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促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从而推进课堂改革,助力“双减”落地,城关中心小学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确定了“创设学习情景,促进有效互动”的教研主题,教师们在听课研讨中,有的放矢,取长补短,受益匪浅。</p> 一、研讨现象,确定主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尤其是幼儿教育活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p><p class="ql-block">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也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第一阶段听课研讨中,评委们都发现一个共性的现象,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校确定了“创设学习情景,促进有效互动”的教研主题,这一主题关注了教师在师生沟通互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效互动的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的活力,打造出高效的课堂。</p> 二、课堂实践,尝试探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继霞老师的《认识三角形》这节课,利用多媒体出示金字塔、斜拉桥图片,由生活中的三角形情境导入。让学生动手画出三种类型的三角形,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尝试描述三角形的特点、定义。并根据高的定义,学生合作交流,尝试给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作高,互动中教师适时点评、指导、归纳,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数学思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新爱老师的诗歌赏析课《在天晴了的时候》,课堂由雨后天晴的图片、视频情境导入,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孩子们到雨后小径走一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品析鉴赏词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想象天晴的时候小径上自然清新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师生、生生互动与评价中,了解诗歌知识,受到语言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三保老师的英语课堂,教师用熟练的英语口语,营造了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学习过程中,将英语知识学习带入生活情境中。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身高测量活动中,学习了单词metre,point,measure,掌握了句型“How tall are you? I’m ……metres tall.”,训练了口语表达,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乐在其中。</p> 三、博采众长,臻于至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深入听课后,再次研讨交流,智慧碰撞,解决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困惑,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特定的情境,促进有效师生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但是科学、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在新课标及“双减”大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提质增效,助力“双减”落地。在研讨与探索中,逐步完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p> <p class="ql-block">编辑:杨 梅</p><p class="ql-block">审核:袁海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