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盛夏福州,阳光明媚,生机勃勃。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我们一行人踏上了前往福州参加工作室研修的旅程。行程第4天,我们到了福州高级中学,听课、评课、认真学习专家的专题报告,参观校园,感受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培训过程中,工作室主持人王联新老师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组织工作室的学员积极讨论,也借此将他的一些宝贵经验传授给我们,使这次培训的每一天都收获满满。</p> 听课活动 <p class="ql-block"> 福州高级中学的唐庆园老师和揭阳普宁兴文中学的周光裕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两节非常精彩的生物课——《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两位老师都选用了桦尺蛾为情境贯穿,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同,有传统更有创新,两节课都精彩无限,引发听课老师们的积极讨论。</p> 唐庆园老师的课堂 <p class="ql-block"> 唐老师课堂的一大亮点是将Excel表格的公式和图形运用到数学类的探究活动,很好的做到了学科间的融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推算、图表的构建,使研究结果更为直观。也让学生在这节课中不只是学到了生物学的知识,还能感悟到数学建模的方法和快乐。</p> 周光裕老师的课堂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课堂最大的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教学分析和训练非常到位,将各种因素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区别的很清楚,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周老师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舍得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嘴、动手、动脑。组织教学的时候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升相关认知负荷,提高了教学效率。</p> 专题讲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建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王钊(福州高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当前各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与实践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重要结合点,理论与实践研究较少。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生物科组开展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建设的研究。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培养科学精神。力图通过教学实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在具有特定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的科学学习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教材对接新高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福州高级中学 正高级教师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p><p class="ql-block"> 通过林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各种栏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通过研究性学习构建学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从各年各地高考题也发现很多的题目来源于实验,认真的完成和完善教材中的实验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对应试有很好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研修过程中,每位学员都积极参与讨论,与主持人和参观学校都老师们互动频繁。我们对于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彼此交流分享,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明天我们将到福州第八中学交流,精彩继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 刘慧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人: 王联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