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寨是马关县乃至文山州都比较著名的一个集镇。</p><p class="ql-block"> 八寨也是我的衣胞之地。</p><p class="ql-block"> 我的幼年童年少年都在八寨渡过, 我对八寨可谓了如指掌,烂熟于心,闭着眼也能画出其图形来,毕竟,上学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在这街上走三趟,而且是从街脚到最街头,从最街头到街脚……是同学之间你邀我约,你等我候……是小伙伴搂肩搭膊,这个院子拱一下,那个院子拱一下的三趟……所以,八寨的院子,我和我的发小们几乎玩过、窜过或到过,我们的脚居窝基本遍布八寨街的旯旮角落以及大部分院子。</p><p class="ql-block"> 我所说的院子,指的是八寨特有的四合院,四合院是八寨最典型、最独有、最显著的特色。 </p> <p class="ql-block"> 似乎不必过多地探究八寨的历史渊源,现存的资料无非我熟知我了解当然更是我敬重我钦佩我亲近的那几个老前辈,嗑着瓜子喝着茶,吸着水烟筒吹着散牛,你一言我一句“整理”出来的历史。八寨是由八个寨子的人迀聚而得名也罢,八寨因阿雅土司第八营寨驻扎而得名也罢,八寨的历史大概可追溯到明朝或以前毫无疑问,八寨现存的阿雅土司遗址、嘉庆皇帝时代的盐课碑、共产党马关县首个党支部马关(八寨)支部旧址以及由共产党领导的滇东南首次“农民武装暴动”展览等等,莫不印证八寨曾经的辉煌与积淀。</p><p class="ql-block"> 八寨首先给人于视觉冲击的,其实还是那些古色古香、风韵律动的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以罗x友家那座院子和门对门的瞿x松家那座院子为起点往下,八寨正街基本上是以四合院构成的街道,这些四合院有门房、有天井、有主屋(当地叫堂屋)、有厢房(当地叫耳房),有的还有厦檐口、有柱子、有台阶(当地叫石坎)、有柜台(当地叫栏柜,用于开铺子,卖东西)。院子大都是用青石板铺就的院心,用青石条围成的天井,用青石条支砌的石坎,常见的还有用青石板镶嵌的石缸。有的院子青石板殊形妙状、顺其自然、浑然天成,有的院子青石板精心打凿、引绳棋布,整齐划一,下雨时敲打在那一片片青瓦的雨滴,汇集为瓦沟水流下,经年累月,水滴石穿,房檐口下那线,不管顺其自然的还是精心打凿的青石板,大都被雨滴滴出了一个个圆圆的像小小碗一样的小窝窝,清幽古朴,岁月的痕迹特别突出……这些院子一合天井连一合天井,连成了有名的八寨街。小时候吧,觉得八寨街真的老长老长,从街脚到新街子要走很远,现如今却觉得八寨街其实很短很短,一根烟便可以从街头走到街脚,我和我的发小们不约而的同抱有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 八寨的四合院虽然一合院子紧挨着一合院子,但除了正街街头钱家那一溜院子是夹在两堵风火墙之间的4合还是5合天井,其他的每合天井最多两合天井之间,便以烽火墙隔断,烽火墙以土基支砌或以泥土夯成,即起到防火的作用也是每合院子的山墙,一般分为三台,高于屋顶1~1.5米,上面盖瓦向两边分水并留一个翘角(建筑学称为“墀头”)远远望去,错落有致,很有美感。。40多年前,八寨的四合院是清一色的木质结构瓦房,家家户户都是一楼一底,上下二层。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一层更没有三层的房子,当然,指的是门房、堂屋和耳房,不包括院灶房、猪圈、厕所、柴房等偏厦。 </p><p class="ql-block"> 当时,除了街脚钱家那合被政府没收并曾被改作医院,医院搬迀后又被称为老医院的二进二合的大院子,门面是以青砖支砌并抹白的,从街头到街脚,好象再也没有一家用砖砌的门面,极大部分门房都是木门、木窗、木板璧、木拦柜,而且门窗大都是雕花的都是实心的,打开是采光的门窗,关拢就成了板壁。