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相册中所用文字内容取自:西黄寺博物馆展览内容介绍。</p> <p class="ql-block"> 西黄寺是被封禁300年的神秘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乾隆年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进京朝见将这里作为其行宫,六世班禅也最终圆寂于此。</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通常天王殿最后供奉的都是韦陀菩萨换成了达摩多罗居士。韦陀菩萨庄严威武,手持降魔宝杵,寓意镇压邪魔恶鬼,保护佛家道场。西黄寺的天王殿中的达摩多罗居士,则背背书箱,手持毛笔和宝瓶,俨然一副云游天下传播佛法的样子,不知道跟这里现在还是中国藏传佛教高级学院是否有一定关系。</p><p class="ql-block"> 垂花门:西黄寺的垂花门建成于乾隆年间,看介绍说这种三楼垂花的建筑形制在清朝时期只有皇家建筑才有资格使用的,可见这里的建筑规格属于皇家庙宇,也怪不得被封禁了300年。</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不同于汉传佛教寺庙的大雄宝殿,西黄寺大雄宝殿中的主位供奉的是历代班禅的宝座和九世、十一世、十世班禅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两侧才是常见的观音菩萨、强巴佛、卡萨尔巴尼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这座大雄宝殿平日里是喇嘛们经堂。藏传佛教庙宇风格的装饰跟在西藏、青海、云南藏区看到的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 西黄寺大雄宝殿供奉着最美丽的未来佛,西黄寺大雄宝殿东厢,主奉强巴佛,两侧为十一面观音和卡萨尔巴尼观音,强巴佛即为汉传佛教中之弥勒佛,他将在甘丹(即兜率天)静修待命,于释迦佛祖圆寂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回到人间弘法。造像端庄安详,整体翻复华美,身姿不坐不站,却有即站之势,正预示未来将来。所瞻寺庙造像中,常见布袋和尚,如此秀致的真是入眼惊艳。</p><p class="ql-block"> 竖排的红色箱子上装饰着吉祥八宝图案,每个箱子上铺着小块地毯,喇嘛们平时就在这里并排而坐,高声唱诵着古老的经文。座位上红色的是喇嘛的僧衣,在念完经后会整齐的堆成小山的形状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之塔:这座白塔采用印度金刚宝座塔的建筑形制,是乾隆皇帝为了悼念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修建,是个“衣冠冢”。取名“清净化城之塔”,“清净”指远离一切恶心、烦恼、垢染,"化城"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佛为化导众生成佛而变化的城池。清净化城简单理解就是能够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塔身上有关于佛陀从降生到圆寂的故事浮雕和各种菩萨雕塑。虽然历经几百年风霜雪雨,但石雕依然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像这样的金刚宝座塔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在北京仅有4座,分别是西黄寺的清净化城之塔,真觉寺(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和玉泉山秒高塔。</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p><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式样而设立的金刚宝座塔,清净化城塔是六世班禅大师在北京圆寂后,乾隆为表彰其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而修建,塔内装有经文、五香六药、金银八宝等物。</p><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 所谓"清净化城"为佛教术语。佛经《俱舍论》言:"远离 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探玄记》则说:"三业(身语、意)无过为清净"。而密宗则以无贪等垢、具一切无垢光明为清净。"化城",根据佛教的观点,是佛为化导众生成佛而变化的城池。佛教认为,成佛的道路艰难遥远,佛恐众生力不能支,故于金中变化城池以供止息。因此,"清净化城"意即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罪恶等,不染尘俗,能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建在三米多高的汉白玉石金刚宝座上。塔体总高23.48米,为西藏风格的覆钵式塔,在八角束腰的塔基上,八角形的须弥座承托塔身。须弥座以莲花、卷草、云彩、蝙蝠等为纹饰。八个拐角各有一尊力士浮雕。须弥座正南面雕刻佛龛, 龛内浮雕三世佛坐像。塔身周围雕刻八位立式菩萨像。塔刹为铜制鎏金双层莲花、相轮、宝瓶盖顶。