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其实不平凡

华棣

老爸离开我已近三十年了。然,他的身影在我的眼前愈来愈清晰伟岸。<br>其实老爸并不高大,他不是英雄豪杰,也没有丰功伟绩。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且新旧社会各半生。<br>我出生时,老爸五十岁了。老爸老妈老闺女,可是我和老爸在一起的时光却不多。<br>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恢复钢铁生产是重中之重,党中央决定全国支援鞍钢,我刚2岁,老爸从北京调往鞍钢。 这张老照片上只有妈妈、姐姐和我。<div>我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参军抗美援朝去了,二哥随老爸去鞍山上学。<br></div> 在我5岁之前的北京生活记忆中,有笔管胡同的四合院,有后院老爷爷种的向日葵,有街道阿姨送我的小白兔玩具,没有老爸和哥哥们的印象。 1955年,我们家搬到鞍山。这张应该是老爸和二哥欢迎我们到鞍山的合影,照片上的老爸廋弱憔悴。 在鞍山的小时候,老爸总是早出晚归,很少在家。二哥考上了大连工学院,家里经常还是只有妈妈、姐姐和我。 长大后才知道,老爸解放前一直在铁路工作,杭江、浙赣、粤汉、衡阳等辗转多处,编著过《机械制图》。解放后调到铁道部机务处,曾解决中苏铁路轨道连接中的难题。调到鞍山任鞍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忙碌程度可想而知。<div>老爸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修复设备时,发现了苏联专家图纸中的严重失误,经报上级批准予以纠正,避免了国家经济损失,为鞍钢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br></div> 难得休息的老爸,更难得带我们出去玩。看,这张照片虽不大清晰,但看得出我非常开心。 老爸慈眉善目,但不苟言笑。对孩子们没有宠溺,也没有训斥。但发现问题时,他会严肃的指出,且不容质疑。<br>我读小学在家写作业时,喜欢伏在桌子上,老爸看到就会说:坐直,坐正。他自己是近视眼,可我们兄妹四个没有一个近视。这应归功于老爸,是他帮我们从小养成了好习惯。<br>中学时,不知我怎么就常说一句口头语,谁知道呢?被老爸听到后,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问句不礼貌也没道理。 老爸对自己对家人很严格,但对他人很宽容。<div>1960年鞍钢住房大调整,我们家分到了北红楼的两大间一小间。当时二哥快要毕业了,还有了漂亮的未婚妻,全家二代六口人刚刚好。但没想到,搬过去才发现一个大间被外单位的人占了。怎么办?不要回来还不如原来的大呢,一条走廊本来安排两户,现在要变成三户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找单位吧,我们向老爸建议。可是老爸考虑后说,算了,人家也有困难,挤一挤吧。老爸还告诫我们:以后是邻居了,不要再提这件事。后来二哥嫂有了两个宝宝,我和姐姐都在家时,老爸晚上不得不去借住邻近的卫生所。就这样和隔壁相处几十年,一直相安无事。</div> 小时候,妈妈常说我是家里最幸福的,出生在铁路医院,从小吃穿不愁。而姐姐出生在逃难时的铁路货车厢中,一直体弱多病。还有两个姐姐生在农村老家,很小就夭折了。两个哥哥小时也很苦,差一点送给了别人。<div>六十年代初期,物资匮乏。记得曾跟着老爸单位去采摘橡树叶子,但我不记得有没有吃过。当时,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和关照科技人员,老爸每月都有食品特供,想是爸妈都让给我和姐姐享用了。<br>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在家门口看到救护车,被抬到车上的居然是老爸!我惊呆了,我眼中永不倦怠的老爸也会生病,那棵为我们挡风遮雨的大树也需要呵护。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br></div> <p class="ql-block">1964年,老爸从钢铁研究所退休了。但他还是很忙,除了有时逗逗大孙子,就是看书看报伏案疾书。</p><p class="ql-block">初三快毕业时,风云突变。刚刚还和同学们一起去破四旧禁烟酒,回到学校却被责令和几个所谓“黑五类”的同学坐到教室的角落。一直是班学习委员,又是共青团员的我,震惊、愤怒、屈辱的泪水夺眶而出。为什么?你家不是地主,你爸能上大学?上班也是反动技术权威!不需要解释,也无人理你。看着到处张贴的大字报,看着没有老师的空荡讲台,我无语。但我坚信我的老爸是好老爸,甚至庆幸老爸已退休。想清楚了,回到家,我没有提学校的事,每天照旧去上学。</p><p class="ql-block">多年之后,听说爷爷在很久之前曾被绑架,劫匪说:你没钱,你儿子能上大学?真是悲哀,居然是同样的逻辑。</p> 1968年我奔赴广阔天地后,老爸老妈亦叶落归根,回到阔别多年的浙江老家。从此,又是聚少离多。<div>返城工作后的第二年,我有了探亲假。于是,乘火车转汽车还搭了一段拖拉机,又走了5里土路。一路风尘仆仆,满怀喜悦。找到家,见到年迈的父母那一刻,我泪眼婆娑,哽咽得说不出话。