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一、背景</b><br><br>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必须安排必要的劳动实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的劳动教育可以依托校本课程,德、智、体、美、劳互相渗透。劳动教育和知识学习并行。<br><br>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在古时候,其本身就是劳动人民根据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整理出来指导农事生产、预知冷暖雨雪的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将二十四节气知识与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劳动素养值得探索。<br><br> <b>二、课程策划</b><br><br> 如何围绕中国特色二十四节气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呢?应该选择哪些劳动实践活动来开展劳动教育呢?劳动实践活动具体怎么开展呢?以生物学科为例,并结合生物学科优势,以24 节气的气候、物候、农事、民俗等内容为主线,设计并实施一系列文化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活动,以劳动体验为主,知识讲授为辅。从传统文化和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知、感悟二十四节气。在农耕实践过程中去提升劳动素养。在劳动实践活动设计时,尊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活动的指导为参考,以学校现有的设施条件为基础,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实践活动。以“二十四节气——寒露”课程为例,除了介绍寒露时节气候特点、物候变化、民俗活动外,依照重庆地区农谚“七月栽葱,八月种蒜”,利用课后延时时间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农耕活动“种蒜”。<br><br> <b>三、课程目标</b><br><br> <b>1.知识目标:</b><br><br> ①初步了解寒露节气相关的气候特征、物候变化、农事活动以及民俗活动。<br><br> ②通过农事活动,掌握种蒜的基本流程。<br><br> <b>2.能力目标:</b>通过农耕实践,培养劳动能力。<br><br> <b>3.情感态度价值观:</b><br><br> ①体验劳动的乐趣,树立劳动意识。<br><br> ②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br><br> <b>四、课程实施</b><br><br> 课前收集资料,观察物候,走访农户:正值寒露,学生在网络上收集关于二十四节气——寒露的资料,观察身边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物候变化(如:这个节气开花或结果的植物,这个节气能观察到的动物,这个时节动物有哪些典型行为)。询问家中从事过农业生产的爷爷奶奶这个节气主要的农事活动。<br><br> 劳动实践:寒露时节需要进行的农事活动很多,选取在校园内可实施的种蒜。教师先进行演示(选种、分蒜、平土、打窝、种蒜、盖灰),并讲解劳动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分蒜注意不要伤了蒜衣,窝不用打太深,灰不用盖太厚等)。实施时,女生负责选种、分蒜。男生负责平土、打窝。然后四人一组种蒜盖灰。<br><br> 课堂上的学习和分享:课堂上以气候、物候、农事、民俗为顺序,和学生一起完成“寒露”节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在这过程中,以学生的体验和收集到的信息为主,教师适当补充即可。在农事活动学习时,一方面展示学生劳动场景,邀请学生分享劳动感悟和收获,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个节气需要进行此项农事。及时进行劳动知识的补充。<br><br> <b>五、课程意义</b><br><br> <b>1.劳动意识在文化传承中得到滋养</b><br><br> 本课程学生初步了解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节气物化、风俗习惯、诗歌俗语等等。通过课程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在此过程中,二十四节气与劳动人民的渊源,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联系,二十四节气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又在无形中滋养学生的劳动意识。<br><br> <b>2.劳动能力在农耕实践中得到提升</b><br><br> 丰富多彩的农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劳动,对劳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劳动过程中流血流汗,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端正劳动态度,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就拿案例中简单的平土为例,锄头等劳动工具使用过程中,姿势应该怎样,如何发力,应该扬到多高,应该锄多深这些劳动能力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提升。<br><br> <b>3.劳动知识在课程活动中得到增长</b><br><br> 二十四节气课程涉及大量劳动知识,这些知识,很多是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如案例中国的大蒜为什么可以秋天播种,这与它耐寒的习性息息相关。为什么要深栽葱浅种蒜,这与它的根系生长有关等等。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和实践,对这些知识有了更加具体而深入的理解。加深了知识记忆。<br><br> <b>4.劳动兴趣在课程反馈中得到提高</b><br><br> 每一次节气课程的开展,都伴随劳动成果的分享和反馈,如案例中提到的寒露种蒜,劳动实践结束后,学生往往会十分兴奋的和同伴同学交流分享劳动体会,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荣誉感。不仅如此,大约在腊月的时候,我们会收蒜苗,安排在学生的午餐中。学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对劳动的兴趣也就更高。<br><br> <b>六、反思建议</b><br><br> 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课程设计时应注重以下几点:<br><br> <b>1.摸清学生能力</b><br><br> 城市里的学生对传统“二十四节气”尤其是农耕知识的了解很少,这方面的劳动技能更是欠缺,一些劳动工具如锄头等极有可能根本没见过,教师课前要多和学生交流,摸清学生在这方面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把握课程难度。<br><br> <b>2.体现地方特色</b><br><br> 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民俗,主要是针对黄河流域,重庆的节气特征和传承下来的节气谚语、诗词、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出入。所以,在课程设计里要结合地方实际。比如立春:重庆地区要在立春节气后20天左右才进入春天;再比如白露:北方地区已经天气转凉,气温日渐降低了,重庆的秋老虎还时不时地出来作威作福,这些都是具有地区特色的物候。在课程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出来。<br><br> <b>3.跟随节气脚步</b><br><br> “二十四节气”课程是穿越四季的课程,要跟随节气、天气和农作物的长势及时开展劳动实践。以红薯的种植为例:惊蛰可以开展育苗实践,芒种可以进行扦插,霜降可以组织刨红薯,小雪大雪时节农事活动较少,此时则可以组织进行红薯淀粉的制作实践。过了时节,红薯的长势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就没办法开展实践活动了。<br><br> <b>4.注重活动的可行性</b><br><br> 每个节气可以进行的农耕活动是十分多样的。以寒露为例:常见农耕活动有摘棉花、收黄豆、刨花生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中,绝大多数活动在校园内是不具备条件开展的,此时就要思考哪些活动占地不大,耗时不长,学校有可开展的条件。加以取舍,选取其中一个或某一段带领学生参与。<br><br> 总之,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能够很好地将传统文化、学科知识、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丰富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