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音乐:故乡的歌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摄影:任广鹏 孙建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撰文:孙建荣(字下图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故乡是山东省烟台莱阳市谭格庄镇铁匠庄(原西留乡),地处距市区15公里的一个山沟沟里的小村庄,四面丘陵,温暖的山泉小溪环绕,民风纯朴、自然风景优美。</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随着父辈军旅的脚步,我和哥哥姐姐都出生在异乡,跟着父亲的部队走南闯北没有固定的住所,不管是部队家属院还是幼儿园还是单位的宿舍、租赁的民房,那些都不是自己的家。学生时代魂索梦牵的永远是年中穿插的寒假、麦假、秋假,或者火车或者卡车、轮船都是带我回故乡的摇篮,故乡才是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走过千山万水,跨遍大江大河,住平房大宅院,迁高楼大厦,终究还是抹不去故乡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故乡的记忆永远是望不到尽头的小山坡,是山里松树自然掉落的一片片松树篓和松枝,是那沿着山坡走出来的一条弯弯曲曲通往家的小石子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故乡的记忆是那山坡下几排矮小的石头房、是那院外门口旁边的一眼泉水井、是那大门口流淌百年的清澈的小溪、是那井边的一个大碾子、是那几个芦花大公鸡领着的一群乱飞乱跳到处拉尿的老母鸡,是那窗外院内有点点臭味的大猪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故乡是那口能做出各种饭菜的大铁锅和一抽一拉的大风箱、是那能把蚂蚱烤熟、把红薯烤焦的柴火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的记忆是那年三十不睡觉,半夜打着灯笼挨家挨户拜年只为得到二三元压岁钱的山沟沟,是那好看又好吃的各式各样的花饽饽,是躺在院子里数着星星睡觉的小竹子床,是那炕洞里藏着的甜甜的红薯和绵绵的芋头,是小燕在黑乎乎屋顶絮的燕窝、是那门前小山坡上绿油油的小菜园、是那坐在大门墩或者爬到院内平房房顶等孩儿回家的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那是姥姥姥爷的家,那是舅舅的家,那是三爹三妈的家,那是哥哥嫂子的家,那是侄子侄媳的家,那是我心中永远的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年复一年,只有空中的白云和梦里的燕雀时常带我重游故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而今为了思乡的情节,为了父亲的遗愿,我重返故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铁匠庄村的最西头住着村里唯一一户姓孙的人家,那是我的家,那里有我的家人。我们家是130年前从海阳县行村镇孙家夼移居到铁匠庄的(具体年份已经无从考证了,从我的爷爷算起移居铁家庄至少130年了)。再往前追溯我们孙氏家族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后人,在起义失败后从安徽逃亡到山东海洋县的邢村附近,隐姓埋名在此生存了600多年,起村名“孙家夼”,9年前老公陪我回家时跟部分家人们的合影是了却我对故乡思念最直接的寄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和故乡的两个堂哥合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三爹孙德山是华野9纵老兵,曾跟随许世友将军打到开封,解放后复原回村务农,任铁匠庄村支部书记40多年,记得小时候回老家遇上清明节,学校的老师都会带学生们到我家的祖坟,祭奠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我的四爹、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我的五爹孙德贵、我堂哥孙洪友。我小时候曾几次听三爹跟学生们讲述八路军的传奇故事,可惜三爹讲的故事现在我都记不得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对四爹的认知只有三爹和父亲的谆谆嘱托:永远不要忘记你四爹是抗日牺牲的英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解放战争中牺牲在即墨灵山的我的五爹孙德贵画像。听长辈们说五爹孙德贵是被炮弹炸飞了,连个完整的遗骨也没有留下。(画像是烈士孟祥斌的遗孀叶庆华女士送给我的珍贵的礼物。)</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堂哥孙洪友烈士的素描画像。画像是烈士孟祥斌的遗孀叶庆华女士送给我的另一件珍贵的礼物。1947年9月,堂哥孙洪友在胶东保卫战中带领九纵某排三十多名战士,在莱西上店黑顶山打阻击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时与敌人拼刺刀壮烈牺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初期堂哥孙洪友的爸爸妈妈、也是我的大爹大妈住在山枣沟的一个窑洞里,后来村里优待烈属给分了三间平房,村里帮助春播秋种,晚年幸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与大爹家的堂姐孙连英合影。堂姐孙连英是堂哥孙洪友(烈士)唯一的亲妹妹。姐夫是海军,一直和战友们守护着青岛的大片海域,姐夫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二爹家的堂姐孙进英(曾随母姓叫董进英),新疆建设兵团老兵,“戈壁母亲”。姐夫是功勋老兵,战争年代多次负伤,身有残疾,比姐姐大20岁。姐姐姐夫是组织给牵线结婚,姐夫的部队在南疆,姐姐在北疆,听姐姐讲她和姐夫一年才能见一次面。姐姐有五个儿子,小儿子跟我年龄差不多,也快60岁了。