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张氏

鷹揚

<p class="ql-block">   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青阳河村,流传着远古太原的开拓者——张氏三世祖、汾神台骀战洪水的远古传奇。青阳河村是一个山青水秀、人文荟萃的小山村,以少昊青阳氏命名的青阳河从古至今从村中流过。为纪念青阳氏而在青阳河畔修建的青阳庙遗址依然存在。古青阳就在晋源区晋祠镇张村、张家坟、王郭村、青阳河村一带,这里古称“尹城里”。古青阳作为张氏开祖立姓之地,有许多遗址被保留下来。青阳河村,已有4900多年的历史,曾作为古青阳国(少昊青阳分封地)的中心领地,因青阳庙遗址、张家坟墓群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青阳河村历史与张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唐代林保《元和姓纂》和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均载:“少昊青阳生挥,挥为弓正,始为弓矢,子孙赐姓张”。少昊青阳即金天氏,因其建都在青阳而称青阳氏。青阳河是被现青阳河村成姓家族发现的。成姓由古交龙子村迁来,始建开拓,最后张家坟村殷姓家族相继搬迁于此,而并成青阳河村。原晋祠文物研究所所长郭永安说:“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居青阳而发明了弓箭,又以悬瓮山麋鹿为佳肴,‘晋’字古甲骨文字义偏偏是装箭之囊,可见晋水与张氏皆因箭而得名。”《尔雅·释诂》又说:“正”即“长”。“弓正”即为“弓长”,“弓”“长”合二为一便是“张”。张氏的得姓始祖,公认为是张挥,高祖为少典,祖父即为黄帝,父亲是少昊青阳氏。挥公随父出征,夜现弧星,受到启发,发明弓箭,被轩辕黄帝赐姓为张,并授“弓正”之职,封于青阳一带。张氏族人借助弓箭这一先进的工具,率先进入狩猎时代。</p><p class="ql-block"> 青阳庙即现在的张氏始祖庙,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具规模,经唐河东节度使卢钧重修后进入鼎盛时期。庙坐北朝南,背靠佛头岭,位于神仙峁南北中轴,具体位置在青阳沟南张家坟北的摇仙葫芦谷内。整个布局依山傍水分左中右三部分。中部主体建筑多为石雕、木雕,依地势分为三层建筑,庙门两旁是钟鼓楼,照壁饰张氏百字图,依次为挥公塑像、献殿、青阳主店、黄帝雕像。以青阳主店为主,献殿极为壮观,庙内松柏古树参天,绿荫蔽地,香火甚旺,代代相传。只叹明代遭遇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无人修缮,自行塌毁,留下一堆残砖破瓦令世人叹惋。青阳河村青阳沟顶峰是神仙峁,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久居中条山,往来于汾晋间,常会仙于此,神仙峁下端有饮马槽,据说八仙经常在此处饮马,至今仍有遗迹。</p><p class="ql-block"> 张氏族人为纪念青阳氏建造了青阳庙,供奉张氏始祖张挥之父——少昊青阳。相传张家坟是由赵国谋臣张孟谈之墓而得名,张孟谈即春秋末期晋卿大夫赵襄子 (无恤)谋臣。公元前453年,晋卿智伯(瑶)决水围灌晋阳城,城中悬釜而炊,巢处而居,张孟谈夜出晋阳,以“唇亡齿寒”游说韩魏两卿,三家结盟,反攻智伯,三分其地,为日后三家分晋,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张家的后人情愿死后埋在青阳庙下侧,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和信奉。</p><p class="ql-block"> 少昊青阳生张挥,称一世祖挥。挥生昧,称二世祖昧,昧生台骀,称三世祖台骀。远古太原的开拓者——张氏三世祖、汾神台骀与晋阳和汾水有何关系呢?史载:“金天氏(张)挥之子昧,昧之子台骀,父子二人共同治理汾洮两水,乃有功之臣,颛顼帝封其于晋汾间理政事,后尊为汾河之神”。传说当时汾水、洮水泛滥,浊浪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山岗,淹没了丘陵。颛顼任命台骀担当起救民于水火的历史重任,他于是勤劳奔走,殚精竭虑地展开治理汾河的伟大使命。在疏导汾水时,奋战在灵石(县名)山头,紧张施工,昼夜不息。消息传到晋阳湖边,晋阳百姓很受感动,为犒劳挖山民众,就用湖旁的苇叶包上蒸熟的糯米和红枣,放在湖中的竹筏上顺流而下送给治水的英雄们吃。挖山民众吃了这远方的粽子,倍受鼓舞,终于“打开灵石口,空出了晋阳湖”,这就是在山西广大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之由来,同时也是太原地区农历五月初五祭祀台骀神以及包粽子的由来。王郭村台骀庙,也称昌宁公祠,它在公元前541年的晋平公时代就成为闻名遐迩的古迹,难怪宋时人们给它冠以“三晋第一”、“除黄帝陵外中华第二最古景观”的美誉。庙中的台骀塑像几经修葺,由原来的头戴草帽、手握锤凿,成为现在头戴爵冠、手托玉圭的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