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此文献给我的启萌教练---张延年老师,感恩他带我走进体育,培养了我……</i></p> <p class="ql-block">文字 梁建新 </p><p class="ql-block">图片 连着江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题记</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在我幼小的时候,选择体育运动的那一刻,没有想过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一直坚持,坚持到生命的终止。我人生的青少年时期从事的是竞技体育,壮年时期即后半生为生命的延续而践行着健身运动。跑步伴随自己的青春,年少时站在百米跑道的起跑线上,目标是向着终点线全力的冲刺…… 年长已近花甲之时为了自己身体的健康,目标朝着地平线的远方跑去,风吹日晒档不住坚定地向前跑去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生命在于运动”的信念,而改变的只是运动的形式,从经历竞技体育的奋力拚搏,到以强健体魄为目的的锻炼身体,其意义有所不同,在这其中还有始终不变的一种坚韧不拨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承载了它的过程,也历经了一生的风霜雪雨,直至走到我的花甲之年。</i></b></p> <p class="ql-block">说起体育,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回忆,甚至到了有一种回首往事,滔滔不绝,留恋忘返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回想我与体育的结缘,只能依稀地从1972年的冬天说起。在我的印象中“天不亮早起”成了后来从事体育运动训练的演练,也可以说是预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夜”,预示着午夜的背后蕴藏着太阳升起的希望)(图片来自网络截屏)</span></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是上小学以来,第一次天不亮早起是去学校值日生炉火,而后来成了每天天不亮去学校,由生炉火变成了在操场上的训练。因为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我在楼东七年制学校上学,当年十二周岁,上四年级,冬天教室用铁炉子取暖。好像在一二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有专人,一个看门兼上下课按时打铃的霍姓老人,我们叫霍伯伯的人,专门负责生炉子。升到四年级生炉火就由我们各班负责,按每天的轮流值日除完成打扫教室卫生等,由男生负责必须保证在每天上第一节课前完成。所以,每当值日时天不亮就得去学校,记得每次生炉子时烟熏火燎呛的咳嗽,脸也熏的黑眉二眼。一般生着炉子基本上天就亮啦,打扫干净回家吃完饭再去上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它!曾经在严寒的冬日,一炉的火苗,给我们带来温暖,更给人一种难忘的记忆……,</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那颗渴望运动的初心,尤如一炉火苗与之相伴,</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始终跳跃)(图片来自网络截屏)</span></p> <p class="ql-block">后来有一天班主任老师告知我说你以后就不用值日了,你去体育张老师办公室就知道了。果真!从那天起我被选准进了体育队了!真的从此不用生炉子了。但每天天不亮还是早起去学校,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p> <p class="ql-block">说起带我们训练的体育老师,叫张延年,可以说是我的启萌教练,北京人,当年响应党的号召,插队落户于梧桐公社东董屯村。回到县城后,在楼东学校当了体育老师,1973年5月孝义成立体校走上教练员的岗位。张老师,是一个从小就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优秀田径运动员,听说上学时在北京海淀区拿过110米跨栏第二名。张老师不仅精通田径短跑投掷、善于钻研排球运动,而且在训练方面,具有超前的训练理念和独到的个人见解。特别是在训练中对队员严格要求,既保证训练的质量,又注重训练的过程中精准地把握动作要领,所带出来的队员个个都是出类拔翠。我就是在他熏陶下考上体育大学其中的队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上图为我的小学同学,右侧高个子就是我,上中为郝孝明,排球队队友,后被山西省歌舞剧院招录。