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高阜镇莒州村下莒州小组手机拾镜

<p class="ql-block">  故乡已然非故乡, 故人不复故人心。 十年山水不曾改, 十年春夏思故乡。 故乡不留思乡人, 思乡归送流浪客。 流浪天涯觅故乡, 梦碎魂回恋故乡。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p><p class="ql-block">​游高阜镇莒州村下莒州小组有感</p> <p class="ql-block">  距县城约20公里远的下莒州村是资溪县高阜镇的一个自然村,40余户人家,村前的小溪就叫莒州水,是汇往龙虎山泸溪河的一条支流。明末清初,下莒州村的祖先邓赵从金溪黄通迁徙到此开基。</p> <p class="ql-block">  村里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古建筑,如外翰第、超然公祠、福兴桥、节孝牌坊等,错落有致的分布在该村各处。</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下莒州,村口的老屋向阳的墙下,没有了靠着晒太阳聊天的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步入城市,也是一去不复返了,在城市安家落户,下莒州村也渐渐荒凉了起来,如果不是逢年过节的话,村里也就剩下一些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老屋依旧在,荒芜草木深。</p> <p class="ql-block">  "乡愁"是一种病,根源在于你的记忆,你对家乡的记忆。对家乡的认识,只有在你走出家乡,看到了另一处地方时,方才开始。人们离开家乡,或是因为对异地的向往,或是因为要向上奋斗,摆脱贫穷……但,当你千方百计登陆异地后,思乡之情却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回不去的是童年,忘不了的是记忆。</p> <p class="ql-block">  超然公祠是下莒州邓氏宗祠,位于下莒州村水车旁,建于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该祠宽16米,深32米,分上、中、下三厅,公祠墙高8米,正门上方为石雕“超然公祠”四个大字,大字上方则竖刻“恩荣”二字,两边分别有三块浮雕石板,雕有龙、凤、麒麟、鹤、鹿、鱼及花草、取“福、禄、寿、喜”年年有余之意。</p> <p class="ql-block">  大门两边对联为:派衍三三源流长泝当前水;云蒸六六小大群宗第一峰。两边小门则书“存爱”“著悫”四字(非常厚爱、非常诚实之意)。</p> <p class="ql-block">  再好的文案也无法表达,对老屋的一种情怀,目之所及,皆是回忆…</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村景让人失望和遗憾,到村里四处一看,都是些斑驳开裂着墙皮的老屋,贴满退色对联的破朽木门,满是破洞的竹笼,废弃的蜂箱,没有了欣欣向荣的地脉,没有了炊烟袅袅的人气,满村只剩下住着几位年迈老人的十余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福兴桥是一座石拱桥,建在莒州水之上,与福兴寺相连。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过去通往外界的唯一一座桥梁。福兴桥虽历经近300年风雨,依然坚固无比。</p> <p class="ql-block">  如今村里已经建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但福兴桥仍是村民耕作的主要通道,桥孔缝隙里丛生野草、青藤和小树,拱桥青石上斑斑驳驳的苔藓,显现它苍凉凝重的古韵。</p> <p class="ql-block">  老人,村里曾经的灵魂。只是,随着时光流逝,和村里老人的逐渐减少,村庄的过往,也将被沉入时光深处。那些记忆中的冷暖,心里的悲喜,也将在世事变迁中,日渐缥缈。当有一天,村庄的旧痕无处可寻,心中这千丝万缕的乡愁,又将该置放何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