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风情

马 平

<p class="ql-block"> 到达洪安古镇己是黄昏时分,下到“拉拉渡”渡口,对岸便是沈从文《边城》所描述的“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p><p class="ql-block">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随溪走,倘佯在充满古朴、神秘、人文的边城风情之中。</p> <p class="ql-block">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 边城人把这条河叫清水江。清水江自东向西逶迤蜿蜒而来,亘古不停地流淌着,为山川增添秀色与灵气,古老的文明就是通过这条江去和世界对话。</p><p class="ql-block"> 江中有一小岛,被取名为“翠翠岛”。翠翠岛上由黄永玉老先生亲自设计、雕塑的汉白玉“翠翠”,成为了湘西边境最西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 “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相较于沈从文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也许这就是沈老先生心中的理想家园。</p><p class="ql-block"> 虽没赶上三个节日,没看到龙舟竞渡,没赶上边边场,没看到舞龙灯……只要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倾听自然,就会触摸到它的质感,感念善良友好的淳朴民风,挂怀守望互助的豁达态度。</p> <p class="ql-block">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天渡奇彩,江面重新被打上了羞赧的脂晕。夕阳西下,码头收渡,幕色降临,偶有小舟往返于渔火两岸。华灯初上,月光随影,突然觉得,心里有了你说过的故事,梦里有了她等待的渡口……</p><p class="ql-block"> 住在“三不管”岛,去船上沽酒别有意味。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加上重庆的腌菜,“一锅煮三省”,酒香味道美,待到月上江头,更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细雨入夜,江水静流。这里的旅店和民宿多会在客人的床头柜上放有一本赠阅的《边城》。少时看《边城》是风景,长时看到的却是人生……凭江临风,在这个“蜀道有近时,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的小镇,枕着一波淡淡的忧伤,一觉到鸡鸣。</p><p class="ql-block"> 夜幕的祥和,晨曦的宁静,吹着清新的江风,看着河岸的炊烟,会让你感受到边城生生不息的人文情怀,寻味那“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的境遇。</p> <p class="ql-block"> 翌日,太阳升起,小船开渡。管理“拉拉渡”的是一个勤劳善良的老人,忠实地为过往行人摆渡。一条绳索,联系着洪安与茶峒缠绵的乡情;一根木杵,沿用最为古朴的方式牵船到对岸。一拉一渡,渡了时光,渡了心灵,拂去了人世间的浮华,沉淀出让人敬畏的忠良。</p><p class="ql-block"> 夜泊洪安,朝启茶峒,“拉拉渡”所承载的不仅是河岸的人间烟火,更是这片土地上最质朴的奉献。这就是千年古渡今天的传人,这就是边城人与人、人与自然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站在茶峒回望洪安,署光初照,远山近水,两岸相映。这里不仅有沈从文笔下的风土民情,有黄永玉湘西边城浓郁的风俗画,还有许多“一脚踏三省”的千古流传和“三省闻鸡鸣”的老城旧事……</p><p class="ql-block"> 一部《边城》不仅把不同的三地连在了一起,还把这边城人生活的热烈与风雅推向了世界。如今慕名而来的人多了,少了几分平静,但山水依旧,此情悠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