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婷 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我家儿媳婷婷撰写的“我家的育儿故事”《我家小松果的二三事》系列,不仅文采飞扬,而且阅读有趣,更是观察仔细,细节见认知,有分析有思考又有教育方式方法的升华,真正的陪伴着孙儿一起快乐成长。此文在北京市朝阳区育儿故事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经儿媳同意在此编辑成文,记录自家生活的点点滴滴(插图系个人选择整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夏天,我们家的小松果佑一顺利完成了幼儿园中班生活。在这一年里,最突出的矛盾莫过于一方面为他独立自主意识的萌芽感到欣喜,一方面他的独立思考、判断和诉求也给我们的教育方式带来更大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我不要你的规则,我要我的规则”</p><p class="ql-block"> 从小,我们就尝试引导他尊重规则,而不盲从权威。因此,在与他沟通中,会尽量耐心的和他沟通规则,而不是一味命令。比如“在20分钟内吃完午餐,下午就可以吃冰淇淋”,“晚上在外面玩耍后回到家,快快地先洗漱完,剩余的时间都可以用来讲书”,“早上起来要先洗漱、穿衣服、吃饭、读书,把正经事儿做完之后,就可以玩乐高”等等。以往,只要他理解了这些规则,就会很好的遵守。但是进入中班后,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傍晚,我们从外面玩耍回来,在电梯里像往常一样开始约定睡前安排。</p><p class="ql-block"> “妈妈,我可以看一集动画片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可以呀,你想看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我要看托马斯。”</p><p class="ql-block"> “好的,没问题。那一会儿先洗澡,然后喝牛奶,看动画片,刷牙,睡觉,好吗?”</p><p class="ql-block"> “我可以先看动画片,然后再洗澡吗?” </p><p class="ql-block"> “我们说好的,要遵守规则呀。”</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期待听到往常那句“好的”时,猝不及防听到一句,</p><p class="ql-block"> “我不要你的规则,我要我的规则!”</p> <p class="ql-block"> 我愣了一下,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后来那天晚上为了能让他按时睡觉,我硬逼着他按照“以前约定的”顺序执行。可想而知他心里不高兴,各个事项也就进展的很拖沓。</p><p class="ql-block"> 乍一看似乎儿子开始变得“不讲道理,不讲规则”了。但其实他开始挑战规则,我应该高兴才对。因为实际上这是他开始独立思考,不再盲从,形成自我意识的征兆。我强迫他接受的所谓 “规则”,实际上从他的角度看是不客观的。不因为我是大人,我所说的就自然而然的成为规则,他就应该全盘接收。就像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不因为某个人是“专家”,他的道理就全是正确的。而我那天的强迫也和我对他 “不盲从权威”的期望背道而驰。</p> <p class="ql-block"> 但矛盾的是,从习惯养成方面,我希望他能够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如果都由着他的“规则”来,那么将很难实现这个目标。后来慢慢的,我们开始尝试引入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他形成好的习惯,包括赚积分、打卡、手绘卡片奖励等等,卡片大都选择为他喜欢的歼20飞机、A380飞机、黑鸟侦察机等内容。 </p><p class="ql-block"> 不过每种奖励机制都只能发挥一段时间的作用,需要不停的琢磨新的花样来和他斗智斗勇。可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适时调整,更新迭代。</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中二班的搭建大师”</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时间,儿子很迷恋听机器人大师的故事,大概讲述一个很厉害的博士发明的机器人,不但总在大赛上得奖,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家称他为机器人大师。</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他很认真自我介绍,</p><p class="ql-block"> “我叫栾佑一,我是中二班赫赫有名的搭建大师。” </p><p class="ql-block"> 我听到后,有点不好意思,顺口就打断他,“你怎么还成大师了?谁把你叫搭建大师呀,哈哈哈!” </p><p class="ql-block"> 听到我的质疑,他着急的解释说,“我们班同学和老师都是这么说的。”</p> <p class="ql-block"> 这件事之后就不了了之。但我发现在以后的自我介绍中,他也很少再介绍自己是“中二班的搭建大师”。我也很后悔自己当时不恰当的回应。儿子在拼搭、空间感知、物体抽象方面确实有优势,幼儿园的老师曾发送给我他用积木搭建的悬索桥、立交桥、甚至是环球影城。他在家里也用乐高积木拼搭出来无人机、遥控器、风扇、探测器等等,都是把复杂的东西很简洁形象地用积木抽象地搭建出来。对于他擅长的、自信的领域,我应该坚定认可,积极鼓励。而我之前由于自己不好意思,不假思索的反驳,无疑是对他自信心的打击。</p> <p class="ql-block"> 不过庆幸的是,就像小树苗未必会因为一次暴风雨就倒下一样,孩子是顽强的,不会因为一次无心的打击就怎么样。所以后来,每次他拼出来新奇的东西,我会把对他的认可客观的表现出来,主动帮他拍照,并称赞他为“栾大师”。</p> <p class="ql-block"> “我有没有说过”</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我帮儿子夹了土豆丝放在他的米饭上。刚放上去,就听到他暴躁地大叫,</p><p class="ql-block"> “我有没有说过,把菜和饭分开放!”</p><p class="ql-block"> 他确实不喜欢把饭和菜混合在一起吃,我也不反对这些不影响其他人的偏好和习惯。但是,我惊讶于他的表达中前面的半句“我有没有说过”,确实听起来很刺耳。</p><p class="ql-block"> 仔细想来,这句话并非他自创的,而是从我们的日常话语里习来的。我们经常会对他说,“我有没有说过不要在沙发上跳”,“我有没有说过到家先洗手”,“我有没有说过把自己的玩具收好”等等,这些我们说起来自然而然的话,原来听起来这么刺耳。</p> <p class="ql-block">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我们不希望他说的话,不希望他做的事,希望他成为的样子,最好的实现方式可能就是自己做到,先给他们打个样。</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里,随着儿子独立意识的萌芽,我们明显感到教育难度大大提升,经常会碰到一些看似矛盾、看似无解的“难题”。而这些“难题”却正诉说记录着他的成长,也是我们历练成更好的爸爸妈妈,更好的自己的难得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初夏完稿,于2023年初夏整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毕业演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