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香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终于收起了坏脾气,停止了下雨。清晨,空气凉嗖嗖的,捎带着一丝泥土清新湿润的味道,不由人心情舒畅极了。</p><p class="ql-block"> 走过十字街头,看到红红火火的香包挂在小推车两层高的小圆柱上。香包的样子不少,有夏日开放的各种花样,荷花、西番莲、绣球,有十二生肖样子的各种动物香包,还有串联着迷你小铃铛的五色彩绳手链等等......颜色鲜亮,样式新颖,看样子、明知不是手工缝制的,还是不甘心地问了一句:“是手工做的吗?”卖香包的是一位三四十岁的中年女性,她回答的倒是诚实:“姐,给你说实话,这些不是手工做的,是我批发来的。手工做的进价太贵了,赚不了几个钱。看见我拿出手机对着香包拍照,赶紧兜售生意“姐,你看这做工也挺细的,端午节到了,给孩子带几个吧。”我笑笑说:“孩子都大了,不在身边。谢谢了!”看到她瞬间失望的眼神,我还是扫码付款买了一个绣球样的荷包。</p><p class="ql-block"> 拿起荷包,放到鼻尖,闭上眼睛,贪婪地吸了一口气,荷包只有一点淡淡的香味,又拿起架子上的荷包闻闻,有的就根本没有香草味。卖香包的女子说香味都让风吹散了。我的心头一阵失落。</p><p class="ql-block"> 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望着街头上琳琅满目缀着各种装饰的“花花绳”,不由想起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奶奶和妈妈手工缝制的香包,那种香、那种软、那种个人做出来的各种样式的五颜六色的香包,散发着浓浓的香草雄黄味。手链我们老家也叫“花花绳”,俗语有“端午不带花花绳,死后变成花花虫”的说法。端午节早上,奶奶和妈妈会将五种颜色的丝线并在一起,用手搓成漂亮的花花绳,上面还串了缝制的特别小巧元宝式样的小香包,系在我们的手腕、脚腕上,胸前带着花花绿绿一嘟噜散发着浓浓的香草味的香包,全都是手工制作,带着浓浓亲人的味道和祝福,那情那景,一直让人怀念与感动。</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农村,端午节正处在夏收“龙口夺食”的繁忙季节。七十年代初,还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老家的地理位置少水,就无竟龙舟只说,不出产大米、糯米,也就谈不上包粽子,更多的是用黍米配上红枣蒸“晋糕”,至于喝雄黄酒、插艾叶的习俗并不浓厚。唯独做香包很普遍,过端午,大人小孩都要挂一个或兜里装一个,图个吉利,保平安添福气。奶奶和妈妈更是笃信不疑。她们是大家公认的巧手,每年都要做一大堆各种样式的香包,一排排黄色的小老虎、紫色的茄子、金黄色的南瓜、各色桃心形的香包,一串五色的彩绳,用几根小木棍挑着挂在墙角,花花绿绿,香气袅袅,煞是好看。邻家小孩,亲戚故旧来讨要者无不赞叹,逢人便会散一个,大家添个喜庆。看大家高高兴兴带走香包,奶奶和妈妈的脸上也泛着亮光。</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是在农村老家放麦假时。那天正在写作业,妈妈从外面回来了,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放在桌子上。是什么好吃的呢?我心里想着,身子也凑到跟前。拿起小纸包刚打开,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妈,这是香草?要给我们缝香包了?”“是香草!我去赵壮爷爷那里要来的。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一会给你们做香包。端午带上香包能驱邪保平安,蚊子闻到香味就不敢叮咬你们了。“</p><p class="ql-block"> 午后一场小雨过后,阳光柔和。麦收过后,爷爷、爸爸和叔叔们也得到了短暂的休息。都在另外几孔窑洞里午休。院子里的石榴花开得火红,石榴花引来几只小蜜蜂,躲在花蕊里偷香。小姑姑和我们姐妹为在奶奶和妈妈身边学做香包。