前排左一武亚明,左二田永明,第二排左一那春生。下图是我画的,在上小学时还善长于画画,后来酷爱体育,放弃的了美术)</span></p> <p class="ql-block">说起我本人,当时上小学时我的身高,在同龄孩们中已高出一头,也可以用个子可高啦来形容,因为个子最小的同学至我的胸部,记得小时候和同院的孩们玩耍比谁跑的快,站成一排,有人喊:跑!我身高腿长,蹭蹭几步就把所有孩们甩开好几步。因为酷爱体育,记得后来我还放弃了画画,从事了体育运动。自从那年冬天进入学校体育队,小小的我就开始接受田经训练了。一个冬天的锻练,虽然身体素质得到强化,但适应田经比赛的专项能力不太成熟。虽然第二年1973年春季也参加了学校、联校的运动会,初出茅庐,也只能用崭露头角来评价,但其实力略显幼嫩。</p> <p class="ql-block">记得到了1973年5月中旬,某一天下午学校通知我让明天早操在操场集中等候安排。第二天如期到场后,由马冬生老师招集所有低年级同学集中在场操,让我们整队在2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圈,不知道为什么让我们跑圈,也不知让跑几圈,当跑了两三圈后,觉得跑的太郁闷了,就加速快跑,脱离了整个队伍,把所有同学甩在了身后,一个人狂奔了好几圈……。这个举动出呼我的预料,现在想起来,可能有这几个原因,一是我于前一年冬天就开始参与校运动队的训练有了点基础。二是急于想表现自己在跑步上的才能。三是逞能但有能力。才有了如此的举动。</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才知道,那次集体跑圈是1973年5月初孝义县正式成立少体校后的一次选拨体校队员,我这才意识到,那次脱离队伍狂奔的那一幕,显得如此的冒失。那段时间在提心吊胆的等待中也自然地成了少体校的运动员,在我进体校后萌发了想学篮球的想法,选择进了篮球,初步也学会了运球、传球、投篮、三步上篮等基本技术。后来之所以又想回到排球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我接触体育启萌之日,是张延年老师引领我走进了体育,因而有不舍之情,所以,我放弃篮球回到排球队,继续练我的短跑和排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图左起,田世平,董注耀,梁建新。</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144, 204, 85);">三个人中,我年龄最小,个子长的最高,那时我在同年龄人中,甚至比我大好几岁的,我的个子长的都比他们高一截,当时旧城人称呼我 : 梁大个。现在有人叫我梁大个,肯定是旧城的。)</span></p> <p class="ql-block">从成为县体校的队员,至1975年年底七年级(初中)毕业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张延年老师的指导下,接受了正规的田经和排球训练,那时候我们这个队,既是排球队,又是田经队,平时训练穿插进行,如有比赛任务各有侧重,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在学校运动队时显然不一样,每天早上和下午两次训练,一周除周六下午和周日早晨休息外,一周训练6天。训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和各级各类比赛时间和日程安排,进行不同的适应性训练。冬季进行大运动量的冬训;赛前进行适应比赛高强度的训练;平常进行以强化身体素质、提高专项能力和规范动作要领的基础性训练。</p> <p class="ql-block">在田经项目的训练方面:在小学阶段,我们按照教练制定的冬季强化耐力训练的计划,小小的我们,经常在黎明之时,由学校出发,经县巷口-西关-旧汽车站-十八公里-西堰-再到南堰-沿着桥南-经南北正街,朝着中阳楼的方向跑回学校足足有5公里,在我们跑过的路上,留下了我们不断前行的脚步。初中阶段,曾经我们每天天不亮,顶着寒风,从学校出发跑在北门外的羊肠小道(今新安街)上,向着新城的方向跑去,经旧汾介公路(今永安路)、新义东街、大众南路-向东顺着旧孝午路(今胜溪街)、经西关村,迎着太阳即将升起的方向跑回学校,近一万米的里程,这一路跑来,流下了我们辛勤的汗水。曾经从旧城往返东董屯的旧汾介公路上,我们变速跑,匀速跑,不停地跑,磨破了我们的双脚……,但磨练了我们永往直前的品格和不服输的精神,在这条往返20公里的公路上见证了我们刻苦训练的身影。还有那学校四百米运动场印证着我们每天清晨完成20多圈8000米至10000米的场地耐力训练的纪录,至今名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主练短跑,短短的100、200米却包含着:起跑,疾跑,途中跑,弯道跑、冲刺跑五个环节。每天的训练,从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弓箭步走折返跑最基础的辅助练习开始,因为它是我们田经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图为起跑训练)</span></p> <p class="ql-block">每当练起跑和疾跑相接技术时,一次又一次站在起跑线上反复练习。