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察幼儿:蒋玟奕 洪梓瑞</p><p class="ql-block">观察时间:6月8日</p><p class="ql-block">观察教师:张玉超</p><p class="ql-block">观察地点:户外滚筒区</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玩滚筒区域的第四天,当我看到的时候奕奕已经和梓瑞两人开始对抗了,凭我的直觉告诉我肯定是两个人都想玩轮胎发起了挑战。奕奕在西面,梓瑞在东面,奕奕的力气比梓瑞小,梓瑞一直在往奕奕那推轮胎。</p> <p class="ql-block">奕奕趁着梓瑞不注意想把轮胎滚走被梓瑞看到后进行了阻止。</p> <p class="ql-block">两人就这样一直僵持着,谁也不说话。</p> <p class="ql-block">奕奕第二次趁梓瑞不注意把轮胎滚走但是又被梓瑞发现,两人继续僵持着。</p> <p class="ql-block">梓瑞用很大的力气把轮胎推向奕奕,奕奕也不示弱,推给对方。</p> <p class="ql-block">这时奕奕说:我们石头、剪刀、布吧,谁赢了就归谁。</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朋友小心翼翼的从背后伸出拳头。</p> <p class="ql-block">奕奕看到梓瑞出的拳头后迅速改成了包袱,梓瑞看到奕奕变的包袱后迅速变化为剪刀。</p> <p class="ql-block">两人就这样继续僵持着,谁也不说话。</p> <p class="ql-block">再一次进行对抗,还是梓瑞占上风。</p> <p class="ql-block">接着过了三分钟左右奕奕说:我们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归谁。梓瑞同意了,开始了第二次的比试。</p> <p class="ql-block">这一次梓瑞出的包袱,奕奕出的拳头,这次俩人都没有再次变化。</p> <p class="ql-block">但是奕奕却不离开轮胎趴在轮胎上继续和梓瑞僵持。</p> <p class="ql-block">不服气的梓瑞再次选择对抗把轮胎向奕奕那边滚。</p> <p class="ql-block">奕奕说:我们谁先到达树底下再回来就赢了,梓瑞很配合,俩人开始了比赛。梓瑞先跑回来的,奕奕第二跑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梓瑞指着旁边的滚筒说:你先玩这个滚筒吧,接着奕奕说:你先玩这个轮胎,一会儿我再玩。就让梓瑞把轮胎滚走了。</p> <p class="ql-block">奕奕在滚筒里玩了一会儿就出来了去寻找新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终于发现自己心怡的轮胎滚筒了发现别的小朋友正在用着就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他来到梓瑞身边尝试着加入他们的游戏,在经过几句简短的寒暄后成功加入了他们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幼儿分析:</p><p class="ql-block">由于两周一轮换自主游戏区,已经有两个月没有来滚筒区玩了,来了后孩子们对于滚筒区材料很感兴趣,我观察到他俩争轮胎的时候才开始,我就过去录像。通常遇到这种争抢的情况会有一名幼儿来告状,告诉老师是他先玩的,宣誓主权,但是这次没有,我猜想会不会是两个孩子一起摸到的轮胎,他们会怎么办呢?调动起了我的兴趣,我没有说话一直在观察。两个孩子都没有选择哭闹、让老师帮忙解决问题。而是通过石头剪刀布和比赛赛跑的方式来解决。在每次解决问题之前都会有一个对抗,每次都是梓瑞能够把轮胎滚到奕奕一边,然后奕奕就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次石头剪刀布时两个孩子都出了石头,而且很慢,都不想看到自己输掉。奕奕为了使自己赢就把石头改为了包袱,紧接着梓瑞把石头改为剪刀。从这个事情中可以看出俩孩子已经有了规则意识知道通过规则来解决问题,但是还不能够按照规则来施行。看到这种情况俩孩子还是继续对抗,在后来的游戏分享中梓瑞说:我觉得谁的力气大就赢了。在他看来觉得可以用力气大小来解决问题,在每次奕奕想解决问题之前他都是这么做的。第二次石头剪刀布也是奕奕提出来的,但是这次奕奕输了还是赖着不走,可能他真的喜欢玩这个轮胎滚筒。奕奕是知道自己输的,梓瑞也知道奕奕是输的,但是梓瑞没有宣示主权把轮胎滚走。分享中得知他在等奕奕主动放弃。第三次的较量也是奕奕提出来的,他决定用赛跑来对抗梓瑞,结果还是他输了,这时的奕奕还是不想放弃,继续僵持着,后来梓瑞发现后面有一个滚筒对奕奕说:你先玩一会儿这个滚筒,还没等梓瑞说第二句奕奕说:一会儿我再玩这个轮胎滚筒啊!通过三次的较量奕奕最终被更感兴趣的材料吸引了选择了放弃,当他玩了一会儿后又去找相同的轮胎滚筒玩但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就离开了,最终找到梓瑞得到他的同意后加入了他们的游戏。从开始的两个孩子谁也不让谁到最后一起玩这也反应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在他们的眼里游戏最大,知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如何开口加入游戏。</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p><p class="ql-block">1.在发现争抢时我没有及时制止而是观察两个孩子的解决方法,为俩孩子提供了一个社会性交往及解决问题的环境。</p><p class="ql-block">2.在奕奕每次输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观察奕奕的行为和梓瑞的反应,没有去干扰,这也为两个孩子继续解决问题提供了环境支持。</p><p class="ql-block">3.活动结束后带两个孩子进行了倾听,知道了梓瑞为什么每次赢了后不会宣誓主权的把轮胎滚走,知道了奕奕为什么最后选择放弃轮胎。</p> <p class="ql-block">幼儿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通过这个事情我相信两个孩子的感情比之前又有默契了,在儿童的眼里输赢是一时的,游戏是永恒的。</p><p class="ql-block">2.相信两个孩子又积攒了如何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对输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3.相信奕奕今后也会更坦然的面对输赢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