老爸老妈笑着安慰我: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却倍感心酸。<br>老家的房子是三间两层砖木结构,楼下中间是歇间,两旁是卧室,木板隔壁,楼上放置粮食和柴草。院子里有一块菜地,院子南端有一间厨房。村里已通电,但没有自来水。之前哥哥回来看爸妈提水太辛苦,在菜地旁打了一口压压井。院侧门通向池塘,正门离市基(小市场)较近。<br>老爸带我去市基,乡亲们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乡音绵绵熟悉又亲切,可那时,我听得懂却不会说。<br>回到故乡的老爸老妈每天天明即起,日落而息。老爸早上打一会儿太极拳,更多的时候依然手不释卷,老妈养鸡种花种菜。他们还带回来了哥哥们的两个小孩,多了很多忙碌,也增添了很多乐趣。家乡的田园生活,让他们心情舒畅精神矍铄。<br></div> 许是老爸觉得我集体下乡,没有真正的独立过,担心我不知生活艰辛不能自强,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书交给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抄如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忆苦思甜不忘苦难家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忆苦思甜对于一个由苦难中过来的人来说是一个万分正确的真理。自从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我们国家以来大家都好了。但我家历代是怎样的呢?我家祖父增昌公是现在村内七十岁以上的人都 能记得起谈得上的。他到八十岁高龄才有孙子。(我十岁时他九十)只提这一点也就知道他是个劳苦贫穷的人。常人总在六十以上就有孙儿。他一定至六、七十岁以上才有陆续娶儿媳妇,决不有媳妇多年而无孙子的。他有四子两女。四子分居时没有田产分得,其一生生活可知。</p><p class="ql-block">吾父一生二次遭回禄之灾。少读苦书。乡试得秀才功名。一生劳碌以执教私塾为生。中年习医,老年以麻医为邻近周围百里内外人民服务。其名至今不衰。他对人民有过贡献,人民对他亦异常尊重。</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后十四日,母亲因产后症去世。我是双胞胎,因为父亲教书,年收入不过十元,生活困难。邻居有求分给一子者遂许之。后来他自己留的儿子又死了,祖父母、叔伯、姑戚们眼看八十几岁老人又无孙儿了,只好又把我从邻居家争回来,另寻奶娘抚养。四岁我又被火烫伤,面目全非。父亲又悲痛地对奶娘说,盲眼儿给奶娘好了。六岁有继母,也就过孤儿生活。小学毕业后到中学就不容易的了。中学是永康县办的,半年为一个学期。学膳费可分两次交付,我是经常拖欠学膳费的。毕业时幸由学校包伙食者借我十五元,才能参加毕业考试。我能读大学吗?就是我父亲伯叔兄弟辈以及三亲六戚和友朋都没有一个人会相信的了。我的父亲每年教书不过十几元至二十几元之数,而当时大学读书学膳费动辄三四百元。我能毕业大学吗?我自己也不知后果如何。今天回想当年真如做梦一样。我的读书费用来源,除父亲答应每年二十元外,有祖宗二十五代里大宗、文会、松常、人常补助八元至十二元不等,浙江省政府头几年津贴二十元。尤幸者北洋大学当时不仅不收学费,就连纸张笔墨和书籍仪器都 由学校免费供应。这样我们自己只管衣食与零用而已。七年毕业,我负债约三百元。工作时欠债未清而父亲被劫又添上欠债五百元。</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起后,我们就过着逃难生活。我们路过丽水,在敌机轰炸下死里逃生。一家五人在六甲至独山路上在死人堆里过夜,走路到独山我们亦过了同乞丐一样的生活。这种种,樑与栋至今应能回想起来的。</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人现在都有生活,衣食不愁。以前这些经历苦难忘了吗?不能忘更不应该忘。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忆苦思甜,吃忆苦饭。我们忘记了它,那忆苦思甜就是句空话。吃忆苦饭也就毫无意义。</p><p class="ql-block">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说过,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共产党更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一个真理。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和党中央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消灭日寇,战胜美帝,在苏修美帝和各国反动派重重包围下,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二十年如一日,卒使尼克松来求和,田中来谢罪。现在全世界谁不以毛主席的话为真理?他是古今中外艰苦奋斗的榜样,谦虚谨慎的模范。这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谨慎就能艰苦奋斗。