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磨盘街42号

穿越时空

<p class="ql-block">在南京老城南磨盘街的北首,"衣冠文物,盛于江南"的秦淮河畔,新增了一处红色遗址纪念地。遗址坐落在钓鱼台小学园内,走进校园不远处,就能看见一尊灰白色的碑墙。</p> <p class="ql-block">  碑墙上镌刻着“中共南京市委苏北新四军联络站旧址”金色大字,铭文告诉每一位访者,这里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设立的联络站,同时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会议的会址。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所编的《南京解放史(1945-1949)》也赫然记下:1946年5月,中共南京市委重建后召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次委员会议在磨盘街42号召开,传达中共华中分局的指示,研究部署工作。</p><p class="ql-block"> 磨盘街在集庆路新桥西南侧,南起饮马巷,北至殷高巷。清同治《上江志》载,此处有多家专售磨盘的店铺,故名。由于地处秦淮闹市,临近中华门堡,紧靠秦淮河畔,在民国时期,已是南京城南居民人口的密集区。当年,磨盘街42号是一处临街青砖小瓦的平房,建于民国时期,呈拐角形,面积不算太大,约为40多平方米,中间有个天井。房子的主人是张荣森老先生,祖籍南京,先后在多地盐务公署、烟酒公卖局、县知事公署任职。受辛亥革命和大革命的影响,张荣森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1933年,张荣森遭他人陷害,被关押在江宁、苏州等地。在狱中,他结识了陈独秀等共产党人,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摄于1961年的磨盘街42号</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侵华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张荣森的爱国热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影响下,张荣森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国救民,于是抱着“成不居功,败宁受祸”的革命气节,积极支持两子一女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战争。应该说,在当时的南京具有这样意识是难能可贵的。自1927年至1934年,他和儿女们耳濡墨染地多多少少知道中共南京地方组织先后遭受数次大破坏,许多共产党人牺牲在敌人的枪口或刽子手刀下,鲜血染红了秦淮河。</p><p class="ql-block"> 1941年,当时在汪伪中央大学就读的张杰(鲁平,张荣森的长子),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影响,在父亲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青年救国社”,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樊运动”和“清毒运动”。1942年上半年,张杰被吸纳加入了党的组织,隶属中共路西特委南京特别支部领导。1944年6月,根据斗争需要,中共南京工作委员会(前身为南京特别支部)领导调往根据地后,成立2个中心支部,张杰负责中心支部的联系和领导,时有党员50余人(属苏皖区党委系统)。</p><p class="ql-block"> 为发展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和日伪统治中心南京党的工作,1945年1月,苏皖区党委委派新四军第六师干部方休同志为特派员来南京开展工作。由于当时的南京实施严格治安管理,规定“客栈无保不准住,民房无眷不准租”,方休一时无法在南京立脚。得知消息,张杰于当年4月间赶到江宁县,与方休接上关系,接张杰来磨盘街42号落脚,并以此处为联络点,组织地下党员与汪伪当局斗争,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南京地下组织的安排,刚从中大毕业的张杰开始从事工人运动,深入到在工人集中地区,组织各种联谊会、互助会、同乡会等,利用合法的形式,团结和教育工人兄弟,认清国民党制造内战、压迫工人的反动本质,从生活问题入手,领导工人同资本家和反动当局斗争。</p><p class="ql-block"> 1946年4月,陈修良受中共华中分局委派,来南京组建新的中共南京市委,统一领导中共在南京的几个系统的组织。</p><p class="ql-block">时年38岁的陈修良,是个老资格的共产党人,她浙江宁波人,1926年在加入共青团,1927年5月在武汉转党,时任武汉市委宣传部长向警予的秘书,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在苏北抗日根据地任《新华日报》(华中版)总编辑,担任过华中局党校总支副书记等职,1945年10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城工部部长,在六合领导南京地区党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设在六合解放区的领导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1946年4月,华中分局决定撤销南京工作部,在南京建立新的南京市委。