</p> <p class="ql-block">萨迦班智达与凉州会谈</p><p class="ql-block"> 泱泱中华,多族一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交错杂居、相互依存,和睦共处、携手共进,共同缔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藏民族就是缔造中华文明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公元1247年,西藏地方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代表西藏地方,蒙古皇子额沁阔端代表蒙古汗庭,在今甘肃省武威市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并发布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元朝中央政府治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是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蒙藏民族共同为缔造祖国和平统一、发展民族团结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书写了彪炳千古、名垂史册的光辉灿烂一页。</p> <p class="ql-block">佛教源流</p><p class="ql-block"> 佛教创始人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生于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其尊称。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后经过"三大结集",六世纪逐步流行于恒河中上游一带。到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时及其以后,佛教向印度各地以及周边国家传播。两汉时开始传入中国。经过多年融合发展,形成三大地理体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p> <p class="ql-block"> 西黄寺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是整个西黄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成。清净化城塔是乾隆皇帝专门为在西黄寺圆寂的六世班禅而修建的金刚宝座式样衣冠塔。清净化城塔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净化城塔目前保存完好,殊胜庄严,整个建筑是汉、藏及印度佛教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这种三位一体、融汇诸家艺术风格的建筑,是我国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杰作,也是藏传佛教在北京传播的重要见证,更是边疆民族同中原民族亲密凝聚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表明拥护清政府治藏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入侵西藏的坚定立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希启程东行,为乾隆皇帝祝寿,于当年九月初二日到京,驻锡西黄寺。十一月初二日下午,因病在西黄寺内圆寂。乾隆皇帝为之辍朝以示哀悼,并令京城各寺为六世班禅诵经49天。然后亲率王公大臣到西黄寺致祭,向班禅法体敬献哈达、金碗、玉器等供品。为表彰六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乾隆下令于西黄寺西偏建清净化城塔及清净化城塔院,塔内葬六世班禅大师衣冠经咒等物,以志胜因。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在六世班禅圆寂后的第二十七天,乾隆御批造龛一座,内装六世班禅衣冠等物,俟新塔造竣安放。十二月十六日乾隆御批清净化城塔铜顶通高7丈6寸,塔院大殿加重檐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十八日,乾隆谕旨清净化城塔及塔院工程全面动工,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塔及塔院建成,乾隆御书《清净化城塔记》,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十八日和珅上奏乾隆皇帝,将清净化城塔内装藏六世班禅衣冠列出明细:发冠一顶、法衣三件、氆氇袈裟一件、斗篷一件、比肩一牛、念珠一盘、净水瓶一个、米盒一个、碗一个(连座)、靴一双。</p> <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形制由来</p><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式样而设立的金刚宝座塔,即在一块方形的高台之上建立起五座方、圆形密詹塔,中间一座大塔为主塔,四角有四座小塔。在宗教含义中,这五座塔代表金刚界五部佛主,中间为大日如来佛,东面为阿閎佛,南面为宝生佛,西面为阿弥陀佛,北面为不空成就佛。