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来了 <p class="ql-block">在新冠和甲流的大环境下,宝宝家里常常出现宝宝生病的情境,时而是“宝宝没戴口罩,感染病毒了”,时而是“宝宝拉肚子了,病毒在肚子里”。孩子们拿着调料瓶等任一细长物件帮宝宝量温度。</p> <p class="ql-block">教师的话:孩子们在娃娃家家中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反映着生活、还原着生活,出现了宝宝感染病毒,照顾宝宝的现象,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关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模仿行为,用物体代替温度计这一“以物代物”的现象,说明这是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经验。此时没有出现“医生”这一角色,幼儿大都是作为家人来照顾宝宝。对此,教师更多的是观察幼儿自由游戏情况,等待生发。</p> 娃娃看医生 <p class="ql-block">一天,赵沐恩抱着宝宝说“我的宝宝生病了”,王筱逸拿着胡萝卜在“提醒板”上一边“写”一边说:“来来来,我是医生,你的宝宝叫什么名字,它几岁了,哪里不舒服?”赵沐恩说“它发烧了,已经好几天了”,王筱逸说“那很严重,需要住院,来,我们从电梯到9楼去住院吧”,于是几个人开始带宝宝“住院”了。</p> <p class="ql-block">分析与支持:孩子们在游戏中模仿“医生”,以物代物,用“胡萝卜”当“笔”,“提醒板”当“病历”,给宝宝看病。还出现了情景的想象,“宝宝要住院”“坐电梯到9楼”,从这些行为和语言中可以看出,游戏中有了“医生”角色的萌芽。</p><p class="ql-block">对此,教师在游戏后分享了“宝宝看医生”这一事件,调动幼儿的经验,了解幼儿关于“生病看医生”的经验,并根据他们的兴趣与需要,投放“医药箱”支持幼儿继续游戏。</p> 医药箱来了 <p class="ql-block">医药箱的投放引发了游戏的高潮。孩子们纷纷给宝宝“看病”。瞧,刘泽豪正拿着剪刀给宝宝“理发”呢!一旁的伙伴们也忙着给宝宝量温度、打针、挂水。这时,传来了一阵争吵声“我是医生,这个是我的”“我也是医生,是我的”......</p> <p class="ql-block">分析与支持:材料的投放,调动着幼儿的经验,也丰富着幼儿的经验。他们在游戏中忙着给宝宝看病,俨然就是“小医生”的形象,这时已经明确出现了“医生”这一“实体”角色。大家都要当“医生”,出现了材料的争执,说明幼儿有了比较明确的“医生”的角色意识。在操作材料时,出现用剪刀“理发”的情况,反映出幼儿对医药箱中的部分材料的正确用法缺乏认知经验。</p><p class="ql-block">对此,教师在活动后投放了“医生”角色卡,增加了1个医药箱,依然不直接说明药箱材料的正确用法,而是联系幼儿生活中看医生的经验,允许幼儿反复玩、尽兴玩,在操作与经验分享中认识材料的用法,帮助幼儿强化医生这一角色,支持他们游戏。</p> 爸爸来喂药 <p class="ql-block">蔡振宇今天没拿到“医生”角色卡,他拿医药箱的时候,遭到了小伙伴的拒绝,“这是医生的,你不是医生”。蔡振宇放下医药箱,转身去拿了个“爸爸”的角色卡,来来回回一会儿后,到卧室抱了个宝宝,又来到“医生”处,说“我是爸爸,给宝宝喂药”,“医生”看了看,递给了他药和勺子,蔡振宇开始给宝宝喂起了药,随后又参与了“医生”的游戏,“宝宝病的很重,我给他挂水”。</p> <p class="ql-block">分析与支持:没有医生角色卡就不是医生,不可以拿医生的东西(医药箱材料),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游戏中已经有了刻板的“医生”角色意识,这样的“冲突”是他们角色意识发展中的关键阶段。案例中的蔡振宇没有医生角色卡后,换了个“爸爸”的角色区参与,出现了宝宝家里家庭角色与“医生”联动的情况。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幼儿的角色意识是不稳定的,时而是“爸爸”,时而是“医生”,当然这也与此年龄段幼儿的角色意识相符。</p><p class="ql-block">对此,教师联系生活经验组织谈话:你生病的时候,医生做了什么?家人又做了什么?将宝宝家里的角色联动起来,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p> 这是医生的 <p class="ql-block">在幼儿园组织的体检后,宝宝家里也开始给宝宝体检啦!