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受外婆王桂娥和母亲田玉英的熏陶,从小跟着老人学剪纸,绘制窗花,可以说我的美术启蒙老师就是外婆和母亲,我的美术学习之路就是从小从陇中窗花的剪制和绘制开始的。 陇中是个文化概念,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中心,包括定西市六县一区,即陇西、临洮、通渭、渭源、漳县、岷县和安定区外,还包括周边的榆中、会宁、静宁、甘谷、武山和秦安等一些有着相同文化现象与文化形态的相邻县域。 窗花其实也是一个大的文化范畴,在民间有两大类,一类是剪制作品,一类是绘制作品。但它们的用途大致相同,包括鞋垫、帎顶等各种实用装饰图案的制作,因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春节贴在窗户上的窗花,因而将这种民间作品称其为窗花。<br> 窗花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民居的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因地方风俗和建筑形式的不同,各地窗花都有其各自的艺术特色。陇中窗花以其工艺精美和独具装饰风格的布局著称于世。<br> 陇中手绘窗花更具有陇中民间美术的代表性,是吸取了剪纸、刺绣、年画元素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造型上吸取它们的特点,因此造型夸张、变形,具有装饰性。陇中手绘窗花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陇中手绘窗花讲究装饰性,注重色彩效果,追求强烈的视觉印象,同时具有夸张、离奇的想象力。<br> 所以,陇中窗花的制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每件作品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东西在里面,要熟练掌握它的精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陇中窗花又是极易上手的一种民间技法,从简单的图案开始,一般的小孩在一周之内就可以了解简单的制作过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缺乏美术老师的情况下,好多孩子的美术启蒙都是从陇中窗花的制作中开始的。<br> 我没有接受过专业和系统的美术教育,我的绘画基础就是来源于陇中窗花的绘制,可以说陇中窗花就是我走上艺术之路的开端。<br> 陇中窗花是陇中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民间绘画形式,体现的是陇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盛行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村学校的开办,也引入了更多的一些美学元素,色彩更加艳丽,形式更加多样。<br> 窗花不仅透视出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也透视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声声不息的企盼与向往,它是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也是现实与未来的绝妙沟通。<br> 陇中窗花是一种史料,它为研究陇中乃至西北的风土人情提供了难得的有价史料。它见证了陇中人民对美好日子的向往,也见证了陇中人尤其是农民的审美标准。陇中窗花还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它主要是以传统年节喜庆的民俗风情体现和表述,兆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的实现。<br> 陇中窗花的装饰特性,具有明显的原生态和地域性特征,体现了乡土艺术最原始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厚的生活意蕴。陇中农村地理偏远、生活艰难,过去大多数人生活都过得十分拮据。尽管一年到头忙碌,但心中总是充满着对好日子的祈盼。正是这种希望,使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投向了能够心思自主的绘画艺术。这其实只是一种以艺术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补偿现实残缺的审美心理,从而获得一种美化与润色现实生活的心理平衡效应,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心境。人们在自己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看到了期望中的火红前景,从而也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加以理想化改造和美化装饰的目的。陇中人穷的是物质,而不是精神。<br>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现在的学校美术教育完全是一种西方绘画的教育模式,很少涉及民间绘画,昔日的艺人如今大多年事已高,个别已谢世,年轻人没有老一辈相应的生活经历,不讲究老一辈人的传统,致使陇中窗花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陇中这块原生态民间绘画技艺的最后栖息地,也面临着消亡的结局。<br> 作者简介:<br>田新安,男,汉族,大专学历,副教授,祖籍甘肃天水,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现为定西市安定区美术馆二级美术师,专业从事工笔花鸟的研习和创作。<br>从小喜爱绘画,深受外祖母和母亲的熏陶,对陇中窗花,特别是陇中民间绘画技艺深有研究。从业后,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巧妙的把陇中民间绘画融入工笔花鸟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