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由来 <p class="ql-block"> 夏至,于每年公历6月21日~22日交节,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p><p class="ql-block">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夏至为者,至有三义;一以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为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夏至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p> 夏至三侯 <p class="ql-block">一侯:鹿角解</p><p class="ql-block">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p><p class="ql-block">二候:蜩始鸣</p><p class="ql-block">夏至后五日,雄性知了,鼓翼而鸣。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高树鸣蝉,夏日也真正开始。</p><p class="ql-block">三候:半夏生</p><p class="ql-block">半夏是一种中药药材,因为夏天过了一半才开始在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而得名,有化痰止咳等功效。</p> 夏至习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祭神祀祖</p><p class="ql-block">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吃夏至面</p><p class="ql-block"> 古时,一般到夏至人们都会举行祭祀仪式,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自然就有了吃面的习俗。夏至新麦刚刚登场,所以吃面也有尝鲜的意思,人们可以从新面粉做成的口感较好的面条中汲取丰富营养成分。</p> 夏至活动 <p class="ql-block"> 夏季是大量瓜果成熟的季节,西瓜、蜜瓜等都是小朋友们喜欢的水果。不经含有大量水分,能补充水分,改善缺水口渴症状,而且味甜爽口,生津止渴,可改善胃肠功能,增进食欲。</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吃粽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习俗,粽子主要是用粽叶包糯米,里面可以加一些馅,做成不同口味,如肉粽、豆沙粽,蛋黄粽等等。</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借助自然与人文内涵,让小朋友在文明熏陶下,感知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在小朋友的心灵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激活小朋友的民族意识,让其从小萌生文化自信,在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