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有老师曾做过尝试:在高二教学结束时,让学生做应届高考卷(当时条件允许,能做这样的试验,间隔四小时),然后按同一标准阅卷。做这样的试验,是想观察高三一年的"复习备考"究竟有多大作用,也想通过这个试验探讨高考命题改革的可能。试验结果和预测比较接近:语文科,两个年级相差不大,和高二年级均分相比,应届高三并没有明显优势,而且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考得竟不如高二学生。其他学科也有类似情况。有部分高二学生竟达到了高三高考的平均成绩。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他们的高考成绩仍然为本年级的平均成绩。</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当然,没有必要对这样的试验做精细分析,条件和情况有变化,不一定有可比性,更没有必要试图从中寻找应试途径。但这个试验对我们有启示,我们所做的分析和判断也是有价值的。高二学生做高考卷并无明显劣势,可能的原因在于:首先,高二刚刚学过的知识,很新鲜,学生可以"现炒现卖",而高三用一年时间复习一两年前所学的知识,要寻找印象,反而得多付代价;其次,高二学生没有压力,就是"玩玩"的,连"热身"也算不上,而高三考生则要面对"一考决定命运",压力过大,临场未必能正常发挥;再次,高二学生体力好,没有经过高三的煎熬,在认知、判断、选择、推理方面,也不至于优柔寡断,能够"一鼓作气",而高三学生经过一年的复习,已然疲惫不堪,少数人更是强弩之末,难题、偏题、怪题及各种"弯弯绕"见得太多,临场不免狐疑多虑……当年我所在的学校办学比较规范,语文高三上学期照常上新课,试验尚且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对当时省内外各校过早进入高考复习的弊端,也就看得比较清楚了。</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高中三年,用整整一年来"复习",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也"不合算"。读书11年,进入高三,这可能是学生最"能学"的一段时间——他总算学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虽然未必谈得上"厚积",但有了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可以用这一段时间适当地"薄发"一下。他完全可以在这一年思考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甚至寻找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然而,整整一年只是"复习",缠在一团乱麻似的题海之中,死记硬背,这类"训练",怎么可能增进人的智慧?</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高三,18岁,无论心智还是情感,都处在最宝贵的发展时期,应当去接触更重要的知识,思考一些人生的重大问题,在如此宝贵的年华埋头于机械的训练,用一年以上的宝贵时间苦苦操练,以对付两三天的考试,这实在是人生的苦痛记忆。在适当的年段,学生被逼接受落后愚昧的训练,错过了启蒙的时机,今后即使还有机会,也将付出很大代价。</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错误的教育不是从18岁开始的。从小学起,学生便开始在"复习"上花费巨大精力。儿童有求知欲,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是他们最兴奋的事。不能低估儿童的学习能力,特别是他有学习自觉时。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应当注意到学生的良性"突变",这类学习能力"上台阶"的现象一般来自学生的自我感悟。出现在积累之后的归纳与发现,未必是教师"教"出来的,然而却比教出来的更牢靠。他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去"习",成为"会学"的学生。如果叮嘱他每天"时习之",反倒未必会产生那样的智力升华。</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我看到小学教辅的"一课一练",觉得分量重,能不能改为一周或是一单元"练"一次呢?老师们说,怕小孩子没事做,荒废了学业,现在已经有"一课三练"啦,要"扎扎实实"。教的内容不多,却要反复练习,像是要把学生"训"成条件反射,如此则败坏了学生的学习趣味。儿童正值睁大眼睛看世界,发现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之时,而教师却在此时念一本"学而时习之"的大经,学习之于学生,就成为一件极无趣的事。"少学多练",未免是拿学生当白痴。过量的作业以及无休止的"复习",显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不信任。</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即使退到应试这个目的上,让学生多学一些,也要比"死记硬背""反复训练"有价值。毕竟见多识广,有了较强的认知、推理、判断力,有了高度,会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有带高三毕业班经历的老师经常谈到,高三其实没什么可怕的,高考也就考那点儿东西,高一高二学好了,高考并不难。长时间复习有限的学习内容,用重复强化记忆,用难题、怪题、偏题严防死守,用疲劳战术淡化危机感,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不但反教育,也反常识:从战术上而言,高度紧张地复习一年,不断模拟,"再而衰,三而竭",已成强弩之末,虽侥幸过关,已无余勇可贾。</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高中三年,教师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带学生"复习",不仅无法完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任务,而且把错误的学习观念传给了学生,这是更大的麻烦。</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有这种可能:学生在高中扎扎实实地学三年,尽可能地多学一些东西,多读一些书,最后留出七八周时间准备考试。20多年前,江苏不少中学能规范正常地安排教学,仅在最后阶段花点儿时间复习备考。</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有的学校,学生也只是在考前两个月才拿到"复习资料"。当年高考,也有少数家长不放心,而最后结果让他们心悦诚服。后来,因"锯短木桶第一块板"的地区和学校得了点儿便宜,群起效之,现在其教学已经接近"桶底"了﹣﹣锯掉的都是常识。常听闻家长组织"请愿",要挟学校尽早进入"复习"-﹣利用高二末暑假和高三上寒假补课复习,如校方不答应,就威胁去"上访"。这些经历过错误教育的家长,变异为"虎妈狼爸",当年他们在高考中无论成功还是失利,都不可能引发他们对"复习"的反思,他们沉迷于自己受教育的经历不能自拔,失去理性,不考虑后果。</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u>西北的面食有几百种,因为是小麦产区,面为主食,唯恐单调,得变着法子改变面食的形态和做法,然而无论一双手多灵巧,面,还是面;江南女子,能把窗帘、被面改成衣衫裙裤,可改来改去,那样绞尽脑汁,往往只是因为布料不够。旧时代物资匮乏,逼人们变得"心灵手巧",只是不能简单地将这类智慧移用到教育上来。我们的"学",应当置于广阔的天地。</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