骄傲者日益堕落奢侈,逐渐到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这种例子很多,举不胜举。</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定要宝贵自己的前途,要反骄破满,要有自知之明。要工作好不要总讲钱。今后一定都要艰苦奋斗,自勤俭节约做起,要量入为出。一家有五人,收入不管多少,就照五个人计划开支,还应该有点余存。有几个人不在一起时,就应该把这几个人的钱留出来,不能全数用完。记住,可以用,可以不用的钱决计不用。可以利用旧的就要利用。应该懂得,有一点急事时就低声下气求人设法,总是不光荣的。我们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我们应该以此为荣。一国如此,一家一个人亦何常不应如此!为何平时挥金如土。而急时求人呢?我们应该时刻记住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一家人争气,为一国争光。</p><p class="ql-block"> 詠沂 </p><p class="ql-block"> 癸丑年正月二十日</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梁、栋是我的两个哥哥,姐姐和我是楣、棣,这四个字都是建房用的材料。老爸不求我们成龙成凤,但要求我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p> 看了家书,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的确,我一直不谙世事。之前,看到老爸房间的墙上贴着他自己书写的横幅:富贵不能淫。我不明白,还想,这家徒四壁的怎么就富贵了?没有经历很难感同身受,没有对比不知何为幸福,没有自省就没有思想的升华。<br>看了家书,我才懂得了老爸的深意,领悟了老爸的教诲,才看到了自己的浅薄。<div>老爸当时的退休工资与我们兄妹四个的工资总和差不多,但他的箱子里没有新衣服,经常穿着土布的内衣和打着补丁的长筒袜。老爸烟酒不沾,我们回来或有客人,他会去买一条肉,叫老妈给大家做好吃的。而平时,青菜豆腐是他的最爱。<br></div><div>老爸语重心长,家史直击心灵,时刻牢记不忘本,”家书”是我永远的鞭策。<br></div> 父母在,家就在。家,有无限的吸引力。姐姐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申请分配到了老家的邻县。我在老家结识了我的先生,婚后调回家乡。大哥部队转业在东北,但回老家娶嫂嫂,也晚我几年回到故乡。 这是老爸写给我和先生的“新婚祝词”。没有嫁妆,没有馈赠,没有宴请,只有殷殷的寄语和嘱托。简单而朴素的婚嫁,虽然有时代的原因,但在我们家很正常,哥哥姐姐莫不如此。 老爸还是很忙,他的八仙桌上摊满了书本。老妈提醒我别动,说那都是他的宝贝,看着乱,他随手就能拿到,你要是整理就真乱了。<br>在家时,常看到有村里好学的孩子来讨教问题,学外语,附近村落、邻里乡亲婚丧嫁娶垒灶建房来求选良辰吉日的,还有周边村镇修桥铺路募集资金的,老爸都是来者不拒,热情的尽力帮忙。<br>有空时,他征求我的意见:怎么样才能最快的记字和查字?我才知道老爸在研究汉字检字,且解放初就和朋友一起出版过《文化学习小辞典》。 很幸运,2023年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发现了这本书,于是我买了回来。 《辞书研究》2014年第5期平保兴发表的《民国时期汉字检字法史论》里,提到了老爸和一三五九检字法。 <p class="ql-block">但老爸一直觉得这本小书不完善,检字方法需要改进。因此,这么多年他从没有放弃研究。回到家乡后,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为了验证其实用性,他还去县里的档案馆、学校、医院等单位,帮助相关人员用他的“字头表”编制和检索名册、档案目录,虚心和他们讨论求教,反复修改,力求简单易学方便适用。</p><p class="ql-block">我认识这些单位的一些同事和朋友后,才听他们说了这些情况。现在回想起来很是后悔和心疼,那个时候,老爸已80多岁,还在为自己的梦想殚精竭虑四处奔波,而我却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小家庭,没有帮过老爸一点儿忙。</p> 这是老爸已编纂出的《字头表》《普通字表》《四千常用字》字头查法等。这些初稿大多是手写的,也有请人誊抄的,铅字打印的。 老爸的书稿最终没有出版,但我认为他是成功的。<div>正是有像他这样热爱汉字的一批批学者前赴后继持之以恒,才使汉字检字方法的研究不断推进。</div><div>我在刚开始学电脑五笔打字时,就觉得挺顺手,我知道是老爸的字头法帮我奠定了基础。</div> 二老八十、七十岁那年,我们决定给爸妈祝寿。那一天,我们家里非常热闹,来了很多亲戚友邻,大嫂、二哥从东北赶了回来,姐姐和姐夫也回来了,乡里的领导也前来祝贺。虽然简朴但很隆重的给老爸老妈过了一次幸福快乐的寿诞。 <p class="ql-block">1982年,仍在鞍山的二哥二嫂带着孩子回来探亲,留下了一张三代人最多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爸八十多岁了,还能徒步去我先生曾工作的小镇。虽拄着拐杖,往返约10里路,但从不在他那儿歇息。