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河南省安阳县县委旧址</p><p class="ql-block"> 安阳是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甲骨文发现地,周易发源地,有殷墟和中国大运河卫河(永济渠)滑县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著名景点有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马氏庄园、袁林等。</p> <p class="ql-block">安阳市新区街景掠影</p> <p class="ql-block">安阳市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街拍安阳市文峰北路</p> <p class="ql-block">文峰北路</p> <p class="ql-block">北大街钟楼</p> <p class="ql-block">安阳城里的古文迹——钟楼</p><p class="ql-block"> 钟楼位于古城北大街中段,东西钟楼巷交汇处,和郭朴祠相邻。 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乾隆时整修,民国二十一年改为民众教育馆,日军攻占安阳后被毁。1988年春,改造北大街商业街时,拨款50万元,按照原钟楼照片样式,在钟楼原址重建。雕甍画栋,角檐翼然,高台重屋,蔚为壮观。 钟楼内悬挂明代一大铜钟,重860公斤,系铜掺银而铸。每逢佳节盛典,击而鸣之,惊天动地,鼓励人们振作精神。楼内四壁四门,分画安阳八大景,可使游人领略安阳古代八大景观优美风光。</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四壁四门</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随拍</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p><p class="ql-block"> 安阳市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建于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元、明、清均经重修,1964年安阳市人民政府进行了较大的重整。文峰塔久负盛名,古代被称为“南北丛林之冠”,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年间知府黄邦宁为塔门上题“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从此,天宁寺塔改称为“文峰塔”。文峰塔高38.65米,周长40米,壁厚2.5米。其塔身为五层楼阁密檐式建筑,从下至上逐层增大,呈伞状。文峰塔以其精美的建构艺术,国内外罕见的建筑风格,高大雄伟的形象,成为安阳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郭朴祠</p><p class="ql-block"> 郭朴,安阳人,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曾两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学士,入内阁,故又称郭阁老,又至太子太傅,后三次上疏乞归故里。</p><p class="ql-block">郭朴为官清正,不徇私情,不畏邪恶,官声颇佳。郭朴后代,在老城北大街钟楼东南侧建一座郭朴祠,岁岁纪念。原建祠堂门前有一石牌坊,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以交通不便为由拆除。</p> <p class="ql-block"> 祠堂为两进院落,建有大门、正殿,内塑郭朴画像石碑和灵龛,后有寝殿。前后两院厢房居住郭氏后代。1988年老城北大街改建时,由老城改建费中拨款将原建筑拆除重建。大门和五间正殿为仿明建筑,青砖青瓦,画梁雕柱,殿内将原郭朴石雕画像安置正中,两旁有郭朴生平画展。郭朴祠庭院南墙有浮雕石刻的仁义巷故事,对后人颇有教育意义。后殿改为工作人员办公室,院内还有古槐一株。整个祠堂端庄静穆,郭朴为后人所敬仰。</p> <p class="ql-block">郭朴祠外景</p> <p class="ql-block">原“野火烧”烧烤店旧址</p> <p class="ql-block">安阳市“二道街”路口</p> <p class="ql-block">安阳市北关区街拍</p> <p class="ql-block">安阳城街景</p> <p class="ql-block">殷墟景区</p><p class="ql-block">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p> <p class="ql-block">殷墟遗迹</p><p class="ql-block"> 殷墟主要包括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因而殷都安阳排在中华古都之首。</p> <p class="ql-block">殷墟景区长廊 </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殷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遗存主要发现于郑州商城,商代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展览图片</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考古发现卜骨数量众多,共计十余万片,内容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记录,也可见多邦国部族的族徽称名。甲骨文约4000单字,反映了文字符号系统的基本构成。与《说文解字》确立的定型古汉字符号系统相比,甲骨文已具备汉字构形的各种类型,兼备传统“六书”中之“四体”,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表明殷商晚期,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已基本确立了构形方式,构形系统已逐步发展成熟。从字形构成、符号化程度、书写形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是一种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结构成熟、功能完备的文字符号体系,是可以确定的汉字进入成熟阶段的体系完整的文字样本。</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截至2022年11月,中国甲骨文发现总计约十五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三万五千余片,单字数量已逾四千字左右。</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风景区位于太行山麓河北省武安市与河南省西北部西北65公里处的管陶乡渠沟村,距邯郸市95公里。东西宽2华里,海拔800-1736米,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境内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峰、恋、台、壁、峡、瀑、嶂、泉、姿态万千,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号称“太行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凌云寺”旁边有一上山窄缝,叫一线天,此路段山体狭窄陡峭,身材稍胖一些的人只能侧身通过。