每当练速度时,要用接近比赛的强度,反复练习30米的快速跑;每当练途中跑技术结合终点冲刺时,站在离终点120米处,一次次地冲向终点;每当练速度耐力结合强化200米弯道和弯道转入直道技术时,用突破负荷的身躯反复地冲击250米的极限。练4X100米接力时,四个人要体现出团队精神,既要发挥各自在直道、弯道跑技术好,起跑起动速度快、冲刺能力强的特长,又要协调配合好,一次次练习传棒接棒,达到传接准确,熟练自如。</p> <p class="ql-block">说起我的副项--铅球,是在一次训练的间隙路过投掷区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无意识地拿起铅球背对场地做投铅球的准备,</span>练铅球的队友,站在他们训练投出的落点前,示意只能投到这里,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举起铅球放到下颌底下的颈部,降低重心后滑步转体蹬地出手,铅球飞过队友的头顶,落在了身后,真有点后怕,幸亏没伤着人……。就是在这一次偶然的巧合中,后来我的主项之外另兼了一项铅球,常规来说短跑兼个跳远,是很正常的,而我却能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项目交溶在了一起,我都感到不可思义。</p> <p class="ql-block">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条件有限,在练习负重下蹲时,因为没有杠铃,只好俩人一组,相互用骑马式双肩扛起练习。而我人高体壮,常常是受到教练的特殊“照顾”,每次都是我双肩扛着教练一百五、六十斤重的身子在做下蹲练习,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下蹲-起立-站直。柔韧性的训练,本来个高,韧带相对僵硬,别人两人一组,相互做柔韧性练习很轻松自在。而我又另吃小灶,由教练亲自动手,压腿压的我疼得咬牙坚持着,但浑身直流汗。</p> <p class="ql-block">排球训练课,上百次的托球、垫球、发球、扣球,无数次的鱼跃、侧滚翻接球,练的筋疲力尽。天天如此,年复一年,但从来没一点畏惧,也从不退缩(另文叙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图县少体校曾经的队友,前排左起,裴治民,梁建新,夏新芳,后排左起,张少祥,王学智。下图</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县少体校曾经的队友,左崔跃忠,中张明浩,右梁建新)</span></p> <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的训练,对我来说是既是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升,又是意志力的锻炼,更炼就了我不畏困难、不惧孤独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每天清晨天不亮到校,从不让家长接送。天不亮越野长跑,从没畏缩过。记得那年春节放假的几天里自我加炼,坚持每天天不亮,按我们平时训练的路线独自越野一圈,说不怕是假的,黑咕隆咚的一个人跑在无人旷野里,能不怕吗?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咬着牙一步步坚持走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也培养了我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当时北京知青老师和当地的青年老师,他们单纯、阳光、快乐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着我们,每当我们训练完,也是他们下班休息的时间,我们在一起托排球,玩篮球,我们相互感染着享受快乐。前几年与一位同学偶遇,说起他们与在楼东学校当过老师的北京知青王万林老师在孝义相聚时,老师在第一时间向他们打问:个子高高的,叫梁大个,现在做什么工作,怎么没来?听到这些,真的,我发自内心地感谢王老师,离开孝义几十年,还没忘记我---曾经的学生,我也很怀念曾经师生相处的那段快乐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的训练很艰苦,我很珍惜那段经历,但更不忘当志愿者的幸慰,记得在全区中长跑运动会上,我们作为学生、年龄最小的工作人员,以记圈才判员服务于比赛。在全区排球比赛场上,我们当任过司线员、场外拣球员,场下又是餐厅服务员,我们为运动员端盘传菜,热情服务。在全县职工篮球运动会上,我们当过记时记分员,还当过场地画线员。这些训练以外的实践活动,充实了我们的训练生活。