二爹和姐姐、姐夫、五个儿子的一张全家福父母一直珍藏,搬家时找不到了,一直想念着新疆乌鲁木齐大姐一家人,已经四十多年没有音信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有里里外外操持着家务的二嫂,想当年也是家乡的妇女模范、劳动骨干、积极分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我和三爹家的四个堂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侄子、侄媳、外甥,右一是大外甥,军校毕业,部队服役多年,现已转业,是我们家的第三代军人之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大侄子、侄媳、侄子怀抱的是他的孙子,按辈分是我的重孙,我妈的第五代孙,这次返乡如果带着妈妈来,老人家一定非常的开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我和侄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父亲孙德法,1927年生。奶奶6个儿子没有女儿,父亲排行老六,因为家里常年有八路军来往,奶奶家的男孩子们当八路军的多,父亲是奶奶最小的儿子,当女儿养的,结果也跟着哥哥们参加了八路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前父亲在农村家境还算殷实,弟兄们都读过私塾,抗日战争爆发,私塾没法读了,弟兄们相继参军入伍。1945年春天莱阳解放前夕家中有马5匹、骡子2匹,还有几只小毛驴和牛。1945年土改前夕家里的男丁都当兵去了,大部分牲畜被爷爷奶奶分给了乡亲们,分给乡亲们的还有祖上耕种多年的山地。1990年我和老公陪父亲回乡探亲,站在村后的山岗子上,父亲对我说,“这边的还有那边的山地都分给乡亲们了,只是那几匹马也给分了……”,父亲没有说下去,我已经感受到他对马的不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胆大心细,从小就跟马结下了缘。8岁就独自上山割草、骑马、放马,抗日战争时期利用小孩身份给八路军传递消息,是八路军小小的通讯员。听父亲说他曾给日军放过马,曾利用放马的空隙给八路军送信。1946年正式加入野战军之前父亲一直是民兵,参军后是炮兵 ,运输重炮离不开马,父亲的身边从来都是有马陪伴,解放后部队多次派父亲去内蒙买马,每一次买马都要经历选马、驯马到托运回部队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才知道,父亲五十年代的一次次去内蒙买马是执行为援建朝鲜挑选马匹的任务。父亲刚专业时单位运输卡车有限,主要也是骡、马大车。父亲选的办公室是紧挨着马房最近的,有时间他就会去喂喂马、跟马聊聊天、看看马的眼睛,遇到马儿生病,他能用偏方来治疗,对生病的马儿喂养饲料各外严格细致,并嘱咐负责喂马的师傅对病马精心照顾,再后来马儿就只有草原或者公园游乐场上能见到,每次看到父亲骑着马儿转几圈都能感受到他对马儿的宠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铁匠庄的家、铁匠庄的家人。铁匠庄是由铁匠庄、山枣沟、柳树沟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村落。爷爷、奶奶的家是铁家庄,姥姥、姥爷的家是山枣沟,距离不足一公里。时光过了50多年,记忆却永远停滞在70年代的那个山枣沟、那个铁匠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要想回家着实不易,那时候火车是慢车,住在江苏宜兴到莱阳需要多长时间我不知道,我有记忆的时候父亲已经转业到德州,从德州或者平原火车站上车,到莱阳火车站1000里路得走一天一夜,中间时常还得换乘,但是回家的火车再慢也从来不烦,等过了潍坊看到窗外的山丘、听到胶东的方言立马激动的要跳起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火车上的周村烧饼是非常美味的食品,时至今日还是时常买一些来回味小时候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976年,我11岁,那年暑假,搭乘父亲单位的一辆大解放卡车回莱阳,过黄河时卡车倒轮船、轮船倒卡车,到了莱阳县城换乘公共汽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当时没有黄河大桥,卡车经过济南黄河洛口段时,卡车要开到船上,然后摆渡过河,我的感觉离家越来越近,到处都很美,而同行的妈妈因为晕船一直在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七十年代的潍坊。潍坊是回家的必经之地,很多次到达潍坊天就黑了,住所一直就是大车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记忆中的大车店旅客总是很多,分男女两大间,每间房里有很长的大通铺,小时候我总是担心会有小偷偷我们的东西,晚上我总是抱着装有现金的包不睡,等妈妈醒了再睡,等长大了妈妈还经常夸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列车驶入莱阳火车站的一霎那,永远都是压抑不住的激动,终于到家了的那种感觉一辈子都不会忘。下了火车转乘公交车去莱阳绢纺厂,在莱娟工作居住的三姨三姨夫的家是回到莱阳的首站,公交车票价捌分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莱阳汽车站,是我小时候记忆中非常大的非常现代化的一个站点,设施齐全,比我走过的其他汽车站都豪华。从汽车站乘公共汽车回铁匠庄,行程15公里,一个人票价捌毛钱,记忆深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莱阳北的电影院,曾经路过未曾进去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到了莱阳县城,每次都是先去莱阳绢纺厂的三姨姨夫的家歇歇脚,三姨姨夫都是莱绢的工人(左起三姨、三姨夫、父亲、妈妈)。三姨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大我一岁,一个小我一岁,都是我儿时的伙伴,弟弟淘气,记忆中的弟弟小时候训麻雀、玩剪刀,在姥姥家逮蚂蚱、螳螂烧着吃,年三十一夜不眠去挨家拜年讨压岁钱……,弟弟玩剪刀捅坏了眼球,幸好莱阳部队医院眼科专家及时给予手术保住了眼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莱阳绢纺厂1958年建厂时名叫“山东绢纺厂”,后来改名“山东莱阳绢纺厂”,隶属于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上世纪50年代末建厂,主要利用山东省各缫丝厂的下脚料生产绢纺丝,兼纺化纤、毛纺、机织长毛绒等产品。