菩提迦耶,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十公里处,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地,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佛陀入寂之后,有人在菩提伽耶佛成道处的菩提树北建造了大塔(也称大觉塔)以作供养塔四周雕有佛像佛龛等,由此形成菩提伽耶式佛塔,被各地佛教徒所纷纷效仿。</p><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前左右有石犼一对。犼,俗称为朝天吼,传说为龙的九个儿子之一,有守望习惯。据《偃曝馀谈》记载,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犼溺着体即腐。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狮”,常立于华表和房顶。</p><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建筑形制</p><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建筑群由塔前牌楼、护塔兽、塔身、塔后牌楼组成。牌楼呈屋宇式建筑形式,全部以汉白玉石建成,前后牌楼内外两侧均有乾隆御笔楹联,并雕有梵文兰扎体六字真言和精美的"人瑞相"图案(右旋海螺、吉祥结、宝伞、法轮、胜利幢、双金鱼、宝瓶、莲花)。门上浮雕上有"二龙戏珠"图,下有"二凤腾云"图,寓意"龙凤呈祥"。</p><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四角各有一座八角形经幢式塔,高9米,各分五层,每层供有八座佛像,塔四周都雕刻有阴文经咒分别为《楞严大哈达喇呢咒》《般若波罗密经》《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大哈达喇呢神章妙句》《佛说药师如来本原经》。</p> <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彭元瑞奉旨为清净化城塔经幢《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和《金刚波若波罗密经》,分别刻于西南经幢和东北经幢。彭元瑞,字掌仍,江西南昌人,清代大臣,学者,楹联名家。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四库全书》总纂官。历任礼、工、户、兵、吏五部尚书,乾隆帝手谕嘉奖他为"异想逸材"。</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曹文埴奉旨为清净化城塔经幢书,《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和《大佛顶首楞严咒》,分别刻于西北经幢和东南经幢。曹文埴,生于1735年,安徽歙县人,字竹虚,清代重臣。曹文埴同其子曹振镛世称"父子宰相",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历三朝天子,并御赐"四世一品"。历任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府尹,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以书法名世,与同乡挚友邓石如皆为乾隆时期书法大家。</p><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须弥座正座呈八角形,每角各有一位力士造型,其身体呈半蹲姿势,双手向上托举,形象生动,充满立体感。</p><p class="ql-block"> 力士在藏传佛教中属于“六灵捧座”之一,佛经上说,捧举诸佛宝座的有六种灵物雕像,称为"捧座"即雄狮、大象、宝马、孔雀、共命鸟、力士。</p><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须弥座的八面各雕有一幅佛陀传记故事图,是整座佛塔雕刻的精华部分,画面人物、动物、景物细致生动,呼应配合,连成一气,形象地反映出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一生的重要活动,是我国建筑家创造性地吸收外来文化所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完美而精湛的雕刻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须弥座之上是塔阶部分,塔阶之上是宝瓶部分,也称塔瓶。宝瓶正中雕有三尊佛像,四周雕有巨大的"八大菩萨"立像,自西向东依次为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和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第一幅为"佛母成孕"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有两组画面,左侧菩提树旁一只白象身驮莲花宝座之上的佛陀形象踏云而来:右侧皇宫内佛母端坐楼上,身旁及楼下有仆人活动。此图描绘的是佛祖入孕情景。相传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梵王王后摩耶夫人45岁时在一天夜里梦见一只白象驮一英俊少年入其腹中,遂有身孕,是为后来的佛祖。</p><p class="ql-block">第二幅为"太子降生"图。</p><p class="ql-block"> 本图有三组画面。