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这里要讲的是在那个和平时年代国家需要有人上前线挡枪子的时候勇于站了出来的几位曾家适龄男儿们。是的,这就是那场南北朝鲜战争,由此引出了美国和联合国共同出军,以致危害到我们国家边境线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那是新中国刚刚建立,连续几十年的战争,亟须修复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时,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却又拉开了帷幕。战争是残酷可怕的,需要无穷无尽的年轻人为之献身,但这是一场保家卫国关乎和平的战争。一场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的动员在全国展开,各机关、工厂、学校、街道等组织成了抗美援朝宣传的主阵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传遍小城各个角落,逐步深入人心。沙市市政府还邀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报告团宣传讲述志愿军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让广大民众受到了心灵的洗礼,把爱国热情转变为爱国行动。</p><p class="ql-block">千万个有志男儿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满腔热血要求上朝鲜前线浴血奋战!</p> <p class="ql-block">【曾庆熙、曾庆文两兄弟奔赴朝鲜之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曾家的适龄男儿们也争相报名参加志愿军,奔赴战场,以血肉之躯抵御战火。他们是曾庆福、曾庆文、曾庆熙、曾凡贵(李大泉)、李德华。</p><p class="ql-block"> 我的二叔曾繁贵(后更名李大泉)在他们当年转业军人的纪念册上写过一篇文章《投笔从戎》,其中《从沙市到朝鲜》记叙了他们当年报名参军开赴朝鲜的整个过程。</p><p class="ql-block"> 那年五月在朝鲜取得五次战役胜利的志愿军回国到全国各地巡回报告,沙市也迎来了“最可爱的人”,倾城出动万人空巷,整个荆沙地区的有志青年都踊跃报名参军。经过初检,入选的青年集中到荆州城南门外的“天主堂” 住宿,等待分配安排。我二叔等九十二名青年分配到中南军区暂编十三团,到荆州东门外草市镇驻扎,开展入朝的战前训练。先是政治形势课阶级教育鼓舞斗志,接着是进行队列训练瞄准射击投弹训练,以及夜间行军,反敌人空袭演练等等。十一月十日前后,集训后的二叔他们从沙市前往武汉。那天他们从草市徒步行军到沙市洋码头打包厂四码头上船到武汉。他们在武汉停留一天,上午通过广播听当时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的动员报告,下午换领了厚棉衣棉裤和大衣毛皮靴,当天夜间乘专用闷罐火车离开汉口开往东北。历经五天五夜的铁路行军,开始进入冰天雪地的东北,二叔他们沙市来的这批新兵被分配到各个师团部队,稍作整训之后,于1953年元旦开始入朝,正式开进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线。</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p> <p class="ql-block"> 二叔在朝鲜期间担任文化兵,奔赴各个驻地为战士们播放电影。抗美援朝结束归国后,二叔转业回家乡分配到沙市文化局,任沙市江汉电影院经理。二叔一生从事影院管理工作,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二叔李大泉佩戴胸章摄于朝鲜】</p> <p class="ql-block"> 我二婶姜义芳是沙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的护师,听我母亲说这位贤淑美丽的婶婶是她和我爸给介绍的。婶婶和我爸同在一个内科病房科室里,可见我爸是如何挂念疼爱他远在朝鲜战场上辗转作战的二弟。说那年二叔作为连级干部从朝鲜回国休假探亲,我父亲把一身戎装的二叔带到他的病房科室里向同事们介绍二叔刚从朝鲜前线回来,同事们热情洋溢地询问朝鲜前线的战事,纷纷表达对英雄们的致敬!当婶婶也来到科室我爸向她介绍二叔时,婶婶双眼一亮,望着我二叔说了声:志愿军,最可爱的人!可见那个年代志愿军在人们心里的地位有多高!之后,我爸托咐一位大姐去问了婶婶,从此二叔二婶他俩异国他乡鸿雁传书,结下了一生一世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二婶姜义芳怀抱她的长子李春林】 </p> <p class="ql-block"> 二叔在江汉电影院一直担任着经理。那时候我太小,二叔他电影院的管理工作业务工作是怎么做的我不太清楚,只是总听见影院的工作人员都叫他经理,倒是小时候时常跟我妹一起到二叔所在的电影院蹭电影看的印象清晰。那时二叔家住在影院里面的职工宿舍里,门卫工作人员认识我们每次都点头让进去,记得二婶婶还时常留我和我妹在他们家吃饭。那年二婶婶生了第三个娃,取名“李华”,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闪闪放亮神气极了。李华长大后还真有股子英武之气,像极了我二叔。小伙子挺有出息,他先是在文化系统的市图书馆干到了副馆长的位置,后由宣传部下文调往荆州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任纪委书记,党委委员。</p> <p class="ql-block">【二叔的小儿子李华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当年曾家老屋人尤为感到光荣与自豪的,是一位名叫曾庆文的青年,他在学校的“军干校运动”中,被录取为空军了。消息传来全家人欢欣鼓舞,曾庆文的父亲曾琴南由衷欣慰,情不自禁向报纸写文章鼓励嘱咐他的孩子努力学习,争取早日飞上天空,消灭掉那些强盗们的飞机,并祝福孩子们在世界和平到来的那天,带着祖国的英雄勋章胜利归来!</p><p class="ql-block"> 回望那段激情彭拜的岁月,那些深怀拳拳之心的前辈们,令人敬仰,令人缅怀。</p> <p class="ql-block">【曾庆文志愿军空军戎装照】</p> <p class="ql-block"> 老屋里还有一位名叫曾庆熙的长辈,他当年在军事学院获得的成绩和勋章令人感慨;尔后在文革中承受的委屈和不公正待遇也是令人感慨。</p> <p class="ql-block">【曾庆熙的戎装照】</p> <p class="ql-block"> 曾庆熙是新中国第一批军事学院学员。他在军事学院政治营学习中提前分配到训练部制图室工作,因踏实肯干,工作出色,受到学院院长兼政委的刘伯承元帅签署的二等功奖励。这批奖励中没有一等奖,二等奖只有十几人,三等奖数十人。1957年7月军事学院炮兵系扩编为炮兵学院,曾庆熙被调往该学院同时调过去工作学习,不久,提升为营级干部。