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专于业 精确诊断——海西州人民医院病理科成功开展免疫组化特殊染色辅助诊断

海西州人民医院

近日,海西州人民医院病理科成功开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辅助诊断新业务。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简称“免疫组化(IHC)”,此项业务能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确的诊断,为临床用药及精准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也标志着海西各族患者群众将结束五百公里以外的省级医院行免疫组化辅助诊断的窘境,缩短了本地区患者等待报告的时长,节省患者求医成本,为肿瘤患者的精准诊断、后期治疗、癌前病变的早期干预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究竟何为免疫组化呢?</b></h3> 免疫组化技术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抗原进行标记,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br>  IHC所用标本主要为两大类: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其中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石蜡切片,由于石蜡切片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而且能长期保存,为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免疫组化到底有什么用处呢?</b></h3> 在当前精准医疗的时代,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常规肿瘤病理诊断中,5%-10%的病例单靠HE染色难以作出明确的形态学诊断。在免疫组化技术出现以前,对肿瘤的诊断和分类还局限于形态学水平,而引入免疫组化技术后,则使研究的深度提高到了生物化学水平、分子水平。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临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h3> <font color="#ed2308">1.确定细胞类型</font><br> 利用细胞内某些特定成分制备的抗体,可以标记出细胞内的相应抗原成分,用以确定细胞类型。如角蛋白是上皮细胞内的特有成分,可以作为各种上皮的广谱标记;甲状腺球蛋白是甲状腺滤泡上皮的特异成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仅见于前列腺上皮,突触素用于识别神经细胞核神经内分泌细胞等。<br><font color="#ed2308">2.辨认细胞产物</font><br> 利用某些细胞产物作为抗原制备的抗体,可以作为相应产物的特殊标记。如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各种激素,大多可以用免疫组化技术标记出来,如降钙素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的激素,可用于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肝癌细胞产生的甲胎蛋白可用于诊断肝细胞癌等。<br><font color="#ed2308">3.了解分化程度</font><br> 大多数标记物都有其特定的分布部位,如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着色部位在细胞膜上,但在差分化癌中癌细胞胞质亦可呈阳性;角蛋白的含量也与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或未分化癌中角蛋白含量较少,染色亦较弱。上皮细胞发生间充质转化,可表达间充质标记波形蛋白(Vimentin),而角蛋白和E-钙黏附素表达下降。<br><font color="#ed2308">4.鉴定病变性质</font><br> 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与恶性淋巴瘤不易鉴别时,可做T和B细胞标记,观察其数量与分布情况,如淋巴结结构破坏,且单一种细胞弥漫增生则可考虑淋巴瘤,并可借此区分T细胞性或B细胞性;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如突破基底膜或破坏肌上皮细胞,则考虑为浸润性癌。乳腺肌上皮细胞的存在与否对判断浸润性乳腺癌或导管内癌很重要。<br><font color="#ed2308">5.确认扩散范围</font><br> 某些癌的早期淋巴结转移,有时与淋巴窦内组织细胞增生不易鉴别,可用上皮性标记和组织细胞标记加以区别。包膜和/或血管、神经侵犯对于甲状腺癌、胆管癌的诊断有时也需依赖免疫组化来确定。<br><font color="#ed2308">6.寻找原发病灶</font><br> 对于转移性肿瘤,也可以通过免疫组化寻找原发部位,如骨组织内转移性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阳性,提示其来自前列腺。肝脏和肺部等处形态特殊的肿瘤可能为转移性,也可借助免疫组化进行溯源,如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肺转移等。<br><font color="#ed2308">7.辨别特殊细胞</font><br> 有些细胞如表皮内的朗格汉斯细胞、黑色素细胞,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等,光镜下难以区分,但这些细胞相应的免疫组化标记如S-100蛋白等,能清晰显示其形态,并可用于这些肿瘤的诊断。<br><font color="#ed2308">8.探讨肿瘤起源</font><br> 一些来源不明的肿瘤可通过免疫组化判明来源,取得共识。如颗粒性肌母细胞瘤曾被认为是肌源性,但该肿瘤肌原性标记阴性而神经标记阳性,证明为神经来源。分化很差的梭形细胞肿瘤,可能为上皮性、肌源性、神经性等来源;圆形细胞肿瘤可能为神经性、淋巴性或间叶性。对此可通过多种标记的检测来确定其起源。<br><font color="#ed2308">9.寻找感染原因</font><br> 对于感染性疾病,也可利用特定抗体寻找感染源。如巨细胞病毒(CMV)抗体、人乳头瘤病毒(HPV)抗体、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或核心抗原的抗体、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弓形虫抗体等,分别进行标记。现已有商品化的标记物,可帮助解决炎症病变的病因诊断。新冠病毒的S蛋白抗体亦可用于诊断和研究。<br><font color="#ed2308">10. 指导临床治疗</font><br> 现已确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具有激素依赖性,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好。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对于这些肿瘤已成为常规的检测指标用于指导治疗。HER-2是乳腺癌靶向治疗的重要指标,也是乳腺癌的必检项目。CD117对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既有诊断价值也可供靶向治疗参考。<br><font color="#ed2308">11. 评估肿瘤预后</font><br> 肿瘤增殖活性和浸润、转移情况对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肿瘤增殖活性的免疫组化标记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及多种生长因子受体等,对于判断良恶性肿瘤也有参考意义。如前所述,肿瘤浸润和转移也有一些标记可以运用,如基底膜、肌上皮等标记对于区分原位癌和浸润癌等。<br><font color="#ed2308">12.进行疾病分类</font><br> 内分泌肿瘤的功能分类,常根据瘤细胞分泌的激素进行分类。垂体前叶腺瘤根据其分泌的激素可分为10类,如生长激素腺瘤、泌乳激素腺瘤等;胰岛细胞瘤的功能分类有胰岛素瘤、高血糖素瘤等6种。恶性淋巴瘤的分类很多,也依靠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区分。<br><font color="#ed2308">13.提高诊断水平</font><br> 从宏观上来看,开展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科室整体诊断水平,促进病理的精准诊断。有些病例看似模棱两可,加上免疫组化以后立刻明朗,无需纠结和争论。这样也能提高一类诊断的比例,提高临床医师对病理科的信任度,以及病理科的学术地位。<br><font color="#ed2308">14. 提高科研水平</font><br> 许多病例的研究需要免疫组化支持,甚至依靠免疫组化也能完成某些科研课题或学术论文,甚至研究生学位论文。这对于晋升无疑也大有裨益。特别是把新近研发出来的抗体用于病例诊断与研究,更容易出成果。临床研究论文中研究方法辅以病理和免疫组化也更容易发表。配合临床医师或参与临床科研,也可增进临床病理联系。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出现,使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的鉴别诊断时,准确率可达50%-75%。 <p class="ql-block"><b>咨询电话:</b>0977——8219480</p><p class="ql-block"><b> 王主任:</b>13897766158</p><p class="ql-block"><b> 李主任:</b>139097760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