</p> <p class="ql-block">看到上面的这张照片,这是我们县少体校的5名队员,后排左起:崔跃忠,张秀文,梁建新,高志梅,那跃红,在兑镇中学与畅里申(右)、王克俭(左,记忆有点模糊,好像是吧)两位老师的合影留念。记得有一年兑镇中学召开田径运动会,邀请我们少体校队员参赛,教练张延年老师应邀派了我们5人前去参加,一是借此让我们适应比赛的气氛,二是检验测试一下近期训练的效果,三是起到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按教练的安排,我和照片上左侧的男队友,是在照像的前一天早晨骑自行车从旧城去的,记得我俩都是第一次外出,骑车到了白壁关大桥,两人不知朝那个方向走,优优豫豫中选择了去高阳的方向,路上问了过路的当地人,才知道走错了……,那天晚上我俩在兑镇中学有空位的学生宿舍挤得住了一晚。三位女队员,是第二天驱车前来的,那天我们各自选项参加了比赛。</p> <p class="ql-block">1974年对我来说,在张延年老师几年来的熏陶下,不能说是辉煌的一年,但收获是满满的,也是付出,得到了回报的一年,但也有小小的挫折。这一年从学校运动会到城关联校运动会,连续参赛,两次比赛都获得了60米、100米、200米三个第一。后来参加全县田经运动会,只有14周岁的我参加小学组的比赛,有众多好手云集赛场的情况下,我又一次在60米,100米独占鳌头。可惜的是200米决赛因起跑违例,被取消决赛资格,遗憾离场。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决赛第一名的成绩仅仅只有30多秒,而我的预赛成绩却突破了30秒,在当时认为是才判有意的,所以对才判非常不满,淡化了我对200米预赛成绩的记忆,好像记得在29秒左右。可以这样说,缺少我的200米决赛却暗然失色。现在回想那次200米比赛,觉得我是比第一名跑的更快的人,不是第一胜似第一。虽然没有名次,我还是被入选参加吕梁地区运动会的队员,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极好机会,集训中,我更加刻苦训练,努力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力求在地区运动会上展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图第一次参加全县中小学生田经运动会获得60米、100米第一名,图为100米决赛。下图</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在县中小学生田经运动会上的合影,前排左一高志梅,左三那跃红,左五张秀文,后排中梁建新,后排右一崔跃忠)</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参加吕梁地区的比赛,虽然有汾阳、文水、交口等县众多高手参加,如此强手如林的比赛场上,又一次凸显了我在短跑方面的能力,在没有任何失误的情况下,以创三项纪录的成绩,一举夺得60米、100米、200米三项冠军。大会以图片报道作了宣传,当时拍照的吕梁报记者赠送了我照片(下图),至今保存留作纪念。我也荣幸地被选入吕梁队参加了在大同市举办的山西省中小学生田经运动会,大同运动会的参赛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我深知成功的喜悦是用汗水换来的,更是用汗水一滴一滴累集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图1974年在吕梁中小学生田经运动会上获得60米、100米、200米三项冠军,图为100米决赛。下图在大同市参加山西省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吕梁队合影,前排左一栗清芬,右二那跃红,第二排左四教练畅里申,第三排左四张秀文,右二崔玉梅,最上一排左四孙振海,左五为梁建新,左六矦林)</span></p> <p class="ql-block">1975年那年我15周岁,虽然未能达成年人的参赛年龄,错过了参加山西省全民运动会(现称省运会),但我没有因此而影响正常的训练,毅然是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每一天的训练中,多少次挥汗如雨,依旧无惧。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秋天,在兑镇中学举办的全县秋季田径运动会上,我又一次获得100米、200米第一名,并大幅度地提高了运动成绩,特别是我副项--铅球,也获得第一名,投出了比专项投掷运动员还远的成绩,创了县级记录竟然保持了十几年,没想到比我的主项短跑纪录保持的还长久。</p> <p class="ql-block">1976年16周岁的我进入孝义中学,高中两年对我来说体育一直伴随着我,因为我觉得体育是一种精神,它教会我永不放弃就是胜利。回想两年的高中生活,想起高二那年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4X100米接力比赛时的场景,比赛的竞争程度相当激烈,当各队的第三棒队员跑在第三接力区段时,我班落在最后。