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郁书香 浸润教师——记沈国兴名师工作室读书心得交流会

Jesperice

<br> <p class="ql-block">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怀,6月20日下午,沈国兴名师工作室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旨在通过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和读书交流及探讨活动,加深对“三新”要求的认识,帮助教师更加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含义和教育的真谛。活动由沈国兴老师主持,特邀伏金祥校长莅临指导,工作室全体教师参加活动。</p><p class="ql-block"> 沈老师首先就《教育其实很简单》谈到自己的心得体会。沈老师认为:人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弘扬人性,使人性更加突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仰宗教一样相信人性,相信人性是可以培养的,从而坚定地把培养人性作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的前提和手段也不同,形成了因材施教的真正意义。</p><p class="ql-block"> 学生是教育的一切,是教育的动力。首先,以智慧心导其知。教育并不复杂,但现代教育已经变得复杂和简单。如果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源,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就不必付出太多代价,走更多弯路。其次,以慈悲心辅其行。做教育需要有大慈悲。教育本事慈悲之事。最后,以平常心处其事。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它并不仅仅是说对于教育要有敬畏之心,也说明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p><p class="ql-block"> 马淑萍老师认为面对新课改新高考,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成长,不断蜕变,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与时俱进,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去更好的落实国家里的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陈开元老师谈到自己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教师,必须承认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有智慧的教育就是有 “爱” 的教育。陈老师认为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原则的、公正的、理智的,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的、偏祖的,它是关爱性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统一;要相信学生,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懂得爱的智慧,切实把握好师爱的分寸,潜心付出,爱严结合,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学生应有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雒园老师与老师们分享“教育其实很简单”的心得体会,尊重孩子的不同特质,发现个性,使孩子充分和谐、健康的成长;教师需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特质,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逐渐养成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特别关注敏感、不自信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体贴、信任、鼓动:尊重他们的学习习惯,尊重他们的决定,教育指导他们如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是替他们选择哪一个是正确的;教育是以善养善的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彼此对话,互相沟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是最好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伏校长莅临指导读书交流会的整个过程,并发表了讲话,肯定了工作室举办读书交流会具有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家将阅读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高度评价了书中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伏校长借用德国著名教育家Friedrich Wilhelm Frobel的名言“教育之道无它,唯爱与榜样而矣”,提倡教师们向名师大家学习,善于知行合一,勇于担当,在教学工作注意“先让学生学起来,再让学生学得好”,在职业生涯中要取得优秀的教学成绩,促进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最后,伏校长也推荐了一本适合高中教师阅读的专业书籍《如何走向“大任务”“大观念”教学》。</p> <br>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附几篇老师们的心得体会原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研究》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沈国兴<br> 《核心素养研究》是核心素养研究的重要读本。《核心素养研究》由“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视野中的核心素养”“批判视角中的核心素养”五部分构成。从不同视角对核心素养的进行梳理,对于全方位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br> “核心素养”旨在勾画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向、内容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意味着,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 ——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 本书将以“核心素养”界定的世界趋势及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产生的若干盲点,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挑战与课题。<br> 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赋予了传统“基础素养”比如“读、写、算”以新的内涵,是对传统素养的一种创新,实现了“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的跨越发展。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同时,他也认为核心素养也是对公民素养的高度概括,核心素养不是知识的堆积,技能的简单训练,而是一种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建构。<br>核心素养是人价值的载体,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现在培养人的重要性和实现人成功和成才的必备性上。核心素养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塑造、培育和建构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并具备较强的智力和能力。<br>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是能使学生具有生存能力,在当下和未来能够幸福和快乐生活。那种只为学生未来着想,而不顾学生当下生活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那些为学生当下成功生活、自信生活的素养才是学生需要的素养、关键的素养。OECD于2005年公布了《素养的鉴定与遴选》报告,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互动地使用工具,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和自主行动”三个类别,每个类别之下又有不同的核心素养。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语言素养、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包括交往素养、团结素养和解决问题素养,自主行动包括应对复杂环境素养、人生规划素养和自我保全素养。