厦檐口以及天井里的石坎亦多是1踩、3踩,不是个别跑马观花的作者写的那样,有什么5踩7踩9踩,5~9踩的石坎有倒是有,但那是庙堂,不是民居。比如共产党马关(八寨)支部旧址,曾是过去的三圣宫,那儿的石坎就是5踩;比如以前的人民公社现在的镇政府所在,曾是过去的观音庙,而且是三进三合院子的大庙,那儿的石坎就分5踩、7踩、9踩;比如被称为老粮库也是周围乡镇绝无仅有的电影院,曾是过去的土地庙,那儿的石坎就是5踩和7踩。庙里的石坎或配有石雕的盘龙,或两旁卧有雄狮,较民居更为精致更为壮观,可惜破四旧的时候,这些石雕基本上被砸毁,被损坏,成了残破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其他的民居,包括欧阳家三进三合的院子,卢家二进二合的院子,钱家那一长溜一进一合的院子等豪门大院,包括解放后被没收充公,变成了老医院、派出所、邮电所、变成了铁业社、食品厂、加工厂等曾经的大户人家的豪门大院,也多是3踩石坎,即便某家某处可能寻觅到5踩7踩9踩的石坎,那也仅仅是顺应地势的通道而已,绝不是四合院的组成。以八寨的民风、习俗和讲究,倘若民宅四合院也搞5踩7踩9踩石坎,那还得了?!</p><p class="ql-block"> 这么说吧,远观八寨街景,最好的位置毫无疑问就是爬到城子坡的山顶俯看,由正街、横街、后街、新街子、牛角巷、水井街及大寨、大脖子水井等构成的八寨街道,仿佛一个横着写的“片”字,正街就是“片”字的那一撇,是八寨四合院建筑群最为集中最为具有特色的部分,也是八寨主要的支撑,以前都是秦砖汉瓦的房子,青灰色的瓦屋项以及黑洞洞的天井,整整齐齐地排列,一个“回”字紧挨着一个“回”字,远远眺望,呈中国传统的回文花边状,两排回字的链接中间,则是灰白色的街道,隐约可见的大门加之依稀的车马行人,充满了看得见的和谐、安宁与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八寨位于文山州、红河州的交界之处,古有“阿雅城”、“永平里”和“玉城镇”之称,是明朝阿雅土司龙上登也就是传说中的“八寨王”的驻地。阿雅土司的辖地包括现文山州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砚山、广南以及现红河州开远、蒙自、屏边的全部或一部,故而八寨一度曾是马关乃致滇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是连接四面八方的商贸聚散地,八寨尤其是正街居民的祖上,绝大部分是经商做生意的商家,滇越铁路通车以来,与外国人做洋生意更是做的风生水起,通达四方甚至省城昆明。</p><p class="ql-block"> 八寨卢家、颜家老早以前就在八寨开立了亚细亚水火油公司和美孚水火油公司。所谓老早以前,推算应该是1903年至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那段时间,也就是说,距今120多年前,周边很多地区还是以松明火把照明,但八寨却大都点上了煤油灯,出门用的是马灯( 喏,我收集得有八寨人曾经用过的“竹筝灯”和“马灯”,不妨放在本篇给大家看看)。</p><p class="ql-block"> 举个例子:据说前几年三七价格大起大落,一路向下,八寨钱x言的父亲,中午将手中的存货卖给某商人,待回味过来,当晚即以更高的价格与商家协商全部买回,果然,三七价格过了不久便一路飙升,连翻几番,钱家赚的盆满钵满。八寨人在生意场炼就的精明与把握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八寨素有“卢家的顶子、钱家的银子、房家的儿子、肖家的骡子”之说。</p><p class="ql-block"> 所谓卢家的顶子,指的是八寨街脚的卢家,其曾祖一代出了个叫卢一品的国民党一大代表,国会议员,官拜孙中山先生的咨询顾问,是八寨街出过的高官,所以卢家的四合院很有气派很有威严。