跑在最前面那个班的啦啦队员们高兴的手舞足蹈,高声欢庆。她们的位置正好在我跑第四棒的跟前,我对她们高喊:别高兴的太早,我要超过你们班。最后的结果,我接棒后全力追赶以反超岀近4、5米的速度第一个冲过终点。</p> <p class="ql-block">在孝义中学的两年时间先后两次参加吕梁地区运动会,以优异的成绩两次入选吕梁队,先后于1976年在临汾市、1977年在阳泉市两次参加山西省中小学生田经运动会。虽然成绩不大理想,但那个站在起跑线上,不畏惧身边对手的速度,只有向着终点线全力冲刺的人,才能真正地把心中的动力转化为拚搏,努力了不后悔,重在参与,但永不言败。<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要在赛场上拼搏过,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是值得自豪的记忆。</span>而在我的心中,有我不能忘记的那令人激动的一幕,作为参赛运动员的我,清楚记得1977年在阳泉市体育场的开幕式上,当吕梁田经代表队迈着矫健的步代走进体育场时,全场响起了来自英明领袖华主席家乡的吕梁代表队向我们走来……至今难以忘怀,只要你经历过,都是值得自豪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1976年在临汾市参加山西省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吕梁队合影,前排左三王翠红,第二排左二梁建新,左六李冬虎教练,第三排左三吴景才,左四穆忠海,最上一排左七穆秀萍)。下图前排左一穆忠海,左二梁建新,右一吴景才,后排中李冬虎教练,右为张起劲(当时在山西师范学院体育系上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上图1977年在阳泉市参加山西省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吕梁队合影,前排左二起,依次为刘秉玉,董金莲,王翠红,矦林妻妹,忘姓名了,刘巧玲,第二排左四张延年教练,左六高景祥(领队之一,后在孝义物价局任局长),左七郭逢勇教练,左八王伯瑞(领队之一,后曾在孝义任常委宣传部长),第三排右一忘姓名了,第四排左三崔跃忠,左五吴景才,左六原荣秀,最上一排左三梁建新。下图比赛期间,大会组织参观大寨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运动会期间,各地市的运动员,赛场上是对手--同场竞技,场下是朋友--相互交流,谁都未曾想到恢复高考后的我们,曾经同场竞技中的一大部分人,当然也包括我,在1978年秋季我们带着运动的实践,不约而同地从各自的家乡来到山西师范学院体育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左一梁建新,左三矦林)</span></p> <p class="ql-block">四年大学,收获了老师用全部的精力和智慧给予我们最好的教育,使我走向成熟,逐步成长起来,也可以说是在实践提升基础之上的理论升华,从而上升到理性上的感悟,达到实践感受和理论升华的交融。</p><p class="ql-block">1982年带着收获,回到我平凡的生活之中,让运动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我的健身之路溶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生命在于运动”的信念,而改变的只是运动的形式,从经历竞技体育的奋力拚搏,到以强健体魄为目的的锻炼身体,其意义有所不同,在这其中还有始终不变的一种坚韧不拨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承载了它的过程,也历经了一生的风霜雪雨,直至走到我的花甲之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 以下是两组不同时期的图片 </i></b></p> <p class="ql-block">一、工作后从事体育活动的部分图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投篮者为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图为1979年上大学暑假期间,在孝义县“八一”职工篮球赛,当任才判员赠予的笔记本作为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第三排右五梁建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图中坐在三轮摩托车里,头戴滑雪帽,右手举着红旗的为我本人,怀里抱着小孩,为我的启萌教练张延年的儿子)</span></p> <p class="ql-block">二、2020年退休后健身的部分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