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邑史话16】——乡宁文人的旗帜

naanaa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杜 明 杰</b></p> <p class="ql-block">  过去形容某人在写作方面有所成就时,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著作等身,其意是说,把他所写的书摞起来和本人身高一样的高。而这仅仅是形容而已,从古到今,真正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人,恐怕是寥若晨星。近来,笔者为撰写《鄂邑史话》在考证有关史料中,发现确有一人不仅达到而且远远超出此标准。先看他一生的著书清单:《西宁县志》20卷、《繁峙县志》4卷、《蔚州志》20 卷、《代州志》12卷、《壶关县续志》2卷、《长子县志》12卷、《潞城县志》4卷、《黎城县志》8卷、《屯留县志》8卷、《天镇县志》4卷、《长治县志》8卷、《五台县志》4卷、《山西通志》184卷,另外还有《山右金石记》12卷、《秋湄诗钞》2卷和《秋湄遗集》4卷。除这些著作外,他一生中还写了大量的文章和楹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笃所编著的部分志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笃书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此人姓甚名谁?何方人氏? </p><p class="ql-block"> 此人名叫杨笃,又名秋湄,字雅利,号巩同,乃我县城内城壕巷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卒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享年仅六十。虽然,县上为了纪念杨笃,兴建杨笃广场,立起了杨笃塑像,但人们对杨笃的全部人生和精神世界知之甚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笃广场的杨笃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  杨笃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高祖父杨揩、曾祖父杨文浚、祖父杨陶都是秀才。其父杨恩树,字凤冈,自号遇溪老人,学识渊博,文才出众,曾在平阳府(今尧都区)科试中,名列第一。因“生性戆直,非仕途中人”(《杨凤冈先生墓志铭》语),便设教乡里,教书课子。杨笃天生聪慧,好学善悟,爱好习文歌赋,棋琴书画,自幼学业出众。十岁前随父专攻诗文,擅长长短句。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年仅十岁的杨笃,在县里应童子试,其敏捷的文才得到精于六书之学的乡宁知县王筠的赏识,故留作门下,专攻文字、训诂和书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存的杨家私塾)</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参加平阳府试中,又被知府看中,便“留作幕僚,岁终召归”(杨笃《先考凤冈府君行述》语)。在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时,由于杨树恩乐于从教、严于治学,被清政府招以教职,历任解州训导、天镇训导和潞安府学教授,加国子监学正衔。杨恩树为能亲手缔造儿子,走到哪里便把杨笃带到哪里。这样,杨笃不仅走出了地域偏辟、文化落后的山区,而且有机会结识了一些当时的社会文化名流,使得杨笃更加的开阔了视野,增加了见识,长进了学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存的杨笃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杨笃被选为拔贡(各省保送到国子监的学员),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考中举人,次年赴京师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刑部尚书潘祖荫看了杨笃的试卷后,极为赞赏,列为高等,遂留身边准备考取进士。潘祖荫乃朝廷大员,和京中名流关系密切。这期间,杨笃得以和当时著名学者往来,眼界大开,进步很快。但是,苍天有意不让杨笃走那险恶丛生的仕途之路。在考取进士的会试中,杨笃屡不得意。他不得不在人生的旅途中再作选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笃像)</span></p> <p class="ql-block">  他写下了自嘲诗:“共道广文冷,谁知是美官?趋公稀跑拜,对客简衣冠”后,便依然绝然地放弃仕途,在潘祖荫的举荐下,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来到直隶西宁(今河北阳原县)的宏州书院担任主讲。期间,应知县之邀编修西宁县志。从此与修志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杨笃利用课余时间,运用自已的全部知识,细心考证,精心撰写,经过三个寒暑的努力,完成了《西宁县志》的编撰。他在该志的发凡、起例方面,不受当时名家的成规所束缚,立意创新,自成体例。在地理方面纠正了《水经注》中的若干错误,人物方面补充了金元时期的欠缺。该志一出,即被誉为当代名志,杨笃的名字也随之在志坛鹊起,慕名来聘其修志者接踵而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笃编纂的《西宁县志》)</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之后的十二年中,他先后调任繁峙、代州、阳曲、襄垣等县,担任教职。其间,受聘编撰了蔚州、代州、繁峙、五台、天镇、潞安、长子、屯留、壶关、黎城、长治等地的州志、府志和县志。其中,在编修《蔚州志》期间,他住在城隍庙中,常常夜间工作,孤灯作伴,“鬼神”为邻。这年腊月底,他为自己写下了两副对联,形象地描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和自己的心情。