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前后

天河水

<p class="ql-block">  我的大学四年学的是自动化专业,乍一听,这个专业有点高大上,挺唬人。其实不然,我们上学时,老师、学长管这个专业叫万金油专业。就是说,这个专业涉猎面比较广,强电、弱电、计算机…都学一点,但都学不精。在我有限的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从事过很多岗位的工作,却唯独没有做过与自动化沾边的事儿。学过的专业知识也随着岁月的流失,大多一并还给了老师。但是,我还是觉得,在我的知识结构中,大学的训练与熏陶是占有相当地位的,于我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 我大概是在毕业离校约半个月后到单位报到的。我的工作单位叫河北钢丝绳厂,后改称河北金宝集团,是国有大型金属制品生产企业。鼎盛时期有职工3500多人,是全国金属制品行业的排头兵。我工作的第一个岗位是技开办的技术科,技开办主任由副厂长、总工赵希忠兼任。</p><p class="ql-block"> 工作一周后的一天,赵总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小郭给你安排个活,听说天津一绳从日本引进了一台拉丝模自动检测仪,准备派你去一绳,一是学习拉丝模的研磨和检测,二是考察拉丝模检测仪的具体使用情况。我们通过一绳的老厂长赵恩奎给他们技术科王科长写了封介绍信。老赵厂长是咱衡水老乡,你拿着他的信去应该没有问题。最后赵总又嘱咐我,要虚心学习,把问题吃透。</p><p class="ql-block"> 我第二天坐火车到了天津,先在八一招待所住下,又买了份天津地图,研究好了去一绳的公交线路。一绳是天津第一钢丝绳厂的简称,始建于日伪统治时期的1939年。一绳又是我国金属制品行业的源头,早期行业内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也大都出自该厂。</p><p class="ql-block"> 王科长见了老赵厂长的介绍信,二话不说就给制模车间负责人打电话,通知他,有个老赵厂长的熟人前去学习,让他好好关照。至于参观拉丝模检测仪,王科长说他明天出差,等他回来说。</p><p class="ql-block"> 打听了几次才找到制模车间,负责人是个上岁数的大叔。大叔说你是老赵厂长介绍的,我得把你交代给我们的技术头牌。大叔笑眯眯地领着我没进车间就大声的喊:张姐,张姐。进得车间,就听一高门大嗓的妇女答应:嚎嘛丧哪,我还没死呢!“张姐,好事儿,给你送一徒弟,”“小子,甭玩这里格儿愣,不要”。我在旁边脸腾一下就红了,恨不能有个地缝儿钻进去。大概是看出了我的尴尬,张姐赶紧对我说,小伙子我不是冲你,我是冲他个没良心的。负责人也不着急,说张姐这是老赵厂长的人,你看着办。说完就跑了。张姐说,老赵师叔的面儿得给,小伙子我带你。我赶紧给张姐鞠了个躬说,谢谢您师傅。张姐夸了句,行,小伙子挺懂事儿。</p><p class="ql-block"> 制模车间分两班,每班十几个人。除负责人是男的,一色的妇女。人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十几个天津妇女那绝对是一场相声大会,听她们聊天拌嘴,我常常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没两天就跟师傅们混熟了。同时我也仔细的观察工人们的操作过程,特别是交活时的质量检测过程。因为制模完全凭手工磨制,没有特别具体的标准,工人个人的经验、悟性对模具质量影响非常大。而模具质量又是制约一线拔丝工产量和质量的关键。而模具质量的检测检验也同样是凭经验凭肉眼,主观随意性很大。我每天回到招待所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的所见,所思都详细的记录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几天,王科长还没回来。我就觉得不知道哪里有点不对劲儿。这天我跟张姐聊天,张姐咱这磨模一直就这样,可不,打我进厂快三十年了,就这样。不是说咱厂有一自动检测仪吗?嘛玩意儿?自动检测仪,没听说过。这奇了怪了,不是说从日本引进的吗?奥你是说厂长们去日本弄回来的那玩意,嗨在库房里供着呢!小于子在时,还时不时的弄来摆弄摆弄。小于子是谁呀?小于子是于仁伟,原来技术科的,现在好像去了预应力钢丝二厂。那玩意儿贵着呢,据说花了好几万美元呢!不中用。由此于仁伟的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两周过去了,終于联系上了王科长,王科长又说打不开库房,管库房的人请假了。</p><p class="ql-block"> 我把情况向赵总进行了电话汇报。然后根据领导指示,我与驻津办的老马去搬老赵厂长出马。才顺利的见到了检测仪真容。通过演示我明白了检测仪的简单工作原理,就是一探针连接一机械同步联动水笔,探针在模具内壁运动的同时,水笔适时记录下探针的运动轨迹,通过记录轨迹分析模具的研磨质量。</p><p class="ql-block"> 过了两天,我整理了一份详实的考察报告,提交给了赵总。对检测仪我大概提了几点意见,主要有:检测速度慢,不适宜批量生产检测;检测局限大,直径1.0mm以下小规格模具不能检测;检测的可靠性有待提高,不同的人员操作可能会带来差异化检测结果…</p><p class="ql-block">当然,我的最终意见是购买的性价比不高。</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几个月,我从技开办调到了厂办。</p><p class="ql-block"> 1989年6月,冶金部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承办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深加工学术委员会举办的全国首届拉丝模学术交流会,向全国骨干金属制品企业征稿,老领导可能是考虑我有在一绳考察学习的经历,对拉丝模工艺技术比较熟悉,就把准备论文和参会的函件批给了我。初生牛犊不畏虎,我鏖战了一个多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亲自操作实验设备掌握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写了一篇份量很重的论文。</p> <p class="ql-block">  这次学术交流会在威海的成山宾馆召开。报到时,我和天津预应力钢丝二厂的于仁伟分到了一个房间。我们俩人一见如故,我提到我曾在一绳学习,又互相提到行业里的熟人,就感觉非常投缘。</p> <p class="ql-block">  大会选定了我写的《拉丝模制模之浅见》的论文,在大会上宣读,并颁发了证书。大会由冶金部郑州院总工金涛主持,参会人员基本涵盖了行业骨干企业及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p> <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俩人聊天,老于说,你知道吗小郭,你的文章彻底否定了我整整耗费了三年的心血,不过,你是对的。我就很不好意思,跟他说,老兄我没想那么多,我只是陈述事实。老于很坦然,也非常坦诚,再三说,你是对的。几天下来我们处成了朋友。跟老于一起参会的还有谢铁桥,老谢人很豪爽,当时承包了预应力钢丝二厂的制模车间。后来老谢的事业发展壮大,成了天津市的著名企业家。老谢很成功,却积劳成疾于前几年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  跟老于偶尔在行业的活动中碰面,有时也会有个电话聊几句。一次,他给我打电话说写了本拉丝模的书,想出版,但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我恰好有个朋友在冶金出版社工作,就介绍给他认识。由于当时的冶金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已排满,我的朋友又想办法把他的书稿推荐给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彼时我也由厂办调到了驻京办。</p><p class="ql-block"> 不知什么时候,与老于失去了联系,很多很多年了,老于也该八十多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