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3年高考拉开序幕,首场语文考试还没结束,<strong>#高考作文#</strong>的话题就已经冲上热搜。<br></br></h3></br><h3>与去年<strong>“曹雪芹来了都得复读”</strong>不同,今年大众对作文的评价是<strong>“简单”</strong>;但也有很多考生表示,今年的作文是看起来简单,但写着写着就会发现没词儿了,<strong>得高分很难。</strong></h3></br><h3>那么,<strong>今年的高考作文到底难不难?如何立意?</strong>请跟随星哥的脚步,来看<strong>2023高考作文命题解读!</strong></h3></br> <p data-mid=""><strong>老高考地区</strong></h3></br> 01<strong>全国甲卷</strong><h3><strong>地区:</strong><strong>广西、贵州、四川、西藏</strong></h3></br><h3><strong>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strong></h3></br><h3>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h3></br><h3>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h3></br><h3><strong>要求:</strong>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h3></br><h3><strong>【命题解读】</strong></h3></br><h3><strong>关键词:</strong><strong>人、技术、时间</strong></h3></br><h3>材料给出<strong>“人·技术·时间”</strong>的话题,具有较强的<strong>思辨性</strong>。它不同于以前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了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简洁的导引文字推动学生自己去想象生活中的现象,形成明确观点或相对凝练的感受,并以记叙、抒情、议论等不同方式表达出来,避免面面俱到然而却浅尝辄止或简单罗列正反两面现象然而却没有主见的写作。</h3></br><h3><strong>“时间”</strong>是这道作文题材料的重要关键词,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strong>“技术”</strong>,是材料里的另一个关键词。</h3></br><h3>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变量。<strong>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是考生要思考的问题。</strong>材料中“时间的仆人”是个比喻,指在时间面前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这提示考生重新审视人面对时间的态度。</h3></br><h3>从材料中,考生可以提炼出<strong>“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strong>这样一个论述主题。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梳理相应的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h3></br><h3>考生也可以围绕“技术、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思考技术给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还可以就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以及人掌控时间的方式方法等进行阐释论证。</h3></br><h3>当然也可以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记叙文;如有学生能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也在立意的范围之内。</h3></br>02<strong>全国乙卷</strong><h3><strong>地区:</strong><strong>河南、江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新疆、陕西</strong></h3></br><h3><strong>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strong></h3></br><h3>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h3></br><h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h3></br><h3>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h3></br><h3><strong>要求:</strong>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h3></br><strong>【命题解读】</strong><h3><strong>关键词:</strong><strong>一花独放不是春</strong></h3></br><h3>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分别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讲话。</h3></br><h3>一个是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strong>《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strong>的主旨讲话;一个是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strong>《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strong>主题演讲。</h3></br><h3>这两句话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命题,揭示的道理具有普遍性。</h3></br><h3>材料一,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不齿,终将被他人排斥。这则材料可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蕴含着<strong>为人处世之道</strong>,启人深思。</h3></br><h3>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的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h3></br><h3>这句话比喻了一个充满活力、多样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一个充满竞争和压迫的环境,很难带来真正的繁荣。因此,我们应该追求一个充满<strong>合作与共享</strong>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展现自己的价值,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h3></br><h3>两则材料并举,构成了一组<strong>对话关系</strong>。材料一说的是不应怎样,材料二提供了行动思路。<strong>试题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strong></h3></br><h3>考生写作空间大,可切入角度多。熟悉政治、了解国际大事的同学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困境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h3></br><h3>从生活与自身成长角度,考生可以抓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这个总括句,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作文也能写出彩。