</p> <p class="ql-block">1984年,原中共南京地下市委负责人合影(左起,王明远、陈慎言、陈修良、朱启銮、刘峰)</p> <p class="ql-block">市委书记陈修良(摄于1949年)</p> <p class="ql-block">  4月下旬的一天,在方休的引荐下,南京市委在这里召开了成立后第一次会议。市委书记陈修良,副书记刘峰,委员朱启銮、方休、王明远等参加会议。</p><p class="ql-block"> 时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的陈修良在接受南京市委党史办有关同志采访时回忆说:“我们到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召开第一次市委会议,时间在(1946)4月下旬,是在磨盘街42号张杰(鲁平)家里开的。鲁平的父亲是一个同情革命的进步人士。他一家单门独户,还有一个小花园。我们在他家后院开会,十分安全。会上,我传达了华中分局城工部交给我们的任务:统一南京各个党组织,为建立和平民主新中国而奋斗,争取同国民党合作,召开全国性的国民大会,市委的工作要配合中共办事处的政治活动,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拥护党的和平民主方针,反对内战和独裁,在群众运动中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p><p class="ql-block"> 南京是国民党首都,敌特军警错综复杂。为了防范时局变化时,国民党可能采取的残酷镇压,南京市委组织十分严密,市委不设机关,干部职业化社会化,立足于群众之中。各部门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机构,实施垂直领导,各系统间彼此一般不发生横的关系。特别是情报部门,由卢伯明负责,陈修良单独联系,情报全送上海中共办事处刘少文处或华中分局。市委在加强学生、工人系统工作的同时,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反内战反独裁,在临近南京解放时,深入开展了反搬迁、反迫害,护厂、护校,里应外合迎接大军渡江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自1946年下半年至1948年年底,磨盘街42号作为中共南京市委的秘密联络点,很多重要情报从这里发出,包括1948年敌人破坏学生运动的计划和大逮捕的黑名单、1949年《长江北岸桥头堡封港情况》等绝密资料,为保护革命力量、配合大军解放南京提供了直接帮助。</p><p class="ql-block"> 在陈修良、刘峰的坚强领导下,南京党组织不断壮大。至1949年4月,市委刚组建时的200多人,发展到80个支部,约2000名党员,下设有学生工人小教、公务员、文化、警员、银设业、店员、中教共9个工作委员会和情报、策反两个组织系统,并领导镇江工委和芜湖等支部。1949年5 月1日,新的南京市委成立,中共中央决定重组南京市委,刘伯承同志担任书记,陈修良同志担任组织部部长,原地下党的市委结束史命。</p><p class="ql-block">至此,磨盘街42号完成了地下党秘密联络站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记的是,磨盘街42号的主人张杰,在掩护市委领导的同时,根据工作安排,在解放战争中继续参与南京工人运动的领导,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经常深入到南京被服厂、下关电厂、下关码头和公用事业等单位开展工作。在解放军渡江战役即将到来之时,他负责的电厂、水厂工作,不仅做到设备完好无损地全部交到人民的手中,而且保证了在南京解放期间一分钟都没有停电。</p> <p class="ql-block">  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南京市政府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如今,磨盘街38号—42号成为南京市钓鱼台小学的一部分。钓鱼台小学始建于1931年,曾几度迁址,几易其名。初为南京市第四民众学校,后改名为南京市第四区保国民学校,1949年定名为南京市钓鱼台小学,1952年定址钓鱼台147号。2013年9月,钓鱼台小学原址扩建完毕,学校占地面积增为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风格典雅的教学楼,秀美玲珑的校园景观,高速互联的校园网络,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立体折射出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磨盘街42号原址新建的纪念碑墙</p><p class="ql-block">为利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钓鱼台小学在扩建翻新时建造了这座的碑墙。碑墙以当年众多中共地下党员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而作出的艰辛努力,作为这段革命历史的起源,将“尚勇”作为校园特色文化,激励师生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