这三个类别九项素养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打下基础,对人成功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br> 从塑人到立人,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关注人的内在价值,也体现了人发展的全面性与连续性。核心素养除了包括人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核心知识教育走向核心素养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不仅聪慧,而且具备品德、文化和修养等这些内在的品质,使学生能立足于天地,畅想快乐,品德高尚。<br></p><p class="ql-block">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需要在课程和教学中渗透,在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中萌生。学生只有通过课程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核心素养才能够养成,才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品格,发展健全的身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课程开发,注重学校课堂教学的转变。<br> 基于问题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它让学生开展一项研究,以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为切入点,将知识和技能用于一个可解决的问题,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美国的STEM 教学是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为基础的项目教学,重在培养美国高素养,全球竞争强的高级人才。基于问题教学是立足于学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为人是教学的对象,只有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基于问题设计教学,从教学中发展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才会养成。如何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家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且也影响国民健康、素质、生活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实施核心素养教育,首先学校课程要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并开发配套的课程资源;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或者项目让学生进行学习;再次是学校要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最后是探索教育实践中核心素养教育尚待研究的问题。<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晏少伟</p><p class="ql-block"> 看别人的故事,体验一段不属于自己的人生,丰富了阅历,也感动了自己,最重要的是得到了成长。每个人对自己的成长环境、原生家庭都无法选择,但是塔拉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我们:纵使生于泥沼,也可以向往晴空,通过努力与不懈,振翅高飞于蓝天。生如芥子,心藏须弥,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人生路上,决定你是谁的还是你。</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人生很励志,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打满鸡血的感觉,而是感到沉甸甸的,感到沉重,继而有所沉淀。我觉得这比三分钟的鸡血有用,毕竟,成长、学习、努力,都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转变积累够了才能实现蜕变。</p><p class="ql-block"> 成长不是未成年人的特权,其实成年人更需要成长,成年的你比年少的你成熟、理性,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满现状了,需要成长;看到差距了,需要成长;无法战胜挫折了,也需要成长。生命的活力不该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消失,保有活力,不断成长,不要稍微抵抗一下就妥协,不是妥协了就好了,不是放弃了就轻松了,人生的各种悲剧早己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一生都在成长的人,不断收获,最终越来越接近自己满意的状态。有句话说:所有你不够满意的现在,都有一个不够努力的曾经。所以,去努力,去成长,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塔拉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收获了成长,实现了蜕变,我们大多数人不需要像她那么悲壮,只需要再努力一点,再坚持一下。故事颇具震撼,一次次、一遍遍,变本加历,犹有老人与海及活着之感:解放自己的只有自己,要解放先从解放恩想开始,从我不想一我不能一我决不蜕变,蜕变的开始也就是与命运的抗争;接受不同的观点,包容不同的人,教育会让你心胸开阔,让你的偏见不再固执傲慢:人性的唤醒、尊严的维护、社会的迭代、民族的自强都需其保驾护航,更是源头活水,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本,我将塔拉的悲壮与灿烂留在回忆里,我想: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的山,我们需要每个人跨越自己的山,成为那只独一无二的鸟,努力飞往我们的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其实很简单》 读书心得</p><p class="ql-block"> 熊冰玉</p><p class="ql-block"> 林语堂曾经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即便明知如此,工作之余阅读书籍已然成为稀罕事,不仅难以静下心来去读书,而且持续不断地读书更是奢侈,难以一以贯之。工作后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中断“我想阅读”的这个过程。我总是想,先将“备课上课练习改作业”这些大事完美收官,再慢慢享受“阅读”休闲的大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于是再很长一段时间内,荒废了阅读,导致自己的兴趣视野、精神格局、内涵修养和思维活动等方面越来越局促。人生有意义的事情纵然很多很多,但是不读书,总觉得是亏欠了自己,我总是相信书中永远藏有人生的灵丹妙药,不仅可以在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还可以在阅读中提升专业素养,塑造严谨治学的态度方法。中年以后,谁愿意“朱颜辞镜花辞树”呢?谁不想“腹有诗书气自华”呢?阅读也许是一条非常不错的救赎之道,做一个存粹之人,为精神立碑。</p><p class="ql-block"> 上一个春天,名师工作室在举办读书交流启动仪式后,我就借着沈老师推荐《教育其实很简单》一书在碎片化的时间中阅读下来。读毕至今,深受鼓舞。虽然有忘却许多,总结书中的教育精神,已经内化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每当工作中遇到不顺心,总有一个来自书中的声音告诉我:“教育工作本就复杂,困难重重,但作为教师,不要畏惧艰难,发扬人性的光芒,善于点燃唤醒鼓舞激励,用心坚守,以善养善,遵循教育规律,保持热爱,问题总会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 有了理想信念,还要有方法可行。几乎所有的人对于“方法”的知识都有着迷信一般的虔诚。《教育其实很简单》的作者赵丰平,就总是能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面对教育中各方面的问题,他都有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p><p class="ql-block">一、八环学习法</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问题中,拼体力、耗时间、低效率,是长期以来存在的现象,赵丰平早在90年代就提出过“八环学习法”: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等八个学习环节各环节按一定顺序相互联结又相互渗透,其中制订计划是起始环节,接下来的六个环节是主体环节,而专心上课是中心环节。