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刀锋》出版于1944年,我看的这个版本是1982年秭佩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无论从哪儿说,拿到手里都是一本“老书”,于我而言,却是一本新书,为了保护老古董不被破坏,专门为它量身定做了一个布书衣,这样随身携带,无论放包里还是舟车之间都可以放心地展卷来读。</p> <p class="ql-block">书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一行字,“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字面意思大概是说剃刀是很锋利的,想要跨过它没那么容易;世上聪明的人有很多,达到通透境界的人却很少。这也许就是书名的来源吧,生活就像在刀锋上行走,是步履维艰还是游刃有余?此刻我的脑子里闪现出两个意象,一个是红孩儿的莲花台,他盘腿其上,每一个缝隙都插着向上的刀锋,动弹不得,想要刀锋褪去,得靠菩萨法力。另一个是在某景区曾观看过的“上刀山”表演,勇士赤脚踩在凌厉的刀锋上,镇定自若皮肉安然,神力也气功也,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有形的刀锋如此,生活中无形的刀锋无处不在。古今中外,战争贫穷苦难,困厄潦倒迷茫,即使在和平年代温饱有余,精神的匮乏同样会内卷内耗,生而为人,短暂的百年,想来真是不易。哲学家们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尼采、柏拉图、康德、亚里士多德……</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作家毛姆会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做出怎样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旅行,两个小时的车程,打开这本新书,让精神驰游在上世纪的美国、巴黎、意大利。视社交为生命,出入上层社会,穿戴讲究虚伪势力的埃略特首先出场了,他带着书中的“我”,也叫毛姆的一名作家,认识了他的姐姐和外甥女伊莎贝尔以及伊莎贝尔的未婚夫莱雷、好朋友格雷、闺蜜索菲,故事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一战结束,美国青年莱雷从战场归来,因为目睹了最好的朋友因为救他而牺牲的场景,性情大为改变。战争残酷,生命无常,他开始探寻人生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内心的迷惘使他无心去过常人眼中的幸福生活。他拒绝了格雷父亲可以给他提供优越工作的机会,解除了与未婚妻的婚约,独自一人开始了漫长的探寻之旅——“闲荡”。他拼命地读书,想从书中寻找答案,他学习多国语言,他到巴黎,做过煤矿工人、农场苦力,到过德国,最后到印度,在宗教中找到灵魂的皈依,他放弃了所有的财富,安心的回到美国做了最普通的汽车修理工,他获得了内心的富足和安宁。作者是极力赞赏这种高尚人格的,他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敢于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勇敢的去探寻精神的需求,即使探寻的道路上荆棘密布,刀锋林立,也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可以理解,可以欣赏,但这毕竟不是生活的主流。读过弘一法师的几本书,使人开悟,他富贵才华却选择了出家,试问,人间有几个李叔同?据他的学生丰子恺说,他出家的原因是在追寻人生的第三种境界,是超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上的灵魂生活。</p> <p class="ql-block">年轻人,为了理想去追寻,莱雷的年纪跟我的孩子相仿。莱雷漂泊在外的故事和经历牵着我的心,我仿佛置身其中,跟随着这帮年轻人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书一页一页地往后翻着,不知不觉我在大学的自习室里度过了整整一个下午,默默地充当了一回学生。</p> <p class="ql-block">相对而言,伊莎贝尔就非常现实。他确定莱雷不能给她想要的生活,转身嫁给了家境富裕又非常爱自己的格雷,她的婚后生活确实很幸福,两个乖巧的女儿,能够赚钱的老公,随心所欲购买橱窗内时尚的服装,体面的出入上层的社交圈。</p><p class="ql-block">世俗还是真实?</p><p class="ql-block">站在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我觉得她的选择很正常!</p><p class="ql-block">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格雷破产,而伊莎贝尔始终陪伴在他左右,舅舅埃略特也慷慨地给予了资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最终重回上流社会。原来舅舅也不是像一开始看到的仅仅虚伪势力,他也有很强的家庭观念,人性中也有善良慷慨的一面。</p><p class="ql-block">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异域风情,虽说语言和交往处事方式有所不同,但也有着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莱雷和伊莎贝尔这对有情人因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活,而最终未成眷属。在他们身上,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就像一对平行线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不知道莱雷对伊莎贝尔是否真爱过,至少在伊莎贝尔的心中一直深藏着一个莱雷。多年以后,莱雷遇到沦落风尘堕落成娼妓的索菲,那个曾经纯洁诗意的少女,伊莎贝尔的闺蜜,他决定娶她为妻,是慈悲?是救赎?还是渡己之后又渡人?伊莎贝儿很难理解,设计阻止了这场婚姻,索菲失踪后死亡。</p> <p class="ql-block">书中还讲述了一个莱雷遇到并帮助过的女子苏珊。苏珊在17 岁时被来当地采风的画家诱奸,而身无分文的她也深知自己没有谈婚论嫁的可能,因此她追随画家来到巴黎。之后她不断离开一个画家,投入另一个画家的怀抱。她给画家们做模特,整理家务、管理事务,也算是个很有能力的女子,命途多舛,40岁不到,她不知道已经换了几个男人,大多是被抛弃。没有名分,没有家庭,没有尊严,但她活得审时度势、通透明白,她是不得不向命运低头。</p><p class="ql-block">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p><p class="ql-block">画家跟的多了,她自己也学会了画画。最后投靠一名富商阿希尔,在富商的包装下,她成了一位知名画家,并登堂入室。</p><p class="ql-block">她像一根顽强的小草,任风吹雨打,即使匍匐也要生存。</p><p class="ql-block">不禁想到余华《活着》中的主人公富贵。人为什么要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p> <p class="ql-block">书中还有其他人物和故事情节,不再赘述。结局,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所要的东西:埃略特在社交界出了风头,依莎贝尔以巨大的财产作后盾在活跃的有文化的阶层中获得巩固的地位,格雷谋到了一个可靠的有利可图的工作,有自己的事务所,每天九点到下午六点去上班,苏珊生活得到了保障,索菲求得了一死,莱雷得到了快乐。</p><p class="ql-block">很难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书中每个人物的人生意义、成败得失。同为孔门十哲的子贡和颜回。子贡富可敌国,颜回却连自己都养不活。然而,箪食瓢饮,回也不改其乐。</p> <p class="ql-block">回到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问的这一问题,就像书中所说的,“答案比问题多”。</p><p class="ql-block">无所谓对错,每个人都按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生活。芸芸众生,娑婆世界,千姿百态。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家境不一,性格迥异,天资禀赋、能力努力、环境境遇甚至寿命长短等等都有差异,怎么会有标准答案。</p><p class="ql-block">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告诉我们,面对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p><p class="ql-block">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安时而处顺”,意思是安于常分,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也不失为一种普遍的人生意义。</p><p class="ql-block">你我皆凡人,不必纠结,不必紧张,不必放大生活中的苦难,不必刻意去寻找生活的意义,生活哪有那么多意义?</p><p class="ql-block">冷暖自知,悲喜自渡。</p><p class="ql-block">或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p><p class="ql-block">合上书本,刀锋入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周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略记以上,标明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不想费脑子再去思考毛姆到底想传递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就像毛姆在他的《书与你》中提到,读书是为了享受。在他看来,文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为了愉悦而生的。</p><p class="ql-block">不要书读得多了,反而成了呆子。</p><p class="ql-block">此刻,泡杯茶,心无挂碍,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沉浸地读一本新书,也许就是当下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