</p><p class="ql-block"> 所谓钱家的银子,指的是八寨的钱家持别会做生意,当中数钱X谷这一房做的特别成功特别大,在昆明有商铺有别墅,也官拜县议员、省议员。钱家大少爷曾是我的老师,据他讲,他在昆明读小学,周末都是小轿车专程接送。钱家的一排院子大半被充公并作为派出所用,但其通廊的木雕与木材确实比较好的多。</p><p class="ql-block"> 所谓房家的儿子,指的是房家的儿子尤其兴旺,有13个孩子,比八寨司空见惯的瞿老八、左老八、李老九、尹老九等等的人家都多。</p><p class="ql-block"> 所谓肖家的骡子,指的是肖家曾经有一个比较大的马帮,专事货物运输,骡马队的骡子伺候的油光水滑,高大健壮,很是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八寨还流传一些有趣的神话传说与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说: 在八寨往南3公里处有座歪头山,传说“八寨王”很威猛、很能干也很孝顺。骑的是一匹飞马,速度特别的快快快,他妈将要炒菜时发现没有盐了,他立即骑他的飞马去安南即现如今的越南买盐,但“歪头山”不知趣的挡了“八寨王”道,“八寨王”一气之下,伸出他威力无边而巨大无比的左手,叭的一下就将山头给打歪了,所以,现如今的“歪头山”吧,山头确确实实是歪的,往南看是歪向右边,往北看成是歪向左边,与“八寨王”要去买盐的方向真的高度吻合。</p><p class="ql-block"> 二说:在八寨老城子山的半腰确有几道城墙,是阿雅士司营寨的遗址,现已被州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名单。 而在八寨的传说中, 则是八寨王准备用“响把”(一种用竹子划成的赶鸡赶鸟的工具)将这些石头邀到山顶上建城墙,但邀到半山腰的时候,鸡叫头遍了,邀石头的功法也就不再起作用了,这些石头也就只能停留在半山腰了。</p><p class="ql-block"> 三说:八寨街脚的干河沟有眼叫“老母猪金洞”的泉水,平时水流哗哗的,也很清澈,但突然之间便可能嘎然变的浑浊无比,或者嘎然变小,或者嘎然断流,其实无非自然界常见的间歇泉而已,但八寨的传说却是,八寨王的金猪打脱了,钻进泉眼里就不出来了,所以,只要金猪在里面翻身、折腾,清澈的泉水就会变的浑浊无比,只要金猪屁股一赌住泉眼,泉水就会嘎然变小,嘎然断流。这眼泉水突然变浑又突然变清,突然变小又突然变大的情况虽不是很常见,但我和我的发小们大都遇到过甚至还专门坐在泉水那等待过。</p><p class="ql-block"> 四说:八寨与窑上之间有个小团坡,其形状的确象用筛子筛面形成的形状,传说是八寨王他妈用筛子筛,也是鸡叫头遍,功法也就不再起作用了,结果就变成了今天的小团坡。但不说不像,小团坡石头上的花纹,真的像筛子撂在面堆上留下的花纹咦。</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传说仅止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而已,口口相传,逐渐成了八寨人人皆知的传说,而下面的故事,则是真正真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一是在现八寨小学有个院子,是以前的三圣宫,也是共产党员李国定建立马关县第一个共产党地下支部之所在,1929年春,李国定在中共云南省临委的安排下,到八寨建立中共马关(八寨)支部,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农民运动。</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距“歪头山”数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小桥,说的是李国定1930年2月12日在八寨腻科街组织震惊滇东南的“农民起义”失败后,就是在这座小桥上,设计击毙了国民党联防团团长曹仁恭。