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

嵩山居士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的端午来到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这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今天早起看见购买艾草的人群中,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多半带着严肃的面容精心地挑选和比对着艾草的形状和新鲜度,虔诚的态度令人心生敬畏,而他们身旁是带着耳机匆匆而过的年轻身影,除了对音乐感兴趣之外,眼光没有在艾草上停留片刻。时有中年女子选购艾草,也只是随手抓上一把,然后付钱转身就走了。这种举动多半也来自于家中老人的催促或者是基于每年家门口那不变的艾草痕迹的传承,莫名的有些心酸,为了那清一色的白发皓首,为了那热热闹闹的各色粽子,更为了这最具中国文化气质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致,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闻一多先生曾深情地说:“唯其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同样的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书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毋庸置疑的是,端午节已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随岁月一同流传至今。文化之深具魅力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其不为时间所阻挡的延续性,当我们在端午节里剥开一粒粽子,殊不知,同时被剥开的还有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顺着时光的隧道遥望而去,端午节仿佛有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品味和体会。</p> <p class="ql-block">就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人而言,类似于端午等传统节日,其实是回归儿时家园的隐秘途径。在这样的日子里,无论身在何方,都不由让人想起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故乡。那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笼罩着一个人的一生的精神家园。朱学勤先生说:“自由从哪里来?是从文明传统里长出来的,而不是从少数人脑子里突然蹦出来,然后向千百万人硬灌输进去的。它和我们文明传统的自然演化息息相关……”这一段话,或可视作百余年来追求现代化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思想总结。</p> <p class="ql-block">看过一位作家写端午节情景的文章,令我久久难忘:点上艾香,清香的烟雾袅袅升起;赛龙舟,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小孩子系了五色丝线,蹦跳着玩耍;妇女们在一起包粽子,准备丰盛的伙食……如今的端午节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瘦身”,唯一能轰轰烈烈地和端午划上等号的符号北方是粽子,南方是划龙舟,即吃和玩,这是生活节奏飞快的现代人在假日里的常规活动。但是,如果只是吃粽子和划龙舟,端午节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其实与吃汉堡和游公园的西方节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该节日的内容相当丰富,为什么在信息越来越趋于发达的今天,端午节的信息量越来越小而不是相反呢?用美国传播学者马尔库塞的话说,就是“高级文化借此构成现实的另一向度。”意思是说,传统文化节日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向人们展示超越于现实的梦想世界,从而保护、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思想自由。遗憾的是,由于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这种社会功能被削弱,从而使传统文化成分被商品化。端午节瘦身成“粽子节”,想必和商家出售粽子能赚钱有关;中秋节只剩下吃月饼,大约也和月饼作为商品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月饼有关。由此可见,文化之所以能成为精神家园,与传统的延续和更加丰富有很大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香包大师李德慧和她的香包作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曾一直自称“文明古国”,迄今是否配称“文明大国”呢?我们保留了多少文明古国之所以文明的传统?譬如“礼仪之邦”的称谓,我们的“传统文明”哪去了?“礼仪”何在?这么说,也许是有欠公允的,点遍荧屏,刻在骨子里的“传统”又无处不在。千年皇室、百年长辫……持续成为恒定的主题,充斥我们的现代文化生活。这足以说明,起码在文化领域,我们并未破掉两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恋情”。只是关于传统的具体细节,我们遗忘得太多而已。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伤了我们的自尊心,三年后,中国政府规定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为法定节日,并有了假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名正言顺”的寻求精神家园的契机。传统文化节日最重要的是传承文化记忆,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根本特点。</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外来文化也迅速涌入,情人节、圣诞节的普及率远远高过了传统节日赋予我们的快感,玫瑰花瓣满天飞舞的香气远远比不过艾蒿、菖蒲的馨香久远,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就在这阵馥郁的异香中悄悄地传递着。然而,不可回避的一个现象是:西方文化正在冲击中国文化,并且已经渗透到国人生活中的众多领域。这些文化良莠不齐,一部分和中国文化相融合;一部分与中国文化相抵触,甚至挑战中国传统道德观。任何文化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需要吸收外来文化,充实自身内涵。但是吸收到何种程度,必须有一个最大底线,即外来文化不能撼动本土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做好这一点,我国的本土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这也让韩国的申遗有了可乘之机。在这一点上,我远不如某些学者的胸襟宽阔,认为中国的即是世界的,甚至自我催眠式的安慰:这是“中国热”的表现。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就是中国的,它可以为世界所仰视、向往之,进而模仿之,可是“母体”和“源头”的所有权必定还是在我们这才是硬道理。</p> <p class="ql-block">不断富裕的中国人有几个能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正在我们手中迅速流失。如果从长远的历史角度衡量,我们丧失的,很可能比我们目前得到的还要多!据报道,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p> <p class="ql-block">不过,与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来,无形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令人触目惊心。所谓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指我国除物质以外的、看不见的传统文化,它包括鲁迅笔下的“社戏”、“五猖会”;包括年年度过的“三月三”、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包括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皮影戏、农村过去家家过年贴的剪纸和年画;还包括那些曾经有着“封建迷信”色彩的“谢神会”、“跳大神儿”等。这些都是中国人习以为常,甚至是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但恰恰就是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无形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着巨大危险。</p> <p class="ql-block">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它们是积淀下来的民族情结与民族财富。长城、故宫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躯壳,和博物馆中的恐龙标本一样,失去了实用性,是死的东西。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传统节日这些东西,是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传统文化节日的确立,除了是习俗和文化的传递之外,还有更为深远的一层意义,那就是民族气质的延续。历史上有很多文化符号被颠来覆去的批判和歌颂,尤其是被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骄傲、他们目空一切、他们谁也瞧不上,只有一个文化符号例外,那就是屈原,这也是为什么端午节总是和屈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神奇关系的原因,以致于很多后人甚至以为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居然被全体知识分子战战兢兢了2000多年而不敢涂鸦,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此一例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仔细追究一下,尽管我们已经确切知道端午节的源头不在屈原,可是依然能发现屈原和端午节具有最密切的结合点。屈原爱香草,爱美人,这是众所周知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各种香草成为屈原诗歌中最突出的意象,其奋发自励、决然独立的人格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而屈原热爱的美人可不是现在通称的美女。她要么比喻君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要么自我况喻,“众女嫉我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其忠贞爱国的美人政治理想表现得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在飘渺迷离、谲异神奇的楚地,一个曾是楚王后裔、高官厚禄的老头,为了抗争昏君佞臣虽九死不悔,行吟呼号。这显然是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喜的,因此屈原成了当权者眼中的“叛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导致端午节也只是在民间盛行,而没有登入庙堂之上。</p> <p class="ql-block">可是他悄悄保留了知识分子关于人格的一颗火种、一丝梦想,甚至是行为方式的一种仰望标准。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一声时代的进步赋予“自由”更为深远意义,屈原的精神从未像现在这个时代这般被“明目张胆”的仰望,甚至是歌颂,也许,我们应该在端午节的假期内重拾香草美人的传统,把梦中的端午过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