</h3></br><h3> <p data-mid=""><strong>新课标地区</strong></h3></br> 03<strong>新课标I卷</strong><h3><strong>地区:</strong><strong>山东、湖南、湖北、河北、广东、福建、江苏、浙江</strong></h3></br><h3><strong>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strong></h3></br><h3>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h3></br><h3>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h3></br><h3><strong>要求:</strong>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h3></br><h3><strong>【命题解读】</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关键词:</strong><strong>故事的力量</strong><br></br></h3></br><h3>从形式来看,2023年新课标1卷的高考作文题相比以前的题目,确实做到了简化,遥遥对标了四省联考题中出现的<strong>极简作文的新趋势。</strong></h3></br><h3>简化作文材料,就是减少对学生的思维约束,写作的开放度越高,学生的写作生态就越自由,真正的思维品质就能得以体现,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大的感受空间、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从内容上来讲,该作文题呼应了世界读书日,让学生的视野回到阅读,回到文字的力量本身。同时让故事勾连人、人的精神世界和国家民族。<strong>让写作回到书斋,让书斋走进生命和社会。</strong></h3></br><h3>具体审题立意时,要想清楚以下两个问题。</h3></br><h3><strong>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strong>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h3></br><h3><strong>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strong>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h3></br><h3>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h3></br>04<strong>新课标II卷</strong><h3><strong>地区:</strong><strong>海南、辽宁、重庆、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云南</strong></h3></br><h3><strong>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strong></h3></br><h3>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h3></br><h3>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h3></br><h3><strong>要求:</strong>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h3></br><h3><strong>【命题解读】</strong></h3></br><h3><strong>关键词:</strong><strong>青少年自己的空间</strong></h3></br><h3>这是一道<strong>读写结合类型</strong>的作文题,是一种<strong>新题型</strong>,通过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h3></br><h3><strong>“自己的空间”,可以指现实中的空间,也可以指向虚拟的空间。“</strong>希望有”是一个意愿,值得肯定。对于青少年来说,“自己的空间”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是放松心情、安放心思、积蓄力量、为继续成长加油充电的地方,那里有自己的烦恼与愿望,以及朋友的友谊、社会的关切、未来的想象等。</h3></br><h3>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空间”内容的介绍,或就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立意行文,叙写自己的成长故事;可以就为什么想有“自己的空间”倾诉心声,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对于我们想有“自己的空间”不必过虑,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以思考“自己的空间”存在的意义,比如通过自己的空间可以暂时得到放松,可以沉淀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想法,让自己得以更好地成长;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性,避免只从自身角度、单一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世界。</h3></br><h3>总之,这道题贴近考生实际,话题明确,立意简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与联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h3></br><h3> <p data-mid=""><strong>地方卷</strong></h3></br> 05<strong>北京卷作文真题</strong><h3><strong>22. 作文(50分)</strong></h3></br><h3><strong><br></br></strong>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h3></br><h3><br></br>(1)“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h3></br><h3><br></br>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h3></br><h3><br></br><strong>要求:</strong>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h3></br><h3><br></br>(2)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h3></br><h3><br></br>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h3></br><h3><br></br><strong>要求:</strong>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h3></br><h3><strong>【命题解读】</strong></h3></br><h3><strong>关键词:</strong><strong>续航、亮相</strong></h3></br><h3>试题(1)要求考生要有<strong>发散思维</strong>,精准把握“续航”的含义。“续航”说明某项产品或服务已经推出,但希望效用与影响力比之前更持久,这非常契合考生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及所要承担的责任。</h3></br><h3>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广大青年如何调适、如何应对,都是对大家智慧的考验。