左侧为摩耶夫人率领随员离宫外走;中间为无忧树下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右边为梵天沐浴。相传佛母摩耶夫人一日途径蓝毗尼园时,佛祖于无忧树下从佛母右肋骨下降生。当时有四大梵天使者为其接生沐浴。太子生后即能说话,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唱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p><p class="ql-block">第三幅为"出游四门"图。</p><p class="ql-block"> 共由两图组成,左侧为太子骑马出城造型,右侧为"诸苦图",即老、病、死苦及沙门造型。相传,太子29岁时出城郊游,于城东门见一老人发白面皱,曲背扶杖,行路艰难;于南门见一病人,面黄骨瘦,形容枯槁,倒在路旁;于西门见一死人,身体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秽难闻;于北门见一沙门(出家学道者),圆顶缁袍,十分威仪。太子恭问,答言以“真如”道破生死根本;勤修戒、定、慧,降伏贪、嗔、痴,不贪染色、声、香、味、触、法,脱离老、病、死诸般苦恼。安住清净所在,修习解脱法门,到于彼岸,故称沙门。言毕不见。太子得此开示,遂生出家之念。</p> <p class="ql-block">第四幅为"入山修学"图。</p><p class="ql-block"> 共由三图组成,左侧是太子逾城后由仆人引马前行;中为两位后</p><p class="ql-block">妃形象,旁有仆人;右侧太子结跏趺坐于娑罗树间修法,其侧有鹿。相传太子29岁时不顾父王阻止,于半夜逾墙出城,此后辗转来到灵鹫山等地修法。</p><p class="ql-block">第五幅为"成佛得道"图。</p><p class="ql-block"> 共由两图组成,左侧为太子结跏趺坐于菩提树间莲花宝座上及奉献吉祥草的童子形象;右侧为牧女蒸糜。相传太子成道前来到尼连禅河边,洗衣浴身。恰有两名牧女在河边放牧,便以牛乳蒸成乳糜,奉献太子。太子遂于摩竭陀国伽耶城南毕钵罗树下,由吉祥童子献长茅草做成金刚宝座,趺坐49天后悟道成佛。</p><p class="ql-block">第六幅为"初转法轮"图。</p><p class="ql-block"> 为释迦端坐于菩提树间莲花宝座上说法和众弟子听法造型。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为僑陈如等人讲授“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使僑陈如等漏尽意解,获阿罗汉果。这是佛陀第一次讲经说法,是佛教历史上的重清净化城塔须弥座之上,是塔阶部分由巨大的汉白玉石条垒砌而成,整体上分作依次略收缩的四阶层。在东西南南北四面四层共三十二尊全跏跌坐于莲坐上的佛像。大事件,被称为"初转法轮"。</p><p class="ql-block">第七幅为"神变降魔"图。</p><p class="ql-block"> 释迦结跏趺坐于宝座之上,双手结定印,周身放光,任凭四周各路妖魔鬼怪的刀、枪、棍、棒袭击和进攻而安然不动,微笑而坐。相传佛成道后,魔王波旬自恃神通,发动全部魔军前去攻战。面对无数狰狞可怕的魑魅魍魉、夜叉恶兽,世尊巍然不动,示显神通变化,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p><p class="ql-block">第八幅为"涅槃示寂"图。</p><p class="ql-block"> 由两组雕刻组成,右侧为释迦卧于床上形象,众弟子围侍;左侧为释迦示寂后金棺、佛的形象,众弟子作悲痛状。相传释迦示寂前,在末罗国,阿夷罗跋提河边的拘尸那迦罗城郊,娑罗双树间为众弟子最后讲说遗教经后圆寂,从此,拘尸那迦罗城作为佛陀涅槃处,成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清净化城塔须弥座之上是塔阶部分,由巨大的汉白玉石条垒砌而成,整体上分作依次略收缩的四阶层。在东西南南北四面四层共三十二尊全跏跌坐于莲坐上的佛像。</p><p class="ql-block"> 就图像主题而言,清净化城塔为三十五忏悔佛加八大菩萨为主,这与乾隆裕陵地宫主题相差无几,这一细节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六世班禅的无限恩宠,这些造像风格也都属于喀尔喀蒙古造像风格的宫廷造像模式。而佛陀传记故事图的运用也是其他金刚宝座塔中从未出现过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塔身宝瓶之上为塔刹部分,塔刹以圆形十三相轮造型,意为法轮,底大上小,层层上拱,直冲塔顶。最上塔尖部分则以溜金铜顶莲花装饰。其上为上小下大的两个珠状物,如两朵尚未开放的花苞,称为宝莲。东西两侧的下垂部分为莲叶垂带造型,象征佛法清净无染。</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除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外,北京尚有三座金刚宝座塔型制的佛塔,分别是:真觉寺金刚宝座塔、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玉泉山妙高塔。清净化城塔屹立于西黄寺已有二百三十余年,如今已经成为宣传和弘扬民族团结的重要标志和展示藏传佛教爱国爱教优秀传统的对外</p><p class="ql-block">窗口,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艺术都为后人留一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