绿色军大衣上的毛领子就是莱娟的产品。记得来来往往的莱娟工人特别多,一车一车的打包好的毛领运出厂子大门,感觉好气派。除了莱娟,莱阳的动力机械厂、拖拉机厂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国营老厂,我最熟悉莱娟,莱动和莱拖小时候只是路过,印象不大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莱阳拖拉机厂是烟台汽车制造厂的前身。50年代为恢复当地的农业,政府将“莱阳新建锅厂”改造成可以维修拖拉机的“莱阳拖拉机修配厂”。1969年烟台地区革委会决定组织拖拉机生产大会战,又将“莱阳拖拉机修配厂”扩建成具有年产3000台拖拉机产能的拖拉机制造厂。1970年在多个零配件厂家的配合下“莱阳拖拉机修配厂”试制成功第一台东方红—20型拖拉机。1972年“莱阳拖拉机修配厂”更名为“莱阳拖拉机厂”,同年莱阳拖拉机厂在东方红—20型拖拉机的基础上研发成功了泰山—25型中型拖拉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莱阳动力机械厂,成立于1943年的老国企,曾经是兵工厂,获得过国务院嘉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中小型柴油机生产基地,素有“南常柴北莱动”之美誉。曾经拥有干部职工5000多人,曾经的一代代莱动人励精图治,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华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春,由国家投资在莱阳城西关的荒丘上规划隆茂新厂区,建起一排排新厂房。1958年,隆茂铁工厂正式更名为莱阳动力机械厂。从此,莱动进入了国家内燃机生产序列,依靠自主研发快速发展壮大,一步步成长为农机生产赫赫有名的“国家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从莱阳县城到铁匠庄途中经26军老营房,营房驻扎莱阳近半个世纪。几十年来,小城莱阳陪伴26军同发展共成长,26军,助力这个小城的发展,小城莱阳,见证26军的壮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我心中的莱阳,永远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莱阳有胶东最早的党组织,这里曾发生攻打万第、蚬子湾、莱阳等数场激烈战斗,牺牲了数千名烈士,走出了数支英雄的部队,在莱阳抗战史、解放战争史,与26军辉煌的军史相映成辉。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莱阳战役我军伤亡惨重,华野血战10昼夜,以伤亡7700人的代价全歼守敌5000余人,解放莱阳。父亲在世时从未给我讲过莱阳战役的战斗故事,也没讲过他立的战功。父亲去世后我从父亲的档案中查阅到他在战争年代六次立功记录,其中1947年在莱阳战役中父亲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至此我理解了父辈常说的一句话“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有什么脸给你讲我立的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莱阳是第26军的老家,前身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军区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后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第三野战军第26军。1952年6月,第26军回国后移防山东半岛,军部设在莱阳,隶属于华东军区战斗序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1952年9月24日,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奉命率26军进驻莱阳地区。部队进驻莱阳后, 营房筹建和改造随之展开,营区几乎是从零开始建设,而没有地方居住的官兵,很多住进了周边村庄的空房子,有的住进了老百姓的家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26军营房,承载着26军的历史,见证着26军的变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营房筹建,始于1952 年。由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在军部的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星罗棋布地部署着十几座师、团级的营房。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6军军部设在莱阳城西的一个山沟里,隐蔽性极强,据说建成后空中侦察机看不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莱阳营房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军营之一,也是全军唯一驻扎在行政村级单位的陆军军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莱阳驻军有1个军部,8个师级单位,20多个团级单位,包括海陆空,几乎所有乡镇都有驻军,是全国驻军最多的县市之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宏伟的军人大礼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三层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电影队和宣传队的平房宿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机关卫生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宿舍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宿舍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伙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回铁匠庄的路上还有一处让我向往已久却始终没有去过的地方:莱阳军用机场。