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等。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有着赛龙舟🛶、食粽子🫔、佩香囊、涂雄黄药酒🥃等习俗。 </p> <p class="ql-block">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生活经验,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晨光楚萌连通港幼儿园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开展了“浓情端午 浸润童心”系列主题活动。</p> 知端午 <p class="ql-block"> 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欣赏图片、观看节日相关的视频,引导孩子们追溯端午习俗由来,讲述屈原的故事。知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五为端午节。</p> 颂端午 <p class="ql-block"> 五月初五,过端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包粽子,挂菖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赛龙舟,敲锣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家户户庆端午</p> <p class="ql-block"> 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更快的了解了端午节的风俗和习惯!</p> 绘粽扇 <p class="ql-block"> 端午时节的热每一个小朋友都感受深刻,小小汗珠会不自觉的爬上额头,小朋友们立马想到一个解热小妙招做扇子!就这样一把把粽图扇应幼儿想法而生啦!</p> 绘粽子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了解完端午节知识后,我们的端午节主题活动就开始了。看,一个一个画的可认真了呢!</p> 做龙舟 <p class="ql-block">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了一支精美的龙舟。</p> 佩香包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佩香包,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包样式精致,佩戴在身上也非常好看。为什么小小的香包里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呢?</p> <p class="ql-block"> 原来香囊里的每种香草都有它不同的作用和功效,比如艾草香囊有辟邪驱寒、醒脑提神之意,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制成香囊寓意驱邪避害,代表“招百福”。</p> <p class="ql-block"> “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香囊里特殊草药气味可以驱蚊、提神、防虫。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做香囊的方法,老师们耐心地和孩子们讨论做香包的细节和步骤。</p> <p class="ql-block"> 端午配香囊,岁岁平安康。小小的香包承载满满的爱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 在欢声笑语和互帮互助中,孩子们通过制作香包,亲手为自己准备的“端午”礼物。一只只小巧玲珑、散发着淡淡香草味的的香包一一呈现,给这个端午节多增加一份喜悦。</p> 系五彩绳 <p class="ql-block"> 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老师们为孩子们系上了五彩绳。宝贝们,端午节安康。</p> 画彩蛋 <p class="ql-block"> 在端午节画彩蛋寓意着“逢凶化吉、平平安安”,将鸡蛋上画出彩色花纹又叫“撞蛋”,并且可以用彩色网袋将鸡蛋挂在孩子的脖子上,祝福孩子平平安安。</p> 包粽子 <p class="ql-block">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又一传统习俗。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宝贝们的动手能力吧!</p> <p class="ql-block">看,小朋友们:棕叶😌好香呀!</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一个包的可认真了呢!</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看看小朋友们自己包的甜粽子吧!🌈🌈</p>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们也想把自己包的粽子分享给幼儿园辛辛苦苦工作的老师们、厨房阿姨们以及保卫我们的门卫叔叔们!</p> <p class="ql-block"> 粽子飘香寄托浓浓情意,此次端午节活动,宝贝们通过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体会着传统节日的童趣,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更为浓烈。端午将近,祝各位家长和小朋友们端午安康!</p> <p class="ql-block">编辑</p> <p class="ql-block"> 编辑/李慧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审核/刘霞、彭怡念、彭柳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