这曹仁恭也是真的该死,国民党云南省政府委派他为文山、马关、西畴3县联防团团长并带兵进驻八寨街,他疯狂地镇压共产党,猖狂地盘剥老百姓和远远近近的富裕大户,他的兵丁在八寨街吃拿卡要不说,只要听说哪家富裕大户有枪或者可能有枪,他就要带兵去“起枪”并以”起枪“的名誉打秋风,惹的天怒人怨,特别是那些富裕大户的仇恨。他镇压了共产党领导的“滇东南第一次农民起义”后,趾高气扬、得意忘形,有事无事总踦着高头大马跑到这里去喝闲酒跑那里去喝闲酒。李国定巧妙地挑起那些富裕大户对曹仁恭的仇恨,在他到小吉厂杨某家喝闲酒回八寨街的路上,被共产党地下组织设计智取了性命,而且县志上记载,到如今也不知道是哪位击毙的。 </p><p class="ql-block"> 三是从歪头山再往南的油房坡附近,山上有个远远的依稀可见的山洞,这个山洞则和当年的解放军剿匪有关。 </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的悍匪李山袭击了新中国的区公所,在八寨街脚邓Ⅹ周家门前的皂角树下,用铡刀铡了3个共产党的干部,准备将共产党的第4个干部也铡了,这个干部是我家住在八寨时的隔壁邻居,姓韩,我们叫他韩大舅。就在李山土匪已将这个韩大舅的脑袋已喂进了铡刀的千钧一发之际,共产党增援的部队赶到,密集的枪声吓得李山土匪还来不及按下铡刀就怆惶逃窜,韩大舅侥幸捡了一条命。 </p><p class="ql-block"> 后来,解放军剿匪部队歼灭和俘虏了李山悍匪大部,仅剩下土匪头子李山和解放军的一个排长在这个山洞里相对峙。后来,枪响两边倒,解放军排长击毙了悍匪头子李山,解放军排长也同时被悍匪李山击中而壮烈牺牲。所以八寨也是名符其实的革命老区,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我在八寨生长的时代,恰恰是是人民公社时代,是不充许个体户开商铺做生意的,整个八寨,除了瞎子德寿和范老三爺还开有两个经特批的杂货铺,那些世代商贾的生意人,大多在集体成立的什么大饭店、小饭店,什么缝纫社、食品厂、铁业社、加工厂上班,或以修表、刻章、缝纫、代写书信维持生计,故而八寨虽然只是镇政府所在地只是个行政村的级别,但属于城镇居民户口的户数,比马关县城还多,分三个居民大组,与街脚队、东瓜林1队、2队等生产队共同组成八寨亦城镇亦农村的特殊格局。</p><p class="ql-block"> 那年月兴玩城镇居民下放农村,我知道的好多户都是被下放茅草寨、湾子寨等农村又干脆搬回八寨打临工做零活的居民户,生活普遍比较困难。不过,逢年过节的仪式感很强,再困难的人家,对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都不会怠慢,写春联、贴春联、组乐团、猜迷语是很寻常的事,练练吹拉弹唱也是很平常的事。</p><p class="ql-block"> 在八寨,象章x祥家几兄弟的书法,象欧阳x东家的滇戏传承,象夏老师吹的笛子等,都算得上文化底蕴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最欣赏赵家老二赵x东拉的二胡了,记得某个月明星稀,月亮如昼的夜晚,我父亲及几个外地的老师带着我走在街上,突然从章姓、赵姓、谢姓混住的那座院子传来悠扬的二胡演奏,其中一位二胡也拉得比较好的老师十分惊奇的驻足聆听:“mm,是哪个拉二胡?咋拉的这么好哇?”得知是他也认识的赵老师的儿子在拉二胡,该教师啧啧惊叹,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赵×东拉二胡成了国家二级演员、省歌舞团的首席、日本人很崇拜的二胡演奏家。</p><p class="ql-block"> 八寨经常在春节期间组织玩“社火"的活动,也就是选若干妙龄美女扮成仙子模样,登上高高的杆子,下面是带轮的架子,由人推了四处巡游,并施放烟雾,营造仙女下凡的意景和美妙。