“宝宝咳嗽了,不能吃凉的,我给它做雾化”“宝宝生病了,我来听一听它的心跳”“宝宝眼睛坏了,不能看平板太久,我给它测视力”“宝宝身体里有病毒,我来给宝宝抽血”......这时,木木喊道“牙齿是我的,我是牙医”!</p> <p class="ql-block">分析与支持:孩子们在游戏中从简单的对“医生”角色的动作模仿,到角色扮演,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角色意识逐渐增强,孩子们自发迁移生活经验,给宝宝体检,说明他们的“医生”角色已经开始慢慢稳定。“牙医”的出现,可以看出幼儿有简单的科室医生的经验。“宝宝不能吃凉的”“眼睛不能看平板很久”,说明他们有了简单的保护身体的常识。</p><p class="ql-block">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医药箱材料,和幼儿聊一聊有医院里哪些医生,并投放简单的人体结构操作卡,扩展认知经验。联系幼儿的生活,谈一谈:生病后,要注意什么?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生病后身体护理的一些常识。</p> 娃娃护理站 <p class="ql-block">一天,宛辰把野餐布铺在餐桌上,说“来,宝宝到这里来看病,这是医院的床”,郑译侨把宝宝抱了过来,给宝宝看病。不一会儿,叶裕童也过来说“你们快让开,我们要在桌子上放好吃的,朱老师今天过生日啦!”宛辰和伙伴又把宝宝移到地上看病。我说“那里有床呀!”宛辰说“不是这个家里的床,我们要医生房间里的床”。</p> <p class="ql-block">分析与支持:游戏中出现“病床”这一概念,并区分了“病床”与家里卧室床的不同,说明幼儿在看医生的生活经验中关注到了一些细节,并迁移到游戏中。游戏进行到这里,幼儿从开始当着医生到处给宝宝看病,到现在需要专门的看病地点,这一方面是由于游戏角色联动后,内容丰富,地点紧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幼儿的角色行为正逐步向“医生”原型靠近,反映出他们角色意识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于是,教师带着孩子们把医药箱的材料整理整理,“宝宝护理站”就出现啦!</p> 游戏收获 <p class="ql-block">(一)在连续观察中更加理解儿童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小班幼儿的角色扮演更依赖物质与环境。案例中教师不断地为促进幼儿的“医生”角色意识发展提供材料、丰富经验,使他们的行为与语言越来越丰富,不断地与“医生”原型靠近,在游戏中越玩越想玩、越玩越会玩。</p><p class="ql-block">在游戏中,幼儿还会经常出现较为频繁的重复性行为。这也是他们与材料建立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这个操作过程中不断增强对材料的认识,不断观察、操作、探究等,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在连续观察中会发现更多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解读幼儿。</p><p class="ql-block">(二)在连续观察中发现观察点亮游戏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在连续观察中,通过不断地与幼儿对话与提供支持,教师会发现幼儿游戏内容出现扩展与逐渐丰富。案例中,“宝宝看病”是在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从一开幼儿以家人的身份对宝宝的照顾,到后来的有了“医生”、“宝宝护理站”、“救护车”等。有了更多的环境、材料、经验的支持,幼儿游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宝宝不能吃凉的”(病后护理)、“爸爸来喂药”(角色联动)等,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与同伴角色联系,实现互动,也体现着小班幼儿的游戏在以平行游戏为主正逐渐向联合游戏过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