他自话“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茶”,不麻烦别人是他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我遇到一位曾在我们乡镇工作过的市局领导,认识之后,他竖起大拇指说:你的父亲了不起!我知道当时像老爸这样的高工全县没有几个,以为他说这个。不料他告诉我,老爸在五四运动期间,是永康中学“运用国货,反对日货”会的会长。后来,又听说抗日战争中,老爸在湘潭兵工厂时,为抗战积极提供军需物资。</p><p class="ql-block">原来,老爸年轻时也是热血男儿。我很想听老爸讲讲过去那些事,当我提起时,老爸只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微不足道。</p> 回乡久了,老爸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传入耳中。有人说老爸支持教育事业,捐资给村里的小学,奖励优秀学生;有人说镇上的医院扩建,老爸主动送去捐款;还有人和我说,有几个困难户把你老爸当政府同志了,每个月到日子就坐在门口等老爸送补助。<br>老爸回乡二十多年,没人知道他帮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好事。 老爸也有一些旧有的习惯和观念,比如,他喜欢使用轩辕纪年黄历或农历记事记时。还有,在家乡的每年正月初一,他都会带我们上山去祭扫祖墓。另外,对子女的培养一视同仁,但在养老继承的问题上则男女有别,80年代后期,老妈的身体逐渐衰弱,我们接老爸老妈住到了城里。但老爸认为住女儿家是做客,不能长住。因此,他们基本上住在大哥家。 1990年,组织上安排我在老家的村镇参加人大选举。当我站在会场,面对众多陌生面孔想着如何开口时,主持人语出惊人,说:大家都认识詠沂公、詠沂伯吧?这位就是詠沂公的女儿。哦...... 现场一片响应声,无需多言,我顺利当选。<br>我因老爸的声望被选民认可,很为自己惭愧,但为老爸骄傲。 1992年老妈与世长辞,老爸虽然看得开,但六十多年同甘共苦,伉俪情深,怎能不痛彻心扉。<div>我的外公是个裁缝,供女儿读书到中学。老妈记性特好,七十多岁时还给我们背诵过《木兰诗》。老妈知书达礼,出嫁从夫,跟着老爸走南闯北,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从无怨言。我没看见他们红过脸,更别说吵架了。</div> 痛失老妈一年后,老爸不幸中风,虽抢救及时,但留下了吐字不清、手脚不便的症状。哥嫂都还上班,白天只能请保姆照顾老爸。有几次我抽空过去探望,保姆都不在,老爸摸扶着床沿墙壁,挪到门口开门,我非常担心他跌倒,又无可奈何。于是我问老爸,要不要换保姆,但他总是说,还好,还好。<br>一个周日,我们在大哥家和老爸一起闲聊,老爸很激动的和我说:明天,杨......梅......,,我说,爸,你想吃杨梅?老爸断断续续的说:吐.......气。我突然明白了,他说的是:扬眉吐气!明天是8月15日,是日本鬼子宣告投降的日子,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经受过侵略者欺凌,见证过日寇烧杀掠抢的老爸,终生都不忘这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他都会激情澎湃。 1995年老爸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95岁。<div>出丧那天,队伍越来越长,不断有乡邻和村民加入进来,只为送一送他们心中的好人。</div> 老爸,你真的很了不起,虽然你没有显赫的地位,虽然你没有万贯家财,但你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宝藏:善良、仁慈、宽容、爱国、奉公、忘我、勤奋、节俭、谦和、自律、认真、严谨、执着......<br>“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的中华传统美德贯穿了老爸一生。<br>老爸也是毛主席称赞的: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前些年,体弱的姐姐先行离开。去年,两位哥哥也在残酷的疫情中过世。<div>老爸老妈,你们在那边是否相聚安好?</div><div>已步入古稀的女儿,千言万语,万千思念,凝聚成此文。</div> 谨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父亲,怀念我亲爱的妈妈、兄姊和所有的亲人。<div>亦以此文勉励自己的余生。<br></div><div>希望此文能让我们的晚辈知道,你们有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爷爷、外公、曾祖父、外曾祖父,你们可以他为荣为傲,更要传承他的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家国情怀,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胸怀祖国,固守正气,清白为人、认真做事,不求青史留名,但要一生无愧。<br></div>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