联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u>满座图书横古墨</u></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u>虚堂神鬼伴孤灯</u></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u>便登第不过一官此去真同蛇画足</u></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8px;"><u>为著书直忙半载将来也算豹留皮</u></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存的蔚州城隍庙)</span></p> <p class="ql-block">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编修《山西通志》,成立了通志局,聘请了当时名儒、进士王轩(洪洞县人)为总纂,主持志局事务。杨笃为纂修,闻喜人氏杨深秀(戊戌六君子之一)、赵城人氏张铁生任分纂,历经几年,进展不大。后来,王轩、张铁生相继病逝,杨深秀调任刑部主事,支持编志工作的巡抚张之洞也调任湖广。志局人员离散,经费拮据,纂修工作几乎停顿。在此危难之时,杨笃受命承担起了通志总纂的重任。这年他虽然已经年过半百,进入老年行列,但他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修志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顾劳累和疾病,不计条件优劣,任劳任怨,身先同仁。他曾在日记中写到,“一身之寿夭,命也。倘通志不成,三晋文献由我而斩,其罪大焉”。为了早日成书,他叫来外甥阎干达(乡宁人,秀才)绘制通志总分图、沿革图及州府县图,让其子杨之培帮助检校书策、订正谬误。他亲自纂修,监督刻印。为了早日完成《山西通志》,他常常“多以夜时为之,鸡鸣试寝为常”,历经几度寒暑,终于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长达184卷的《山西通志》刻梓完成,杨笃夙愿以偿。这年秋天, 他终以积劳成疾,在太原病逝,终年60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笃主修的《山西通志》)</span></p> <p class="ql-block">  杨笃一生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编志数量之多,而在于他求实、严谨、敬业、创新的治学精神。在《山西通志》的编纂中,他敢于修正错讹,添补遗漏,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他认为,“志非史也”,“古只详地理,今必及人物,古只辨风土,今必兼政治”,他首创并运用的“图以辨方,谱以叙世,考以嵇古,略以纪今,记以述事,录以存入” 的“六门入志法”,所编著的《山西通志》,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肯定,是同时代的佳作之一。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鸿儒梁启超在《清代三百年学书史》中,对《山西通志》都作了很高的评价。该志也一度成为引领全国志书编写的旗帜和典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笃像 陈殿文绘)</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调查整理杨笃先生的生平时,不少人在问,杨笃这样的修志大师,在其修志生涯中,为啥没有给生他养他的家乡留下一本志书呢?这事不能怨杨笃。众所周知,修志是一种政府行为,需要官方倡导和经营,而不是个人有修志能力就能可以修的。自1866年开始编修《西宁县志》,到1894年主修《山西通志》,计28年时间,乡宁县府走马灯似的换了近十位知县,没有一个知县邀请杨笃编著县志。这个历史遗憾是官方造成的,而不是杨笃个人所能左右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县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的《杨笃诗文选》)</span></p> <p class="ql-block">  杨笃除修志方面的成就以外,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他的诗词在清代晚期的文坛中,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律诗工雅而气足,凝重而流畅,“尤为唐人矩双”(《学博杨秋湄先生事略》语)。他的书法造诣更高,名重四海,尤其隶、篆,更为精湛,当年张之洞为慈禧太后送的寿礼,就是请杨笃书写的条幅。在他去世多年后,还有东瀛游士,不远万里来其故里,重金购其墨迹,可见其影响之大。现山西省博物馆还藏有他不少的书法作品。此外,杨笃还喜欢考古,对当时荣河县(今万荣县)出土的齐鲍氏钟,进行断代、考订、翻译,其结果轰动全国。他还喜爱篆刻、琢砚、制笺、弹琴等各种文玩,所制印、砚、笺,深受人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杨笃去世后,乡宁县人为了永久纪念这位鄂邑骄子,把他家祖居的城壕巷改为杨公巷。直到今天,乡宁县城几经扩建,各个巷名几经改变,而杨公巷的名字始终未变,人们叫着杨公巷,怀念着杨笃。 进入两千年后,县政府兴建新城区,又以杨笃名字命名了好几条街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杨笃名命名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  2004年7月,乡宁大儒王景玲先生领衔的县文化开发集团为纪念杨笃诞辰170周年,成立了杨秋湄先生研究会,对杨笃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2009年,乡宁文化研究会成立,对杨笃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并编辑出版了《杨笃诗文选》。</p> <p class="ql-block">  杨笃,乡宁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杨笃,乡宁文人的旗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4年纪念杨笃诞辰170周年会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乡宁文化研究会召开杨笃文化研讨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临汾名人广场的杨笃像)</span></p> <ul><li><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li></ul> <p class="ql-block">  杜明杰,中共党员,曾任中小学教师,党政干部,现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人物传记、叙事诗、信天游写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