“八环学习法”可以避免很多学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茫茫然”不知“做什么”和“怎么做”,提供了行之有序的学习过程指导,也让老师能够系统备课,不仅备教什么,怎么教,还备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备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前后衔接严丝合缝,滴水不漏。</p><p class="ql-block">二、271教育方法</p><p class="ql-block"> “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赵丰平选择建立一个回归人的教育体系,形成“271”品牌教育。通过了解,“271”是赵丰平对教育的深刻认识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一是时间上的“271”,一堂课从实践来看,20%是老师说话,70%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有10%的时间是由老师领着学生自己总结。</p><p class="ql-block"> 二是从学习内容的“271”,学生一看就会的20%,学生合作会的70%,还有一些高难度的知识需要老师搭个台阶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有10%。</p><p class="ql-block"> 三是个人天赋上的“271”,从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看,一个孩子的智商仅占孩子学习成绩的20%,情商占70%,行商占10%。行商就是一个人朝着目标行动的态度、决心、过程、方法和结果,行动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四是评估评价上的“271”,从学生的组成来看,20%的学生是特优生,70%的学生是优秀生,10%的孩子是待优生。</p><p class="ql-block"> 在赵丰平看来,英雄不论成绩,教育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让考试成绩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侧影,并且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因为一本书,我触摸到作者的一些教学方式和理念,虽然浅见拙识不足以概括作者本人的高度和远见,但本着拿来主义,则其善者而从之,与诸位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教育其实很简单》读后感<br><br> 陈开元<br><br> 《教育其实很简单》这本书,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书,边思考,边反思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教师,必须承认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有智慧的教育就是有 “爱” 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br><br>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了作用。”<br><br> 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原则的、公正的、理智的,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的、偏祖的,它是关爱性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统一。教师要无条件的尊重学生。特别是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自卑感较强,缺乏自信,他们更需要教师的体贴信任和鼓励。尊重学生生而为人所具有的一切,尊重他所展示出的独特天性,尊重他对自己生活的全部权利。作为对他们未来生活的尊重,相信学生意味着归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全部主权。我们的教育应当尽量避免代替学生做快定,因为未来的生活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且只能他自己做出決定,所以我们应该在他接受教育的时间里尽可能教会他们如何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而绝不是教给学生哪个选择是正确的。<br><br> 要相信学生,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青少年可塑性很强,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人。即使有了过错,只要引导得法,也能改正错误与 “昨天告别"。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导之以引,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br><br> 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我们教师充分认识到爱的作用,懂得爱的智慧,切实把握好师爱的分寸,潜心付出,爱严结合,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学生应有的回报。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这种关爱是师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br><br><br><br> 《教育其实很简单》学习心得<br><br> 马正芳<br><br> 最近一段时间,有幸拜读了赵丰平校长的《教育其实很简单》一书,可谓精彩纷呈,犹如醍醐灌顶,从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到学校管理,对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br><br>  从教四年以来,我一直认为只有把所有学生都教成一样优秀才算成功的教育。所以,即使那些成绩很差的学生,我也会对作业、上课有要求,希望他们能更进一步。然而,赵丰平校长却说,教育不是把不同的学生变得相同,而是把不同的学生变得更加不同。学生好比是树木,有的学生是松树,有的学生是柳树,有的甚至是灌木,他们本身的材质就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非把灌木变成柳树,把柳树都变成松树,而是让每一棵树都认清自己的优势 ,发现自己的价值 ,变成有用之材。在教市眼里,不应该有差生,而只有“待优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因此,在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具有特色的有用之才。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育成教师希望的样子,而是把学生培育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独特的人。<br><br>  反思自己,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强调过多的就是达标率、及格率、优秀率这样的硬性指标,学校也是这样要求老师的,甚至全社会都是这样。但是这样的成功、辉煌真的是适合学生、适合社会的吗?我们除了教给学生分数,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呢?现在的毕业生就业难,除了人多岗位少之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毕业生没有担当社会岗位的能力。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的只是应试、只是书本知识,功利主义的驱使,使我们把目光全部集中到成绩上、考试上,根本不注教育就是培养完整的人。他知道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别人,知道如何对待国家,如何对待社会 ,我们的教育决不能把学生看作一个接受知识、道德规范的容器。教育是“育人”而不仅是“教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占有知识,而是让人去追求智慧。教书是育人的方式,教书的目的是育人。我们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考试不需要社会却需要的东西,比如礼仪,比如习惯,比如文化素养。<br><br>  另外,拒绝教育歧视。在老师们认为学生怎么这样差劲,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时,就已经对学生产生了歧视。歧视不仅造成了对学生身心的伤害,也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届学生都有各自的独特性 ,都有各自的优势。当老师用鄙视、冷漠和隔离的眼光看待他们时,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就是冷漠和不公平的。长此以往,积压的负能量所产生的伤害只有两个对象:要么是自己 ,要么是他人。人想收获什么,就必须种植什么,如果在教育教学中种下了偏见和冷漠的种子,当这些负能量爆发出来的时候 ,受伤的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人。<br><br>

素养

学生

教育

核心

教师

教学

学习

成长

生活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