</p><p class="ql-block"> 最记得1984年的大年初一,当衣裳鲜艳、裙袂飘逸、美貌无比的七仙女巡游到新街子,某工程兵部队的几个兵哥,年轻人嘛,不计后果,违背扔鞭炮炸仙女的规矩,围着最美貌的仙女一番狂炸,为了安全起见被固定在高架的仙女被炸的躲无可躲,被炸的嚎啕大哭,一再要求要下来。当组织活动的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阻止这群兵哥胡闹时,竟遭到这群忘乎所以的兵哥也许无意的推搡,一不知轻重的兵哥竟一掌将老先生推翻在地,引发了真真实实的民愤,当时,整条街,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三五两岁的儿童都在喊打,等这几个兵拼命突出重围撒腿狂逃时,基本上都已鞋帽皆无、丢盔弃甲、脸色苍白、口角白沫了……呵呵,真不知当天那几个兵哥如何有脸回去?如何有脸向首长报告? </p> <p class="ql-block"> 八寨人特有的前卫、时尚与精明似乎也不能不提,我曾经把这节删掉了又觉得太可惜。</p><p class="ql-block"> 记得前文提到的盐课碑? </p><p class="ql-block"> 那是清朝嘉庆皇帝时代,为感激皇恩浩荡而敬立的一统功德碑,碑文我记不得,但碑联我记得很清楚,上联是“课减六钱嘉帝泽”,下联是“功加八里庆皇恩”,碑首上的大字是“永垂不朽”,小字是“皇恩浩荡”,记载的大概内容是,某官吏勾结乡坤擅自提高食盐课税,某李姓生员和张姓生员检举揭发却遭打击报复,被判充军,后张姓生员的后辈坚持上告,惊动了嘉庆皇帝,嘉庆皇帝派人调查核实并下诏削减了包括八寨(当时称永平里)在内的六钱盐课税。受宜的八个里都立了功德碑感谢皇恩浩荡,但却只有永平里即八寨的功德碑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 我熟悉这统碑,是因为这统碑当时镶嵌在曾经的土地庙即后来的老粮库的院墙里面,我住的地方离老粮库最近,且进出最方便,有事无事特别是受了委屈,我都会跑到保存这统碑的那院子那墙角呆会,很熟悉这统碑。之所以写这统碑,想想,200多年前,八寨人就把功德碑这样的文物保护的太好,其先见之明是不是杠杠的?</p><p class="ql-block"> 70年代初,八寨铁业社引进一台先进的汽锤,八寨加工厂引进一台车床。那时放学放的早,我们爱去看汽锤“膨、膨"的打铁,爱去看车床“咝、咝”地吐螺旋形的一长条铁屑,总是以抢到一截“钢鞭”为荣。其他地方还在挥汉如雨抡大锤,八寨已使用先进的机械提高效率,是不是很前卫?</p><p class="ql-block"> 至于什么小裤脚、牛仔裤、幸子头、光夫发,什么四喇叭录音机什么国际舞、邓丽君、《何日君再来》等等的流行时尚,我都是在八寨第一次见到听到或接触到的,八寨真的有着时尚、潮流和前卫的深厚土壤。</p><p class="ql-block"> 我曾疑惑,八寨派出所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只有一个民警一杆枪,那个姓卢的警察,一个人就能把八寨镇的4、5万人管的服服帖帖,夜不闭户,其中原因,或许是得力于八寨悠悠的历史积淀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笔下的八寨毕竟是40多年前的八寨,是我记忆中的八寨。离开八寨40多年,很少到八寨,八寨的四合院很多都拆了盖成楼房,很多临街的门面都重新进行了装修,当年尚且还遗留的栏柜,现在一个也没有了,那种雕花的木窗木门很少了,前几年,政府还出资对八寨正街作了统一的修缮与装饰,穿衣戴帽,搞的像徽派的风格,当年的那种典雅、厚重与年代感已经不复存在。我准备约几个发小一同去看看,可他们都不愿意,都认为现在的八寨己搞的不伦不类,去也是白去,故而我只是凭记忆写此文,我也不知现在的八寨利兮益兮,福兮祸兮,但愿我的拙笔能带给诸君一点点温馨一点点回忆,也就烧高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