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地名故事】西寺庄乡集乐村

學海🈚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武安地名故事</b></p><p class="ql-block"> —西寺庄乡集乐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安市西寺庄乡集乐村,是一个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传统古村落。地处太行山东麓,北洺河南岸,属丘陵地区。位于武安市区西20公里,距西寺庄乡政府驻地西南7公里处。东与西高壁村接壤,南与北梁庄村毗邻,西与西梁庄村相连,北依双尖脑。处在西部崇山峻岭和东部广阔田园之间重要位置节点上,具有很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村落四面山岭环绕,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风光旖旎。东西南北有五条乡村公路通往四方,紧邻太行山高速从村东、村南穿境而过,北距太行山高速顿井出入口5公里、312省道(邯沙线)3公里、武安旅游大道5公里,南距105县道(矿宋线)1.5公里,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环村多山,有双尖脑、栲栳寨、西孤山、南山、昂头山等绵延起伏,属太行山余脉,自小摩天岭山脉系继城来。山域广阔,植被茂盛,树木林立,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养殖业比较兴旺发达。柿树、核桃树、花椒树、黑枣树、杏树等树木众多,遍布山涧沟壑、田根地头,绿荫起伏,硕果累累。农作物品种多样,主要有谷子、小麦、玉米、棉花等。土地肥沃长势快,土特产柿子个大皮薄又很甜,小麦皮薄出粉量大口感好,市场交易略高一筹。古井地下水源丰富旺盛,水质清冽甘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 古村落依山而建,面河而立,东西走向玉龙河穿村而过。建村于明洪武初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人们在这块热土上创造遗存了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集中体现在古村选址文化、农耕文明文化、古建文化、宗族祠堂文化、金石碑刻文化、民俗民风文化等,以及许多民间故事。“二郎神担山”传说、“和合二圣”文化精神等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2007年武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列入不可移动文物11处。其中古遗址1处,观音堂遗址;古建筑5处,明清建筑古戏楼、清代龙王庙、雍正二年砖桥和合桥、雍正十三年石桥義和桥、民国四年王姓祠堂;古民居5处。古民居、古石街、古戏楼、古庙宇、古祠堂、古碑、古桥、古井、古石碾、古槐等古遗迹,集聚了先人们的文化智慧,展现了先辈们的文化修养,是一座实物村史博物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 集仁集智,乐山乐水,文化集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栲栳寨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地处武安市西部山区太行山东麓的西寺庄乡集乐村。环村皆山,绵延起伏,群峰耸翠,风光旖旎。村依栲栳寨,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讲栲栳寨由来的传说起源于“二郎神担山”的神话故事,“天上的二郎神,三只眼力量大,用草把儿担山,草把儿折了,把一座山掉在了集乐村叫栲栳寨,另一座山掉到了别处,有的说掉到了土岭叫大寨脑……”。还有南山、西孤山、昂头山、二郎碜,都有“二郎神担山”留下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相传,远古时代,二郎神见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大地一片光明,中午又赤日炎炎,炙烤得人汗流浃背,傍晚夕阳西下,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便怀疑女娲补天时留下了漏洞,他想把漏洞补好,来到蓬莱仙岛选中两座孤岛,找了一根草把儿当作扁担,便肩挑两座孤岛,千里迢迢追赶太阳,到涉县女娲补天处找洞补漏,以便让太阳永挂天上,永远给人间光明。</p><p class="ql-block"> 二郎神担山,一路跋山涉水、劳累至极,途径武安歇了歇脚。在集乐村坐下便脱下鞋倒了倒鞋里的土,这些土就成了现在村南的南山,南山土质丰厚,植被茂盛。二郎神的壮举感动了天宫王母娘娘,随后派神兵天将到此给二郎神送来了蟠桃,以解乏止渴。俗话说:“天上蟠桃,人间寿桃”。后人为纪念王母娘娘此善举,把村西形似寿桃的西孤山叫寿桃山。二郎神千里迢迢到此,晚上站在村东的山上,仰望天宫,思念亲人,为了纪念二郎神此情此景,后人称此山叫昂头山(仰头山)。在栲栳寨后山沟中有一块“飞来”巨石。据说,二郎神在此吃饭时,吃到一碜,随口吐到了这里,后人称此石为二郎碜。当他歇好脚后,拿起扁担往肩上一担,用力过猛,“嗄叭”一声,扁担骤折,两座孤岛落地生根,形成了两座大山,那就是集乐村的栲栳寨和土岭村的大寨脑。二郎神补天漏洞未能如愿,从而在人间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起居劳作的生活规律。</p><p class="ql-block"> 愿“二郎神担山”在此留下的美丽传说永传民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以和合文化命名的山名及古建名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华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至清代雍正年,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集乐村自古九沟一河,村落依山而建,面河而立,村中小河把村落分为北头和南头。南头和北头隔河相望,世代友好,和谐相处,亲如兄弟。自大清雍正年,和合文化传至山村,为纪念和合二仙,传承和合文化精神。雍正二年(1724)在村东建一砖拱桥,起名叫和合桥。到雍正十三年(1735)在村西建一石拱桥,起名叫義和桥。两桥的建立,把南北头村民的心连在了一起,更加团结紧密。《武安文物志》载,集乐村和合桥和義和桥已为武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位居村北的双尖脑,两座山峰像驼峰,高耸入云,在当地属最高峰。先人为纪念和合二仙,引用为山名,古时称双仙脑。双峰又像两个联体的脑袋,挺拔秀丽,现称双尖脑。</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和合二仙,集乐村以和合文化命名的山名及古建名称,是传承和合文化的真实写照,弘扬传承和合文化精神已有三百年历史。集和合文化,乐弘扬传承。</p><p class="ql-block"><b> 文字/王占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