军用机场的位置是爸爸告诉我的,在回家途中东边的一座小山上,因为是军事重地不允许靠近。机场始建于在1957年,刚成立一年的海军航空兵侦察机大队转到莱阳机场,1966年扩编为独立团,1987年改番号为海航2师4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6军驻扎莱阳近半个世纪,提高了莱阳的知名度,提升了莱阳的城市气息,造福于数代梨乡百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6军曾经是数代莱阳人的记忆和自豪,也是莱阳这座城的骄傲。这座小城,也是26军官兵心中的牵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公共汽车穿越十公里路的营房,就快到我日夜思念的故乡了。我乘坐过的公共汽车目的地永远都是上孙家,上孙家车站显著的标志就是路边一个门市部,记忆中啥好吃的都有,现在那个曾经让孩子们神往的门市部还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时隔多年再一次回到日夜想念的故乡。正赶上麦收季节,雇来的收割机上山把熟透的麦子收割后直接就变成了麦粒,家人们只负责把麦粒运到房顶晾晒,赶上了下雨,79岁的大哥用塑料布盖严,雨停揭开塑料布继续晾晒,我见证了如今山沟沟里的家人收割、晾晒小麦的全过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家乡的饭桌在炕上、家乡的话在耳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家乡的饭还是原来的味道,家乡的人永远都是那么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铁匠庄村由山枣沟、铁匠庄、柳树沟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子的最东头是山枣沟村,山枣沟村的最东头有三排小石头房,那边是姥姥姥爷的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小时候,走进姥姥的家门我就会缠着四舅上山, 家乡的小山坡上松树不高,松树篓遍地都是,对我而言它即是一种玩具也是哄姥姥喜欢的引火柴,四舅总是一边嘟囔着“爬山有啥好耍的”一边带我上山,下山时我的收获是一筐松树篓,四舅则是码的整整齐齐的一堆干树枝,四舅用藤条把树枝梱结实背在肩上,另一只手帮我拎着我的筐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每次下山,我的口袋里都会装满采摘的还没盛开的黄花,手里拿着一把盛开的黄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盛开的黄花漂亮的很,是我最喜欢的花,可是採回家姥姥不喜欢,我想的是玩,姥姥想的是吃,目的不一样,到现在我还记得我是这样描述:我姥姥喜欢那种没有“笑”的黄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石头小房子里面曾住着我的姥姥、姥爷,石头房前站着的是我的二舅姜禄山,他已经80多岁,是我记忆中的姥爷的模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姥爷姜仁增。姥爷是当地的“文化人”,读过9年私塾,老地下党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为家乡的解放事业而忙碌,姥爷家的土炕下面有一个特大的炕洞,可以储藏粮食、红薯、芋头,战争年代隐藏八路军立过大功,也是我小时候捉迷藏的好去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姥爷都会准备好笔墨为乡里乡亲免费书写对联,70多岁的时候还要步行10几里路去西留公社开党员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姥爷姥姥有多个子女,有的在战争年代夭折了,活下来的五个儿子:姜福山、姜禄山、姜寿山、姜喜山、姜全山,还有三个女儿姜淑英、姜淑花、姜淑莲。如今姥爷姥姥已经不在了,姥爷姥姥住过的房子还在,爱没有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现在山枣沟住着的还有务农的或者退休的舅舅、舅妈们,还有表弟、弟媳、表妹,还有外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铁匠庄后山坡泥土里躺着我的祖先,那里有我的爷爷、奶奶、大爹、大妈、二爹二妈,三爹三妈、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四爹、五爹和堂哥的英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公和我一起去即墨烈士陵园祭奠安葬在陵园的五爹孙德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寻找战争年代牺牲家人的遗骨重任落在孙家第四代子孙身上,堂姐孙连英的孙子小东一直为寻烈士他的舅爷爷孙洪友而奔波,如今找到了,他总是独自时不时的去祭奠英雄的前辈,我们不敢忘记从莱阳走出去为祖国解放而献身的家人和他们的战友,永远不会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想家……梦回……如今成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家人依然安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变了的是小石子路成了宽宽的水泥路,小溪变成了水库,门口旁边的泉水井没有了,长成了一颗大大的核桃树,小燕的窝絮到了屋檐底下,姥姥姥爷三爹三妈搬到了山坡上的地下,小燕初飞,侄孙满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