</h3></br><h3>据此,考生可以由“续航”这一关键词结合<strong>自身成长、社会发展</strong>而产生联想、思考,做到由虚到实的转换:为青春续航,为经济发展续航,为生命续航,为梦想续航,为时代续航……考生可结合自身的思考,以及所积累的素材,从三个横向展开的分论点加以论证;也可以将论证过程进行层层深入,从三个纵向展开的分论点加以论证,由浅入深地论证出续航的必要性——“续航是什么”“为什么续航”“怎么续航”“续航会怎样”。</h3></br><h3><strong>“续航”也可以理解为“蓄力”</strong>,做一件事、锚定一个发展方向,在这之前的准备、过程实施、持续进行,都是“续航”可以衍生出的前因后果。需要强调的是,写作时考生<strong>应落实到“行动”上</strong>,即如何才能完成“续航”呢?</h3></br><h3>我们知道续航时间就是设备能持续工作的时间,它跟设备的电源,设备的功率有关。同理,事物本身的性能越好,对外消耗的能量越小,它的续航功能就越强,发挥的作用就越大。</h3></br><h3>如:为生命续航,就让生命更健康的存在吧,可将之与公共环境卫生、强身健体意识联系起来;为梦想续航,就让汗水尽情地挥洒吧,可将之与笃定的信念、坚持的热爱联系起来;为时代续航,就让创新的步伐更加坚定吧,可将之与科技突破联系起来。</h3></br><h3>试题(2)“亮相”,人生可以有很多种亮相,而通过高考走向大学、走向成年,在不同于过去十八年生活的新舞台上亮相无疑是适合所有高考学生去写的一个话题。</h3></br><h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古至今,厚积薄发进而亮相的事迹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大家自己心里很清楚在每一次“亮相”之前经历了多少至暗时刻,但为人所道的永远是亮相之后的光鲜与靓丽。</h3></br><h3>写这道题目更应该把<strong>重心放在亮相之前的准备和磨砺上</strong>,于细微之处打动人才更显得真实而不是一篇让人读不下去的凡尔赛文学。</h3></br><h3>总的来说,“亮相”和“续航”,一个代表了人们对于新一代高考生学成之后发展的期待,一个代表了鞭策高考学子不要松懈继续努力的态度。不论选哪一个题目,考生发挥的空间都是非常大的。</h3></br>06<strong>上海卷作文真题</strong><h3><strong>三、写作(70分)</strong></h3></br><h3>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h3></br><h3><strong>要求:</strong></h3></br><h3>(1)自拟题目;</h3></br><h3>(2)不少于800字。</h3></br><h3><strong>【命题解读】</strong></h3></br><h3><strong>关键词:</strong><strong>驱动探索的原因</strong></h3></br><h3>202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延续一贯以来的<strong>海派风格</strong>,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关注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h3></br><h3>作文题坚持一贯的<strong>“轻材料”</strong>,主干材料极为精短,连标点共40字左右,审题上不设置任何障碍,考生能很快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不容易偏题跑题。</h3></br><h3>题面以问句的形式来启迪思想,这是上海高考作文命题<strong>重视思辨</strong>的固有风格。而在传承思辨的基础上,今年对于思辨路径又有进一步的拓展,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青春气质。</h3></br><h3>面对今年这道题目,考生在写作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很好回应高中阶段课业学习的知识积累,培养从好奇心到求知欲再到实践的探索能力和精神勇气的一脉相承,同时,又能够把自己对主观世界的思考和对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h3></br><h3>这道题目的核心话题是<strong>“探索陌生世界”</strong>和<strong>“仅仅是因为好奇心”</strong>,还有几个关键词也要注意:“一个人”即要关注个体层面;“乐意”是指在动机和态度上是积极主动的;“陌生世界”对“一个人”来说是他的知识经验尚未到达的领域。</h3></br><h3>所以,在审题时,要读出材料表述背后的语气与态度:“仅仅是因为”带有明显的引导与启发意味,即指向“不仅仅是如此”,同时又肯定了“好奇心”确实是一个动机或条件。</h3></br><h3>考生需要做的就是要肯定对陌生世界的探索是因为“好奇心”驱使,然后很快进入对其他原因的探讨和阐述,<strong>除了好奇心之外,还有什么?</strong>这是审题的关键。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动力之一,但还有同情心、爱心、责任心、自我价值等其他动力,在阐述好奇心是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再阐述其他条件中的一两个或三个,进行生动具体的介绍分析,并挖掘题目中蕴含的深层次思辨空间,就有机会写出好文。</h3></br>07<br></br><strong>天津卷作文真题</strong><h3><strong>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strong><h3>与有肝胆人共事<br></br>从无字句处读书</h3></br><h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h3></br><h3><strong>要求:</strong>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h3></br></h3></br><h3><strong>【命题解读】</strong></h3></br><h3><strong>关键词:</strong><strong>使命与担当</strong></h3></br><h3>本题材料选用了<strong>周恩来学生时代的自勉对联</strong>,容易引发考生对比反思,又能给予考生高标引领。</h3></br><h3>读书求知、交友处事是考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也是迈向社会的中国青年最关切的青春大事,能够调动考生的生活体验和课堂积累,激发丰富联想和写作兴趣。</h3></br><h3>人“有肝胆”,书“无字句”,角度新奇而内涵深刻;“使命与挑战”“责任和担当”,提示简明而立意高远。<strong>考生可以立足整联</strong>,从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的关系入手,既可以写两者相辅相成,也可以在两元比较中围绕对联某一侧面,展开针对性分析、多角度思辨;</h3></br><h3><strong>可以从某一联出发</strong>,写交友处事,从立身做事中积累经验,写读书求知,从社会实践中获得智慧;还可以立足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历程,针对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修身处世的滋养,从革命先贤身上汲取成长的智慧与力量,从时代重任中检省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从当今社会与身边现象中发现青年成才的共通问题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多层次分析,整体性建构,个性化写作。</h3></br><h3>总之,这道题可叙可议,能够展现不同层级考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品质。</h3></br><h3><strong>你觉得今年高考作文难吗?</strong></h3></br><h3><strong>咱们评论区见!</strong></h3></br><strong> </strong>▍声明:文章由天星教育《疯狂作文》编辑部原创整理,转载请申请授权。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bl1_yvKTIRwnWbpmjb3T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