或清或糊;一阵阵的民众呼喊依然在耳边轰响,忽近忽远!夜不成寐,打开电脑,翻开一页页的图片:那笑容、那面庞、那“火伴”、那朋友、那瞬间、那场景……,张张温馨;那火炬、那车队、那人群、那团队、那街道、那城镇……,历历在目……。<br><br>自5月4日海南三亚开始,我们跟着火炬传递跑遍了全国106个大小城市,96天下来,记录了近小2万火炬手的传递活动。我作为“圣火”团队的一位老团员,一路下来未落7O、8O后,基本无灾无病,一站不落跟完了全程。(除了西藏因为我是外国护照未准进入)原想借此行减肥,不想连体重都没少一斤!用朋友的话说:老家伙,还真行!<br><br>传递期间,我只为一家赞助商拍摄他们的火炬手,因此比新华社或奥运官网的摄影师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传递途中拍了不少生动、感人的群众场面。因为有“闲”,每到一地,就会有团队成员来登门:“萧老师,请帮忙拍一下今天的XX号、XXX号,拜托拜托!” 助人为乐,只要我有空,来者不拒。于是在驻地每到入夜,“我家房门常打开”,人进人出来拷片,直到午夜,因而也结交了团队中不少的朋友。<br><br>唯一遗憾的是:每天我只能在行进中的媒体车上,在有限的范围和视野里寻找、扑捉那些我感兴趣的画面,如果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广的范围,我想会发现更加有意思的场面。为了补偿这一缺失,我在全程跟随“圣火”团队运行时,做到“手不离机”,时时刻刻在记录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团队中众多的“熟人”留些纪念,因此存下了不少团队运行中珍贵的点点滴滴。每当我翻看这些画面,都会有与大家共享的冲动,于是检出一些照片,放进博客、发到信箱、传给诸位。<br><br>太太自美国来电:“出本书吧,人生难得这场经历!”;“火伴儿”们留言:“出本书吧,留住我们这难忘的旅程!”;朋友们来信:“出本书吧,让我们也能与你分享!”;家人们鼓励:“出本书吧,我们来帮你!”;有出版社甚至说:“赔钱也帮你把这本书出了!”……。考虑再三,盛情难却,于是我向“火伴儿”们发出了邀请:<br><br>诸位"火伴儿”:你们好!<br><br>自回到美国,已半月有余,非常想念大家,希望你们也时不时想想我!<br><br>我想出一本图文画册《不熄的圣火》,从一个离国二十多年"老海归"摄影师的角度,通过跟踪拍摄境内火炬传递全过程的经历:从一个特别的侧面(媒体团队)、特殊的时机(火炬传递)、特定的人群(各地民众)、特长的时间(近一百天)、特多的地域(百多城市)......,来反映近年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表现人民大众"顽强不屈"的生活、来记录时代历史"生生不息"的传承!<br><br>这本反映火炬传递的书,除了将生动记录火炬手们的“精彩表演”,更多的我要记录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热烈参与、转型社会中的"商业PK"、安保与运行的"交战与合作",以及媒体们的"全线出击"。而我更想让世人知道的是:在这"轰轰烈烈"的后面,有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在"辛勤劳作"、在"推波助澜“——火炬传递的全体运行团队:奥组委、护卫队、赞助商、媒体车、"圣火"机、后勤组以及安保团......的通力合作,才有开幕式主火炬点燃的那天!<br><br>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因此在书前辟出《奥运之火传递感言》,恳求诸位从你们各自的岗位、角度、观点、兴趣,留一些感想在里面,把这本书作为我们大家共同的纪念!<br><br>我想此行每个人都可以写一本书,因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job、不仅仅是"史无前例":她留给了我们每个人太多太多的回忆、太多太多的磨练、太多太多的经历、太多太多的启迪!我先开个头吧,也等着诸位的大作!<br><br>愿我们再一次合作,谢谢你们!<br><br>萧燕 拜托 2008年10月于美东<br>-----------------------------------<br><br>信发出后,受到了大家热情的支持和期待,纷纷发来感想和照片,希望这本寄托大家共同期望的画册尽快出版。于是,我就开始了想睡就睡、想起就起、想写就写,谁也不能问、啥也都不干,被老婆称之为“趴窝”的整理、挑选、编写的历程。<br><br>首先要感谢我的侄子大忠,他这次也是联想公司选拔的火炬手,在井冈山,他感受到了那种全民参与的欢腾气氛和火炬传递的热烈氛围;在听我聊了一路传递的经历后,他深深感到我应该把这些展示出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在那熊熊火炬的后面,有更多的人在燃烧着自己!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出版社、定出了计划、查检了各项法规、得到了物质支持……; 另外要感谢我的老朋友摄影家薛佳,给了我众多的建议和鼓励。然后,要感谢的就是几十年来永远用“实力”放手支持我“折腾”的老伴儿——镇平。<br><br>如今,这本画册终于在各方辛勤努力下出来了,这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人的劳动。尤其是出版社的OJ总编、SX编辑以及为此书付出心血的诸位,我无法一一表示感谢,只好说声:您们辛苦了!愿这本画册成为我们共同劳动的结晶,永志不忘!<br><br>如今大潮退下,僅留下这些痕迹……!<br><br>萧燕 记于2008年12月美东费城西《乱竹苑》<br> <b><u>再追记</u>:</b><br><br>此次借发《美篇》的机会,我又从头到尾翻阅了这本书,感触良多:当年为了出书的限制,很多的人和事我没有写进去。如今短短的十五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亚于百年变迁,印证了我当时的很多不得为外人道的想法!且不说书中的景物早已沧海良田、今非昔比;而当年众多的各色菁英“火炬手”,如今也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令人唏嘘!<br><br>作为一位老新闻人,我庆幸自己随时随地用自己的“老枪”,记录下了那一段“普天同庆”、“全民沸腾”的岁月,与今天的现状相比,也只能扼腕叹息!<br><br>老枪(萧燕) 2023年端午节再追记<br><br>阅读请看《不熄的圣火》(电子书):<br><br>https://oldgun.smugmug.com/Professional/08%E5%8C%97%E4%BA%AC%E5%A5%A5%E8%BF%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