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忆里的乡愁

梁春艳

<p class="ql-block">  这里碧野清波、四季流转,这里人勤地暖、百姓安居乐业,处处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乡土文化气息。来到这里,你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题记</p> <p class="ql-block">  乡愁一定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才会有的情感吗?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质的变化,即使生活在家乡,那一缕悠悠的乡愁也会时常涌上心头,让人感到莫名的幸福和感慨。乡愁是儿时的回忆,是妈妈的唠叨和味道,是父辈们的勤劳和智慧,也是每一个抒写乡愁人笔下深情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6月16日上午,有幸受蒹葭诗社胡姐相约,一起参加了“迎端午走基层·探寻西周文化”采风活动。在胡玉萍和赵军刚两位社长的提前对接和精心安排下,我与爱好诗词文学的前辈老师们十几人先后参观了张家村乡土博物馆、西周遗址考古研究基地、西头文化园社区博物馆和陕旅集团云尚·乡舍四个景点。其中张家村乡土博物馆、西头文化园和云尚·乡舍都围绕民俗文化、乡土民情、乡村发展历程和旅游为主题,为观光游览者打造了一片回忆少年、记住乡愁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式体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生活,回味我们逝去的青葱岁月。</p> <p class="ql-block">  听张家村主任介绍,“玉顺成”是一个老字号延用至今,名为“玉顺成油坊”。院内有一副玉顺成油坊传统榨油的壁画,画面真实、栩栩如生,古人用木质大梁,堆放着硬度强的大石块助压,靠挤压榨出清亮亮的菜籽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无不体现当中。而今现代化无菌榨油车间,采用国内先进的成套设备,可生产菜籽油、紫苏油、核桃油,食用油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优质食用油标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玉顺成油坊”让张家村的人民群众过上了脱贫致富、一路向阳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一张张黑白照片、二八自行车、坛子、水瓮、风箱、14寸电视机、录音机、缝纫机、摆钟……陈列在张家村乡土博物馆里每一个老物件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都曾使用过、触摸过的生活用品,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间都是我们曾经玩耍的温馨天地。一方土炕上铺着干净素雅的方格床单,报纸糊的炕围上贴着小人书画报,炕中间古香古色的小木桌上摆放着针线蒲篮,猪头鞋、虎头鞋、剪子、针线等手工成品和工具都放在蒲篮里,窗棂上贴着活灵活现的人物、飞鸟剪纸。在这样的场景里,我不仅回想起小时候数九寒天,土窑洞里炕热烘烘的,母亲也曾坐在炕上为一家人纳底做鞋、缝制衣服,而我们姐弟四个就在在炕上玩闹。到了饭点,母亲便忙活着烧火做饭,一会拉风箱添柴火,一会揉面切菜,煎炸烹炒,每一道工序她都做的非常娴熟。热气腾腾的馒头包子、又细又长的红油豆腐汤面、光滑劲道的搅团、韭菜鸡蛋饺子等等,母亲每天变着花样为一家人在这一方小小空间里展示着她的茶饭手艺。不知道哪天谁就倒霉了,闯的祸被母亲发现了,她就会唠唠叨叨把我们训斥一顿。听着母亲的唠叨,我们一个个都长大了,外出打工了,结婚嫁人了,家里的土窑洞也被父亲推倒盖了平房。如今父母都已年过六十,头发花白,可那温馨的记忆却始终难以忘怀,我想这便是童年的记忆,更是乡愁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乡村和人一样,她有着瑰丽的记忆和完整的生命历程。走进西头文化园社区博物馆,画里农庄、百年西头一部从清光绪十四年至今几百年的西头记忆在这里一一呈现。这里碧野清波、四季流转,这里人勤地暖、百姓安居乐业,处处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乡土文化气息。馆内陈列着农耕工具、生活用品、传统器具等实物,用唯美的文字、泛黄的老照片和老物件相结合的方式,记述了西头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风貌,展示了西头村的历史沿革、农事百工和民俗文化,来到这里,你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  犁、耙、耱、铁锨、锄头、木叉、簸箕、碾盘、麦钩、推耙……&nbsp;&nbsp;这些被农人摩挲发光的农具,给人以无限怀旧的空间:农人扬起鞭子驱赶着黄牛在田里耕地,农妇在后边抛洒着肥料和籽种,孩童在地头树荫下和泥玩耍;夏日炎炎,麦子黄了,麦客健壮的胳膊挥舞着镰刀把麦杆一把把割倒在地,带穗的麦杆被他们捆起来立在地里,像一个个稻草人似得站了一地;田间小路上,农人拉着装满庄稼的架子车奔向村庄;麦场上手扶车拉着石头碌碡碾着麦子,农人翻场起场,箭叉挑起麦杆堆成了一座山骨朵,木锨扬起麦粒,麦粒和麦皮被风分开后自成一堆;夏日的黄昏,场畔边核桃树下,一位老爷爷从地里回来放下肩上的木犁和牛背上的根头,坐在碌碡上一边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一边给儿子安排着明天的活路……&nbsp;农人们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村庄里、劳作在村庄里,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村庄成了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寻乡愁、寻记忆、寻根脉的精神家园。&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远离城市的喧嚣,漫步在云尚·乡舍,能看到水井、石耱、土柸房,让你的脚步和心跳一起慢下来,享受一种“闲庭独坐对闲花,轻煮时光慢煮茶”的诗和远方。在这里你可以体验新的旅行方式,吃一顿农家茶饭,睡一晚农家土炕,当一天农家人,感受质朴的乡村气息。你也可以约三五人来这里读书写字、游戏舞蹈、茶酒畅谈、合影拍照,欣赏乡间碧蓝的天空和落日的晚霞。云尚·乡舍秉承一院一世界,一房一风格的设计理念,和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与西头老村相得益彰。来这里你一定可以有一种过老光景、看新农村、享慢生活的惬意和愉悦。</p> <p class="ql-block">  古戏楼、石碾子、石门墩、涝池,辘轳水井……都是乡村农耕文明独特的地标。千百年来,赋予乡村一个永久的记忆,以至于你不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生活在哪里,闭上眼也能想象到自己生活过村庄的农耕情景,这种鲜活的记忆,会勾起一个个人物和一串串情景来,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在情感的世界中生生不息。民俗文化博物馆里,古色古香的实物,简单朴素的文字,令人震撼的图片,让人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往昔岁月之中。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凝聚成充满温情的乡愁记忆。</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民俗文化博物馆留住了历史记忆,让人们回到被鸡鸣羊叫唤醒的清晨,想起二牛抬杆的黄昏,重新回顾过去的沧桑与辉煌。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根基,是维系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是故乡不死的灵魂。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世人了解农耕文明提供了一个窗口和平台,让人们回忆过去,记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  梁春艳写于2023年6月17日</p>