</p> <p class="ql-block">【刘伯承元帅签署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接下来的文革中,炮兵学院革委会以人划线,曾庆熙和其他一批人被说成是“站错了队”,说他们对抗毛泽东革命路线,破坏文化大革命,不宜在部队工作,处理回乡。这样曾庆熙于69年5月被复员回到沙市家乡当了一名工人。粉碎“四人帮”后,在军委主席邓小平的关注和批示下,炮兵学院党委和全军其它单位一样正式做出决定,撤销了加在曾庆熙和其他人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给予彻底平反。曾庆熙改为转业处理,复员期间计算军令、补发工资、被服,恢复营职待遇。从此这位前辈更加勤奋工作,他说他要以此报答党和部队对他的的关怀。前辈人的如此襟怀,令我感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家的这群男儿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站出来;在祖国的建设中,也同样是满腔热血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听到老屋里的人们讲起那位当年被录取为空军的曾庆文前辈,说他转业回来到沙市机床一厂,后担任了该厂的厂长。老屋人尤其津津乐道地讲起那年沙市机床一厂第二次获国家金质奖,曾庆文作为厂长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捧回了金质奖牌,回来时受到了市领导和市民们夹道欢迎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曾庆文在部队干了十多年后,1969年转业到了家乡沙市的第一机床厂,这位技术精到的转业干部,由一位技术科长继而担任厂长。</p><p class="ql-block"> 曾庆文在机床一厂的这些年,正是这座仅八百多人的中小厂家,成为了与东北沈阳的万人大厂中捷友谊机床厂抗衡比肩,连续三届并列获国家金质奖企业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老沙市人都知道咱们的“鸳鸯牌床单”、 “荆江牌热水瓶”曾获得过国家质量银质奖,更知道沙市机床一厂的摇臂钻床连续三次获得的金质奖!</p><p class="ql-block"> 曾经看到过沙市记者报道沙市摇臂钻床的文章,有几个时间段的展现,称之为沙市机床一厂的“巅峰岁月”,将这段历史性的记录留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1970年被列为原一机部定点生产摇臂钻床企业;1972年进行产品更新换代;1973年全国联合设计并试制成功的首台摇臂钻床样机,就在沙市机床一厂诞生。</p><p class="ql-block"> 1974年起,他们生产的摇臂钻床对外贸易出口,产品远销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先后获首批部优“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产品设计奖。</p><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机床一厂出席了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1978年机床一厂出席了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照片局部)】</p> <p class="ql-block"> 1982年12月,被原机械工业部列为重点企业,是当时全国70个重点机床厂之一。1983年产品全部采用国际标准制造,生产的摇臂钻床有普通型、滑座型、万向滑座型、转台型、特殊型等10余个品种、20余个规格型号。</p><p class="ql-block"> 1980年首次荣获国家金质奖;</p><p class="ql-block"> 1984年第二次荣获国家金质奖;</p><p class="ql-block"> 1991年第三次荣获国家金质奖。 </p><p class="ql-block"> 报道称这段时期为沙市机床一厂的“巅峰岁月”。说由于产品信誉度高,市场需求量增大,九十年代初Z25X16摇臂钻月可产100台,Z3040X16摇臂钻月产达60台,1991年下半年至1993年上半年,年产达到1000多台,是沙市机一摇臂钻最畅销的辉煌时期。</p> <p class="ql-block">【沙市机床一厂生产的国优摇臂钻床】</p> <p class="ql-block"> 曾庆文的儿子曾晖告诉我说他的父亲是1993年退休的。可以看到,曾庆文前辈担任技术科长担任厂长的十多年,正是沙市机床一厂诞生摇臂钻床,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全国重点企业的鼎盛时代!由此可见曾庆文前辈为此投入的毕生精力,以及他的能力与才华。多系列摇臂钻床性能完善,操作方便可靠,噪音小、无渗漏、维护容易、外形美观,而且精度高于部颁标准超过国际标准!那些年里,身为厂长的他,是如何与工程技术人员下沉车间质量攻关,如何落实每一项工作,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从不懈怠马虎。以致从1980年他们的机床一厂生产的摇臂钻床第一次获得了国家金质奖,到1984年再到1991年,他们的Z3040X16摇臂钻床获国家金质奖三连冠!</p> <p class="ql-block">【1984年第二次获国家金质奖,举金牌的是当年的厂长曾庆文。这是他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拿回奖牌,市领导和市民们夹道欢迎。】</p> <p class="ql-block">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的存在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在曾庆文和他的团队群体的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闪闪发光的企业精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明星城市的沙市,各行各业大力发扬企业精神,坚定的追求目标、强烈的群体意识、鲜明的社会责任和可靠的价值观念,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可骄的成果,为建设沙市发展家乡现代化城市,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安然,本名曾祥安。荆州沙市第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长江文艺》《阅读时代》《泰山文化》《青年博览》《北美经济导报》《湖北日报》《人文荆州》《荆州文学》《沙市文学》等报刊,出版过散文集《不止一个秋季》《沙市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