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在公历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在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中,二至(夏至、冬至)是四季变化过程中重要时令节气,也是天体运动过程中阴阳交替之节令</p> <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夏至</p><p class="ql-block">英文名</p><p class="ql-block">SummerSolstice</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夏节</p><p class="ql-block">季节</p><p class="ql-block">夏</p><p class="ql-block">风俗活动</p><p class="ql-block">消夏避伏、祭神祀祖</p><p class="ql-block">相关饮食</p><p class="ql-block">夏至面</p><p class="ql-block">气候特点</p><p class="ql-block">高温、高湿</p> <p class="ql-block">夏至,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将继续升高,夏至节气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速度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量均较多。夏至以后,午后常常形成雪阵雨天气。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及东部地区,夏至以后容易出现伏旱天气。</p><p class="ql-block">夏至时节,中国各地都掀起了农忙的高潮。夏至又是中国最早的节日,民间还有吃“夏至面”说法,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采用放荷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有给牛改善伙食等有趣的风俗习惯</p> <p class="ql-block">物候特征</p><p class="ql-block">古人归纳夏至三物候为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p><p class="ql-block">鹿角解</p><p class="ql-block">《逸周书·时训解》说:“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鹿在古时候一直同“麇”相对,鹿的角是向前而生,在方位上被古人认为属阳。到了夏至这一天,阳气达到极致,鹿角便开始脱落,这就是“鹿角解”。夏季经常听到的蝉鸣也并非伴随整个夏天,细心观察才会发现,自太阳到了正中即夏至开始,蝉鸣才变得突出。说明知了在夏至后才感觉到树木渐渐阴湿,就开始鼓翼而鸣,这就是“蜩始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p> <p class="ql-block">农事活动</p><p class="ql-block">夏至前后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中国各地农民抢抓农时进行夏种、夏管等田间作业。夏至时,会频频出现高温和暴雨天气,容易形成干旱、洪涝灾害,抗旱和防汛都要抓。夏至前后,早稻正是抽穗扬花,棉花开花,蔬菜和水果也需要采摘。农事活动的重点以中耕除草、防旱防涝、防治病虫害为主。中国地域广,不同地区主要农事活动也不尽相同:北方地区的水稻需要追拨节肥、中耕、拔草、防虫;冬麦区恰是收割季,需要抢时间做到颗粒归仓;春小麦地区则继续追施肥料、灌浆和防治病虫等;在西北地区,玉米、谷子等需要间苗和追肥,马铃薯需要摘蕾和拔草,白胡麻需要追肥、境水和中耕除草;华南地区,插秧中耕,浇灌防倒伏。西南地区,追施圆秆肥簿草,浅水灌溉,花生中耕压蔓,秧田追肥、防治三化螟;黄淮地区,春播杂粮追施攻穗肥、浇灌、中耕、培土,防治攒心虫、蚜虫和果灰螟等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