</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景点</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线天上红旗渠的通道,缝隙狭窄且梯级陡峭,往上走时最陡最窄的位置,需要手脚配合才可以登上阶梯前行。</p> <p class="ql-block"> “一线天”从上面往下看,窄缝处最低部只可容一人站立。</p> <p class="ql-block"> 从“一线天”往上爬的人,瘦削的体型刚好能通过崖壁,可见这缝隙窄小可不是说着玩的😊</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线天”,上面有个“双龙洞”,两条龙从洞中窜出,龙头龙身龙鳞造型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山壁</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山崖天然陡峭直立,崖壁像是用刀削的一样整齐无突出之处。</p> <p class="ql-block"> 这棵生长在崖石缝里的小树,长年没有雨水浇灌和日晒,依然长得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步云桥</p><p class="ql-block"> 步云桥位于林州红旗渠风景区,为简易加劲单跨悬索桥,该桥跨径为146米,建于1998年6月。由四根钢缆组成,主缆矢高7米,中心距1.8米,采用四根直径54毫米,索桥跨度之长在华北地区所属罕见。因桥建在空中山顶上,人过此桥似在云中之游,故名“步云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桥南北两头吊杆门框上各刻有一幅对联,朝南联为“春风扶我腾云过,秋山迎宾驾雾行”;朝北联为“有志敢行天上路,无胆惊看云中人”。</p> <p class="ql-block"> 虽然步云桥没有玻璃桥那么出名,但是在这里向下望去可欣赏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红旗渠的特色风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出去。</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顶最高点往山下走的梯级</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下风景这边独好</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碑</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景区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墙高4.3米。现在的红旗渠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 “分水苑”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1991年,红旗渠风景区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景区</p><p class="ql-block"> 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青年洞”靠断壁而凿,山高路险,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p> <p class="ql-block">山碑</p><p class="ql-block"> 青年洞展示当年在悬崖绝壁上施工的艰险情景,刻有李先念、江泽民题词,从此处可登高远眺晋冀豫三省风光。</p> <p class="ql-block">分水苑</p><p class="ql-block"> 1975年,林州在红旗渠总干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处建立了纪念亭、碑林、浮雕、牌坊等,并由210幅珍贵历史照片和修建场景、工程模型、英雄事迹组成室内展览,定名为红旗渠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前雕塑</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林县(现林州市)人民为了改变缺水旧面貌,修建红旗渠的创举而建立的。红旗渠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旧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旧纪念馆由赵朴初题写馆名,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共分为雕塑区、碑林区、展馆区、游览区四部分。其中,展馆区占地4000多平方米,有序厅、干涸历史、太行山壮歌(上下篇)、今日红旗渠、亲切关怀和影视厅 等组成。陈列有修渠时的文物,布设了21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线总长316米,更有影视厅全天滚动播放经典记录名片《红旗渠》,让您追寻那段难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纪念馆(老馆)由分水苑、青年洞等组成。分水苑建于1970年,扩建于1993年,有纪念厅、碑林、浮雕牌坊,展出工程模型、修建场景、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 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扩建后,更名为红旗渠纪念馆。2010年5月被中纪委、监察部联合命名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正式开工建设,10万林州人民自带工具、口粮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太行山。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照片和文字资料源自搜弧网)。</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那些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原始工具。马灯 ——当年,修渠日子可谓日夜兼程。每逢夜幕降临,劳动的人们除了有日月相伴外,为他们引路的就是这盏明亮的马灯(历史照片和文字资料源自搜弧网)。</p> <p class="ql-block">铁锤钢钎 </p><p class="ql-block"> 为提高效率,工人们一手握一根钢钎,同时供四个人抡锤打钎,这种打钎法被誉为“凤凰双展翅”(历史照片和文字资料源自搜弧网)。</p> <p class="ql-block">肩垫 </p><p class="ql-block"> 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像馍一样(历史照片和文字资料源自搜弧网)。</p> <p class="ql-block"> 当年开山挖渠的工人,就是靠着这些很简陋的工具来完成红旗渠的伟大工程。(历史照片源自搜弧网)。</p> <p class="ql-block">简陋的开山工具</p> <p class="ql-block">开山工具</p> <p class="ql-block"> 铁锹,绳子、钢钎 铁锤是最原始的劳动工具,铲土和泥、挑担全靠它们了。