奶奶从拐窑里拿出针线小箩筐,小箩筐里装着针头线脑和一些花花绿绿的碎绸布头。这些绸布头是妈妈从做裁缝活的外公家要来的。</p><p class="ql-block"> 妈妈打开夹着各种颜色丝线的旧书本,从里边抽出一根粉色的丝线,左手拿针,对着亮光,右手捏着丝线,我还没有看清楚,线就穿过了针眼,然后两根线头并拢在指头尖上一捻一搓,迅速结成一个小结。</p><p class="ql-block"> 妈妈拿起一块竹叶青色上面织着黄花的绸布,用剪刀剪了一个大致的四方形。她放下剪刀,拿起针线,对角缝合两边,在角的末尾放大针脚,故意把丝线抽紧,让角微微上翘,另外一角在缝合前,把包有香草的棉花放进去,用针细细把沾在外边的棉花丝褊进去,然后同样抽紧,这时一个外形象菱角的香包就大致成型了。妈妈吩咐我找几根蒜秆来。我口里答应着,脚已经来到灶房了。找来几根蒜秆,然后又跑到妈妈身边伸手就要拿香包。妈妈忙说:“还没有串穗子呢!”穗子是用桃红和黄色两种丝线搓成的。用丝线穿一段蒜秆和亮片错落开的小花布依次间隔,成为一串风铃状缝在香包左右和中间部位,接着又找出五种颜色的丝线搓成一根,中间缝在香包的上端,留下两边做活口,这时一个既美观大方又香气四溢的香包才算做成。小姑姑在妈妈的指导下做好了一个双色的桃心香包,也很漂亮。我迫不及待的带上香包,照着镜子挤眉弄眼。</p><p class="ql-block"> 做香包手艺最好的还属奶奶。最喜欢看奶奶戴着老花镜,盘腿坐在下头炕的窗台下眯着眼睛缝香包。小老虎、小白羊、小青蛇……在奶奶手底下一个个活灵活现,这时候的奶奶特别认真,老花镜滑落在鼻梁上,像个账房先生。我们姐妹大气都不敢出地围坐在奶奶身边,生怕吵了奶奶做不好小老虎的几根胡须。做好的香包和五色线要和香草一起用布包好,到端午节早上才给我们姊妹挨个带好,戴的过程中奶奶还叨叨着辟邪驱瘟,祛病强身的话。还要用雄黄涂在我们的鼻孔、耳孔等七窍处,以防夏季各种小虫子侵入身体。</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早上还没睡醒,就已经闻到满院的菜油香,那天然的香味是对嗅觉的馈赠、对味蕾的挑逗。菜籽油是大人们大半年舍不得吃省下来的。灶房里,奶奶和妈妈忙忙碌碌,黄澄澄、香喷喷的油饼、包着韭菜鸡蛋粉条馅的菜角、还有极少能吃到的汤面油糕,太有诱惑力了。</p><p class="ql-block"> 孝敬老人是我们家的传统。奶奶往碗里夹了两个油饼两个油糕吩咐我送给院里的三老爷。我端着碗和妹妹一紧跟在妈妈的身后。三老爷有点耳背,看到我们非常高兴,直夸我胸前戴着的小老虎香包好看,菊花婶婶逗着妹妹要摘她的香包,吓得妹妹捂着香包赶紧往回跑,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岁岁端阳、今又端阳,看着街头小推车上挂着一串又一串五彩缤纷的香包,就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香包,对童年端午节的回味,就成为一种最温暖、最美好、最亲切的回忆。昨天,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也做了几个香包,以慰心中深深的思念……</p><p class="ql-block">少时过端阳,</p><p class="ql-block">早上,</p><p class="ql-block">妈妈给我们佩戴上香囊,</p><p class="ql-block">一针一线包含着母亲的祈望……</p><p class="ql-block">一人一块糖,</p><p class="ql-block">我们,</p><p class="ql-block">兴高采烈跑出小巷,</p><p class="ql-block">每人额头上都涂抹着雄黄,</p><p class="ql-block">大人们,</p><p class="ql-block">虽过节日,</p><p class="ql-block">却忙着进麦场;</p><p class="ql-block">如今,</p><p class="ql-block">只有回忆,</p><p class="ql-block">在脑海中徘徊回荡,</p><p class="ql-block">端午的风正吹过故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