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艾草香,山水情意长,端午随笔

耕夫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由来有多种说法,有纪念屈原爱国投江之说;亦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当属屈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端午习俗,也是南北别样。江南,是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草本植物,叶子如剑),煮青酒。北方,则是插杨柳,点雄黄,戴香苞,绑花线。可谓文人抒怀,大众欢度。</p> <p class="ql-block">  今早,我还是按当地民俗,门头挂了艾枝菖蒲,吃了两个粽子,押了几口陇南龙井茶,依窗眺望,思绪万千。身在他乡为异客,端午乡俗绕心房。想着老家的民俗,今天该是女婿给岳丈,外甥给舅舅,追节送礼。如今,双親已故去。故舅亲戚朋友都在远方,唯有用微信互动和电话问候是欢度端阳最好的办法了。</p><p class="ql-block"> 不料第一个电话就把我引入端午节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我拨通了舅奶奶(先父的舅母)的电话,说了声:舅奶奶,您好吗?老人家已是耄耋岁寿,可耳朵聪亮,一下就听出来是我的声音。叫着我的乳说,“我,好着呢!你在哪里?你仁义的很,每逢节令都不忘记给我打电话过来,听到你声音,我高兴的很……”。我又问“端阳咋过?她说:“现在过端阳没有以前的热闹了。你舅爷活着的前一年,折来了杨柳,也无力往门头顶插,就插在上房墙下的蜂窝眼里(农村土法蜂窝);还编了柳圈圈和柳叶坠要给我戴上,我给搡着过去了(北方语,意为爱昧愉悦)。从你舅爷老百年后,我再没折过杨柳。”听完舅奶奶一席话,让我伤怀又伤感。老人家的话语里允满者对故去舅爷爷的怀念,隐含着老俩人在世时相互关爱,和谐生活的追忆,也表露出当代人对传统节日淡化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  回想我们小时候,盼望着过端午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每到端午节,赶在我起床,爷爷早早拆来杨柳,插在大门顶上(说能僻邪驱疫)。妈妈给我和弟妹们的两耳口和鼻子孔擦上雄黄(解释是蚊虫不叮咬),在双手腕和双脚根绑上彩色花线(意为绑定吉祥,岁岁安康)。她还预早用五颜六色的布条做成吊荷苞(也称香苞),大家抢着要,妈妈说,我是男孩子,给我分的少,给姑姑和妹妹多。起床后,奶奶总督促我们到门前的麦田里洗露水脸,说是长大后脸上光堂,不长痘痘。要说最美的还是端午节的午饭——烫面饼子,巻韮菜炒鸡蛋,再喝一碗甜坯子汤。那个香啊!打个饱咯都回味着香气。那时生活极度困难,一年就只能吃上这么一次。 几十年后,陪着老人回到乡下,适逢端午,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对面山上少去了放羊娃揹毛鞭的声音。也很少看见点雄璜,戴荷苞,扎花线的孩童。究其原由,还是那个年代,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精神文化很不发达。</p> <p class="ql-block">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国家立法,把清明,端午和中秋定为法定节日。可社会发展进步了,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确很淡定,似乎成了与假日类同的观念,宁肯追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和感恩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确无情趣。实在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悠悠艾草香,一年一端阳。互动祝安康。山水情意长。</p><p class="ql-block"> 愿人间烟火处,吉祥皆安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茂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癸卯年端午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