</p> <p class="ql-block">小推车 </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岁月中,关于小推车的故事数不胜数。能够掌握小推车的人绝非等闲。直到如今,行走在林州山间,依然能够看到它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四八五四部队</p><p class="ql-block">抢修红旗渠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中共林州市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中共林州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七年九月立</p> <p class="ql-block">进入丝络潭风景区公路</p> <p class="ql-block">“络丝潭”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在青年洞约一公里处的络丝潭风景区,亦被人称为“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达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河十八断”,此处是一较大断暂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峡谷索桥,故又称“天桥断”。</p> <p class="ql-block"> 丝络潭风景区位于河南河北两省交畀处,双色岩所处位置属河北省贺县管辖。</p> <p class="ql-block"> 络丝潭风景区属河北河南省分界处,左边河南省林县,右边是河北省贺县。</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石家庄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 16440 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为中国革命圣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 西柏坡郁郁葱葱的大树,见证了新中国开启新篇章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工作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时的照片(照片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时,与家人一起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使用过的煤油灯和茶杯</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旧居</p><p class="ql-block"> 旧居在中共中央旧址的东面,是借用老乡的土坯房,整个院落共12间房,是个四合院,北房东边部分是4间,前边一间(两间房一个室)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后边两间是警卫员的住室;北房西边共三间,东边一间(外间)是邓颖超办公室,里面是二人的寝室。院子中央栽有一棵梨树,办公室窗前种有一片翠竹。当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参谋长的周恩来,工作十分繁忙,窗内的灯光总是彻夜通明。周恩来旧居陈列着近20件文物,较为珍贵的是在西柏坡制作并一直使用的两用书架,打开可作书架,折起来就是箱子。</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两屉办公桌、收音机、电话机和沙发等。</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同志的办公室和寝室</p> <p class="ql-block"> 朱德委员长在西柏坡时,工作和住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朱德委员长使用过的办公桌和用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朱德委员长在西柏坡时用过的被褥和纺线的机子。</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同志工作和住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的住地</p> <p class="ql-block">七届二中全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旧址(1945年2月22~24日)</p> <p class="ql-block">新华通讯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防空洞</p><p class="ql-block"> 防空洞设有多个出口,穿越防空洞可直接到达各个领导人和工作人员住处。</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陈列的缝做军服用的缝纫机</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p><p class="ql-block"> 该馆藏品原件较多,革命文物有2000多件,其中一级品8类15件。基本陈列有革命遗址复原陈列和纪念馆辅助陈列。复原陈列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的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旧址等。纪念馆辅助陈列,通过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系统形象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领袖们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文字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赵洲桥景区内的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赵洲桥原名叫安济桥(大石桥)</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景区</p><p class="ql-block"> 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2015年荣获石家庄十大城市名片之一。</p> <p class="ql-block">赵洲桥碑</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景致 </p><p class="ql-block"> 赵州桥(别名:安济桥、大石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p><p class="ql-block"> 1961年,赵州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赵洲桥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洗礼,桥身仍保持完整。</p><p class="ql-block">注:(河南河北主要景点介绍选自百度百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